我国碳纤维需求逐年递增,光威复材凭什么成为行业第一股?

3560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公告显示,光威复材(300699.SZ)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9.63亿元,同比增加22.4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8亿元,同比增加17.89%;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大流通股东中,高毅晓峰鸿远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高毅晓峰2号致信基金三季度建仓成为公司流通股东。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应用广泛且下游附加值较高。碳纤维在传统使用中除用作绝热保温材料外,多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构成复合材料。

碳纤维已成为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而强、轻而刚、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结构尺寸稳定性好以及设计性好、可大面积整体成型等特点,已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08-2019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从0.8万吨增加到3.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15.22%,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的36%。预计到2025年,我国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11.9万吨。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在“双碳”背景下,碳纤维的应用场景除了原有航空航天和工业等存量市场,新能源场景的需求扩张,将为碳纤维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能源场景的需求将驱动碳纤维板块形成增量市场空间。

潜力赛道爆发可期

早期碳纤维主要需求端为军工、航天航空方面,由于无法国产化的痛点,导致我国军用飞机需依靠进口碳纤维。国外技术封锁非常严密,市场的资本和企业都严重低估了碳纤维稳定化生产的技术,光威复材成为冲破国外技术壁垒的公司,龙头带动下,国产替代将成为我国碳纤维领域全新的发展契机。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碳纤维产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我国对碳纤维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2019年,进口碳纤维占比下降至69%,预计到2025年进口碳纤维占比将进一步下降至55.9%。

大飞机:2020年11月,国产大飞机C919进入审定试飞阶段,这标志着今明两年中国民用大飞机将进入大规模量产与实际交付阶段。数据显示,若我国民用大飞机C919的发动机上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将比传统钛合金减少500公斤以上,整体机身重量将减少超过1吨,从而降低飞机油耗、提升航程;

电动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中表示,预计2035年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35%的目标,而碳纤维替代钢材可减重60%以上,可见碳纤维的应用将成为汽车轻量化的关键因素,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扩张必然带动碳纤维材料的高速增长;

风电: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碳纤维应用领域,已成为第一大碳纤维的需求市场。预计2025年中国需求超过5万吨,随着风电新增装机量维持高位,以及叶片大型化趋势下碳纤维使用渗透率提升,风电的覆盖式发展将极大增加碳纤维的需求,预计可以占到行业价值的30%左右,主要应用就是风电叶片尤其是正在大力发展的海上风电。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机额定功率的不断攀升,与其相匹配的风机叶片尺寸也随增大,同时风力发电场景将逐渐转移至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有占地少、风速高、沙尘少等诸多优势,但是为了减少叶片的变形,减少重量:理论来说,当风力发电机功率超过3MW时,叶片长度需要超过40米,预期未来海上风电叶片的尺寸可以达到200米以上。而传统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此时已趋于极限,更换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叶片将是必要选择,只有碳纤维才能既减轻叶片的重量,又能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在主乘力件如轴承和叶片的特殊部位需要采用碳纤维来补充其刚度。

综上,在面对军工航空航天作为碳纤维板块的存量市场,增速有限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和“双碳”帮助碳纤维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接下来的国产大飞机、电动车和风电领域大概率成为碳纤维主要的增量市场。

光威复材在碳纤维产业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公司技术成色如何?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第一,先进复材“中国芯”+全产业链布局

光威复材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打破西方国家垄断及封锁,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相较于中复神鹰偏重民用碳纤维领域,中简科技专注高性能碳纤维,光威复材的发展特色则是“自主核心技术”和“全产业链布局”。

自主技术方面,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并实施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的垄断地位以及技术、装备的封锁,确立公司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地位。

目前,公司不仅掌握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和经验等,并成功应用于产业化生产,还具备碳纤维生产线及关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全产业链方面,公司是国内少有的覆盖碳纤维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以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为支撑,光威复材形成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复合材料制品、复合材料专用生产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

