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龙头大象转身,“人”“机”协作将是下一个风口?无人环卫能否不负众望?

3991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前不久,受寒潮天气影响,东北三省大雪成灾。当地环卫工人踩着齐膝的积雪清扫街道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很多网友感受到环卫工人的不容易,更有餐馆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爱心午餐。

大家被餐馆老板温馨善举感动的背后,有网友发问,“我家里都有扫地机器人了,清扫街道的工作这样辛苦,什么时候能才能自动化呀……”

事实上,长久以来,环卫服务行业一直依赖大量人力,即使最近几年机械化环卫车辆已经在推广,但依然需要人工驾驶,人力成本一直是环卫服务公司运营成本的大头。根据业内专家测算,环卫服务行业4000亿市场规模,环卫设备行业也有1000亿市场规模,环卫服务公司人力成本占比超过6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机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各类“机器换人”的变革正在各行各业中发生,环卫行业同样如此。

这里所说的“机器换人”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用更少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线控底盘的场景:核心技术的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的实现分为感知、决策、执行三个核心环节,当前国内车企的关注度主要集中于感知、决策部分,控制层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而线控底盘属于执行层的关键技术。

线控底盘的作用是,能够让执行层响应决策层,实现二者的交互,无需人力操作就能自动完成相应控制指令,可以说是自动驾驶系统的一块基石。那么国内线控底盘行业发展如何呢?

随着自动驾驶的蓬勃发展,近年在国内涌现一大批优秀的算法、软件公司。但是在线控底盘领域,可以与国际零部件巨头抗衡的中国企业其实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早在20世纪90年代,博世、采埃孚、大陆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就开始研发线控底盘系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

如今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陆博、上海拿森等自主企业,但总体上,国内线控底盘还处在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汽车行业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海外Tier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在智能驾驶的环卫赛道中,新石器、智行者等公司已经研发和量产出小型自动驾驶线控底盘,酷哇已布局从小型到中大型的系列化线控底盘。这表明,中国自动驾驶环卫车线控底盘已出现成熟的国产替代制造商。

除了对线控底盘的布局,几家企业的布局也不仅限于环卫,例如:2019年,酷哇机器人和江铃汽车战略合作,推出第一款针对城市配送的自动驾驶车辆;2020年,酷哇进一步牵手北汽和奇瑞,推出多种规格的自动驾驶城市配送车辆。

另一家环卫头部企业智行者,其定位为无人驾驶技术提供商和行业赋能者。2019年6月,智行者旗下无人驾驶环卫产品进军欧洲市场,目前已实现在欧洲、美国、阿拉伯、以色列等海外地区实现清扫作业的商业化落地。

除了布局无人清扫车,还有自研发AVOS软件操作系统+AVCU硬件计算平台,搭载该系统平台的汽车已经在全球2000个点位落地,并获得百度、顺为、京东等机构的投资。

从环卫车到乘用车,线控底盘的技术细节尽管有一定差别,但对于国内线控底盘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从无到有的构建具有开创意义,相当于开辟了一条更好走的路,为国内乘用车线控底盘提供商的崛起带来有利条件。

二、环卫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长尾的“外部替换”

在乘用车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中,底层架构和大部分技术问题已经被不少车企解决,剩下的20%属于长尾问题,如传感器精度的提高、算法逻辑进一步优化、夜间感知能力的增强等,成为当下制约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障碍。

对于已经掌握了80%技术的厂商来说,剩下20%的长尾问题仍旧需要80%的精力去解决,这通常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的。

理论上来讲,完成这种浩大的工程最好的办法是分工协作。比如,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截止2003年4月,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但自动驾驶不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科研项目,它的推进充满了商业博弈,新势力想要革传统车企的命,传统车企也开始推出电动和智能的新车型。乘用车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让他们无法分工协作来共同攻克长尾问题,而没有竞对关系的跨界合作协议似乎更容易达成。

比如在今年10月份,环卫赛道的酷哇机器人和奇瑞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线控汽车底盘、自动驾驶关键感知器件、自动驾驶算法等领域深入合作。

此外,传统环卫公司和科技公司的合作也很普遍,例如:2018年9月北京环卫与百度Apollo合作,2018年9月中联环境与酷哇机器人创立合资公司酷哇中联智能科技,2020年9月龙马环卫与于万智驾签署战略合作……

谈擎说AI认为,在众多智能驾驶企业急于将技术商业化落地的背景下,单独一家企业进行全栈技术的攻关难度很大,特别是有些技术的研发成本高而对使用体验的提升又不大,比如夜间感知技术,目前还没有车企推出夜间自动驾驶技术,但在未来肯定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自动驾驶的某项难以复现的技术难题在另一个行业是普遍性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由后者来解决是有比较优势的。

也就是说,许多技术的“组件”(次级技术)都来自于其他技术,技术的发展依托于其构成组件所需的外部发展。例如,几十年以来,航空仪表和控制技术原理都不断得益于其“外部”的电子领域的发展。

对于环卫车来说,在弱光工况下作业是常态,对夜间感知技术的演化和推进更加聚焦。环卫行业将夜间感知的技术攻克,是商业价值的显著提升。

而对市值第一的乘用电动车巨头特斯拉来说,夜间感知只是众多黑科技中的一个,属于锦上添花,在头部电动车企产品力差距大幅缩小之前,消费者不会太在意特斯拉的夜间感知是否强大,这也是特斯拉敢于减配的一个原因。

