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这次大改版,真的很糟么?

2534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微信这两天上线了一个灰度中的新功能,对公众号信息流又做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

对于这个调整,不少公众号作者觉得很慌,同时也觉得很糟。

我在微信团队的一个内测群里看到很多公众号作者都对这次改版表示担心,觉得破坏了用户和作者之间的订阅关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吐槽。

那么,这次大改版真的很糟么?

接下来,从产品角度谈谈我的理解。

之所以称之为是大改版,是因为这次更新直接把公众号的内容展示规则做了调整,折叠了已关注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系统推荐内容的曝光。

如果你被灰度到了,进入订阅号消息后能看到一个新的折叠区叫「展开更早的消息」,这里面隐藏的都是你订阅的公众号发布的内容。

实际体验来看,非常读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被折叠的概率更大,而常读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还是会被直接展示。此外,折叠区出现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这里面会有算法。

在推荐区,里面展示的内容大多都不是你关注的,形式有图文和视频,但目前看是视频的比例更高。

当然,并不是完全推荐别的内容,一些你已关注的内容也会出现在推荐区。我判断,这些大多是数据表现不错或者历史数据表现不错的账号发布的内容。

在推荐区一直往下滑能看到很多由算法推荐的内容,不过就目前的推荐质量来看,还是比较粗糙。

这种改变,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订阅号」的定位,或者说延伸了它的定位。

在原本「读者-作者」之间的主动订阅关系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层「读者-算法」之间的被动推荐关系。

一种是主动订阅,一种是被动推荐,二者的机制显然不一样。

单纯从现象看,可能会带来这么两个个问题。

首先是从读者视角,折叠已订阅的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反而推荐很多我没关注的内容,这到底是一种强制打扰还是一种破圈推荐?

其次是从作者视角,折叠内容展示后,是不是公众号的阅读量会因此持续走低?

通过现象建立认知是用户视角,通过逻辑分析现象才是产品视角。基于上面这两个问题,进而可以继续衍生出这么几个思考。

第一,微信团队做这个改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商业化么?是为了主导流量分配么?

说这个改版是为了商业化的,我觉得有点太草率,尤其是在没有实际体验过的情况下得出这个结论,就略显片面。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微信如果要想扩大商业化,能做的事情很多,完全不至于通过如此大的改变来牺牲双边用户体验去实现,他们不会这么笨,这是前提。

既然不是为了商业化,那一定有别的目的。在我看来,核心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找价值增量。

何老师对于这次改版说了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说,核心是解决用户发现好的账号和好的内容难的问题。

在原来,大家发现好内容和好账号的主要来源是朋友圈,随着大家社交圈子的稳定,在朋友圈发现新内容越来越难,就需要一个手段帮用户去发现好的内容,而推荐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

既然如此,那什么样的内容和账号会得到推荐呢?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调整后的规则,是否会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是否会给公众号作者带来数据的断崖式下跌?

对于订阅号来说,有一个认知已经在用户心里根深蒂固了,即这是我自己筛选过的,是我主动收藏的。

如果推荐模块被加入进来,显然会破坏这种认知,也是会有损体验的一个做法。

不过,可以借用俞军老师的产品价值公式来做个评估。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新体验是推荐模块的加入,旧体验是原有的订阅模式,替换成本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只要新体验大于旧体验,就能够创造新的产品价值,因此也会带来新的价值增量。

基于这个判断,那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只要确保被推荐的内容和账号能超过用户原有已订阅的质量,这个逻辑就成立。

可是,这一点肯定不是百分百能做到的,其实只要能达到一个比例值其实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果说决定用户体验是否受影响取决于被推荐的内容和账号,那对于存量公众号作者而言,原有数据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么?

我个人判断,基本不会。

逻辑很简单,微信团队不会傻到去做拆西墙补东墙的事儿。

我的公众号是日更,从最近这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数据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更没有所谓的断崖式下跌。

有时候不仅没下跌,还出现了一些上涨,比如有几篇文章是在发布多日后出现了数据的大幅上涨,这一点在以前公众号的产品逻辑里是做不到的。

现在之所以能做到,显然是内容被微信的算法二次推荐了。

这个机制还会带来一个好处,能让这个生态内的新生力量得到扶持和帮助。

说白了,就是帮助那些有创作优质能容能力的作者快速出圈成长起来。

我星球里有个同学就亲身体验了一次被推荐的感觉。

因此可以共识这么一个结论:微信推荐的内容会以用心创作内容和用心对待粉丝的账号为主体。

从这个逻辑来看,其实对于平台新晋作者是有利好的。

只要你能创作优质内容,只要你真心对待自己的读者,平台会想办法帮你成长,而不会让你成为「马太效应」的牺牲者。

尽可能延缓或者打破马太效应、让整个公众号平台对每个作者和读者都更友好,或许这才是微信团队最近这两年一系列动作的主要目的。

推荐区的出现相当于开放了一个公共流量池,有能耐的人都可以进去,不管你是大 V 还是萌新,大家可以在同一个维度里竞争。

在这个公共流量池里,大 V 获得了出圈机会,萌新获得了起步流量,是双赢的。

还是那句话,微信团队不会傻到去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及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儿。

换做是你,你也不会。

第三,作为微信的产品经理,到底是应该守旧维持,还是拓展边界?

人都有一个特点,会本能维护已经建立的优势,产品也一样。

可维护优势就会进入一个增长怪圈,你只会在已有的价值网络里博弈,无法完成价值网络的跃迁。时间长了,新的竞争者就会对你降维打击。

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它 从 2012 年 8 月份上线至今快 10 年了,依旧保持着不错的生命力以及巨大的商业价值,这里面离不开一个关键动作,那就是不断拓展边界。

我是微信公众号非常早期的用户,可以说见证了他们整个产品迭代过程,这个感受是非常明显的。

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因为了解,所以我长期看好。

在守旧维持和拓展边界之间,他们一直在选择后者,这也是微信公众号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公众号红利期过了,可你实际去研究一下会发现,相比于其他流量平台,微信对于平台上用户的公平性要远超他们。

我想说,作为用户,我们持续去体验新的变化就好。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一些不适,但所有的不正确都是会被修复的。如果没有试错,就不可能产生新机会。

作为作者,我们只需要持续去创作优质的内容,真心对待自己的读者,不管是新作者还是老作者,不用担心因为产品功能的更新而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每一次变化肯定都有其中的逻辑,会产生不适应是肯定的,不适应才会激发改进。而每一次改进,或许会带来比以前更大的机会。

不破不立。

再说了,微信团队也不是没干过上线了又下线的事儿。拥抱变化,是这个时代的最佳实践。

我是鼓励尝试变化的,同时我也拥抱变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唐韧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