“自主核心技术”+“全产业链布局”奠定光威复材行业地位,并成为不少行业公司的采购商。例如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就是光威复材的大客户之一,2020年光威复材来自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销售额约为2887万元,占前者年度销售额总比例约1.36%,排名第五大客户。

同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光威复材还是维斯塔斯风电碳粱核心供应商之一,2020年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是其第三大客户,为其贡献了近3亿元销售额。

第二,经营业绩稳定,产品结构丰富

受益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各领域应用的持续深化,光威复材近年经营业绩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与行业可比公司中简科技相比,光威复材在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规模上略胜一筹。2020年,光威复材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净利润6.41亿元。中简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90亿元,净利润2.32亿元。

2021年上半年公司取得不错业绩增速,公司营业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27.73%,归母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增长23.40%。

光威复材产品结构丰富,主要产品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可以归纳为五大板块:碳纤维、能源新材料、通用新材料、复合材料、精密机械。

2021年上半年,碳纤维板块收入7.30亿元,同比增长 26.35%;能源新材料板块收入3.12亿元,同比微增0.27%;通用新材料板块收入 1.98亿元,同比增长114.07%;复合材料板块收入0.28亿元,同比增长97.04%;精密机械板块收入0.13亿元,同比增长84.65%。

从各板块营收结构可以看出,上半年作为公司贡献主力之一的能源新材料板块增长动力不足,背后原因是能源新材料板块碳梁业务受上半年主要原材料碳纤维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及汇率变化的影响,产品订单交付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下降。

上述同期,公司纤维及织物营业成本同比上升43.85%,毛利率降低2.97个百分点至75.61%;碳粱成本同比上升12.37%,毛利率同比降低9.55个百分点至11.33%。

光威复材希望下半年随着原材料市场失衡状况的缓解,生产及交付能力逐步恢复,经营状况趋于正常。

第三,横跨“军品”+“民用”,两大领域助推成长

光威复材目前已经打通军品和民用两大业务领域,军民品比重基本分别占55%、45%,军品仍然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不过公司在民用碳纤维领域业务发展迅速。2017年公司进入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供应体系,风电碳梁快速上量,带动收入快速增长。

风电领域成为我国碳纤维领域需求的关键拉动力量,风电叶片用量从2017年的3060吨,增长至2020年的2万吨,占当年总需求的近41%。2020年,体育复材的领导地位首次被风电超越,这个趋势还将延续。

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作为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具有出色的轻量化、减排、环保功能,是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材料选项之一,在绿色能源发展如风电领域的叶片制造、太阳能领域硅片生产的热场材料、氢能领域的储运装备等应用领域有着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碳梁为代表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成为光威复材深入民用领域主要抓手,但根据赛奥碳纤维报告,碳粱领域仍面临两头在外(碳纤维+应用客户)的程度大约是85%,成为国内碳纤维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风电碳梁是全球市场的主力军,其收入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60%,未来丹麦风电巨头维斯塔斯,尤其是中国风电企业,特别是随着海上风电的大批量使用,将成为碳粱新的发展潜力。

目前光威复材碳纤维现有产能1855吨,产能利用率94.45%。为继续拓展碳粱业务,2019年7月,光威复材与内蒙古包头相关政府、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等签署协议,在包头建设“万吨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包头一期产线4000吨,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产品为低成本民用碳纤维,主要面向碳梁等领域。

此外,公司威海生产基地也在不断地扩产中。威海基地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2000吨产能已完成投放,主要产品为T700S/800S 级,用于工业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小结

综上所述,光威复材被称为“碳纤维第一股”可谓名副其实,与此同时,该公司亦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92年,起步较早,迄今已经掌握碳纤维核心工艺、设备技术,业务覆盖碳纤维整个产业链,并成功打开民用领域。

国海证券认为,公司是军用碳纤维主要供应商,国产大飞机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受益于目前军工行业高景气,航空、航天以及高端装备对碳纤维的需求增长稳定,叠加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经营业绩持续提升,未来随着国产大飞机取证和量产,将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文章来源: 英才杂志,财华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之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