因此把低频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难题交给相对高频场景的赛道企业来攻克,更容易发挥比较优势,也更符合商业基本逻辑。

三、“机器换人”其实是“人” “机”协作

“换人”不是“去人”,也不是“无人”,而是一种“人” “机”协作的模式。

通常情况下,“机器换人”替换的多数是劳动强度大、简单重复、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差等岗位,而针对柔性程度要求高,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工作依旧高度依赖人工主导或参与。

而环卫行业恰恰符合这些特点,不仅如此,受工资待遇、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等因素影响,国内各城市普遍面临环卫工人招聘难、流动大等情况,环卫行业进行“机器换人”变革十分必要。

四、“机器换人”已经开始在环卫行业运用

在垃圾投放环节,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用机器代替督导员督导,通过把智能垃圾分类房运用在垃圾分类前端,利用搭载的AI人脸识别、投放行为识别、投放质量识别、智能满溢预警等功能,实现小区垃圾房“机器人”管理。

在道路保洁方面,机器清扫已经逐步代替全人工清扫。主要作业模式为,微型养护车在人行道上冲洗,垃圾冲洗到慢车道侧石边,然后扫地车负责清扫侧石边的垃圾。后面安排人工清扫机械作业遗留下的卫生死角,再将清扫起来的垃圾运到中转站。

五、环卫行业更大规模的“机器换人”正在开展

前文我们提到,“机器换人”其实是利用现代化技术,用更少的人带来更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机器”指的是现代化的设备或者技术。

而更大规模的“机器换人”,则是将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以及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从而带来更大的效益。

这种更高层级的“机器换人”在环卫行业极具代表性的应用便是信息化系统的架设,通过统筹环卫领域每个环节的人、事、物,形成一张智能化监管网络。

六、“小机器”+“大机器”,硬件+软件组合出击

一方面,将智能硬件设备投放到作业所需要的过程中,发挥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特点,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投入,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软件汇总环卫每个要素,一体化统筹调度,如远程作业指挥,路线智能规划、车辆调度等,不仅节省了时间,更推进了环卫保洁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利用这种硬件+软件的组合模式,在环卫保洁的多个场景,只需要“一人、一机器、一程序(APP、小程序或系统)”即可,这些小场景的情况通过信息化网络汇总到终端监管平台,又形成了一台全方位监管的“大机器”。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多个城市运用:

如无锡通过建立智慧环卫系统,实现了环卫作业全过程实时化、可视化监控和环卫业务快速应急指挥调度;

杭州西湖区通过环卫一体化建设,利用智慧环卫云平台和智慧化物联网设备,大大降低了环卫运营管理成本;

广州城管委智慧环卫建设,利用硬件+软件系统实现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各类要素进行动态监管,形成市、区、街(镇)三级环卫联动体系,全面覆盖提升环卫作业质量。

“机器换人”对促进城市环卫行业的降本增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无人驾驶环卫车未来可期

准确的说,无人驾驶环卫车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目前我国已经在全国多省市落地无人驾驶环卫车项目,公园、小区、办公园区、广场、步行街、高铁站和机场等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场景当中无人驾驶环卫车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无人环卫车市场潜力很大,但目前还不够成熟。

由于技术水平、政策限制以及成本壁垒,在看到无人驾驶环卫车具有巨额潜在市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挑战。

技术门槛高:

无人驾驶环卫清扫车在室外路段运行作业时,面对不同路段、复杂的交通场景应,对车辆的感知度、决策力、控制技术的要求高。

应用场景限制:

由于目前无人驾驶环卫车的技术还不足以成熟,只能在公园、广场等封闭/半封闭的场景内应用,短时间内难以真正实现无人“上路”作业。

成本壁垒:

无人驾驶环卫车,从长久来看是一项性价比较高的投资,但相较于市场上人机协作的驾驶清扫车售价在3万元以下,无人清扫车产品售价在70万元以上价格差异悬差,需要在两年至两年半收回成本,回报周期较长,是无人驾驶环卫车暂时价格劣势。

无人驾驶环卫车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其未来发展潜力无疑是占据上风。无人驾驶环卫车潜力无限,其商业价值更是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国内环卫工作者平均年龄老龄化的现状中,面对高温、高风险的交通路段或环境状况时环卫工作的风险性不言自明,加上绝大部分环卫工作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可重复性,用无人驾驶环卫车代替人工清扫无疑是不二选择和未来趋势。

随着各地“机器换人”的不断实践,越来越多城市的市容市貌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显著提升,“机器换人”正在成为环卫行业监管一大趋势。

写在最后:

环卫作为低速应用场景,其自动驾驶的安全风险较低,且能够通过电池的梯次利用降低电动化成本,是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场景。自动驾驶赋能环卫,一方面可以为企业降本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环卫企业的用工短缺问题。因此,近几年环卫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整体来看就是,环卫龙头大象转身,科技公司小马过河,前者拥有市场和渠道优势,后者拥有技术优势,两者的结合之下,有助于自动驾驶环卫场景尽快实现大规模落地。

来源:中国环卫在线网,钛媒体APP,清洁人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