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是如何阅读的:这是我的厚积薄发之路

少数派 2021-11-29

读书

3264 字丨阅读本文需 14 分钟

读书习惯的养成

作为研究者,每天读书写作搞研究就是本职工作了,然而想要维持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可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状态不好时,长时间没有产出时,被研究内容折磨地头秃时……我想如果作为纯粹作为兴趣爱好的读书学习,可能更容易坚持吧,但却可能更难达到更高深度和更大强度。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大意义,却难以持之以恒呢?《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James Clear, 2018)这本书告诉我们是时候正视作为一个普通人类的好逸恶劳,好易恶难的本性,这样才能通过策略来帮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是:设置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小任务难度以降低阻力等。

这些建议应该如何运用到读书学习这件事上呢?我的方法是:

我们先从环境设置讲起。

物理环境

娱乐性质的小说、how to books 的阅读是只要有书,在哪里都可以阅读,甚至不需要读完记住,更不需要做笔记。

这里我要说的是对于有一定难度和价值,要进行全神贯注阅读,读完后需要彻底理解并梳理,甚至记下来的书籍的阅读。

对我而言,要提升阅读效率一定离不开设备的加持。为了更舒适、更高效的阅读,我为自己准备了三张书桌来应对不同的场景。

书桌一和书桌二基本逻辑一致,都应用于第一遍精读。

如前所述,我是将一本书分为不同章节来阅读的,尤其对于文科的研究,每一章基本等同于一篇单独的论文,一本书没必要从头到尾读完,只要选择需要的即可。在浏览过目录,通读序言和结尾后,我会大体决定要精读的章节或文章。一般而言,我读的一篇论文或章节大概 20-60 页的样子。

在第一遍精读时,我希望能尽量减少干扰,专注而沉浸地阅读,跟随作者的论证逻辑去畅游作者的思想世界。但是,与此同时,在阅读时不免会冒出一些灵光一闪的想法,尤其是对自己有所启发的点子。这些点子稍纵即逝,这时宁可打断阅读流也要尽量捕捉到它们。有时文章内容过于难懂或者信息量太大时,我甚至会读完一节乃至一页就写上一条概括作者表达内容的笔记。而对于难度适中的文章,则会通读完之后,再做笔记。对于信息量较少的简单文章,可能只要对整篇文章写上一段评论或感想即可。

应对上述需求,书桌设置都尽量维持简洁。我喜欢电子笔记,所以要包括最低限度的书,电脑(iPad),键盘即可。如果阅读的是电子书,阅读的媒介会从纸质书换为 iPad 或者电纸书。但基本构造类似。像这样:

对于重要的文章,我是倾向于扫描成电子版阅读的。图中的电纸书设备是 BOOX Note 2 ,我已经了用了一年了。我还为它配上了 Lamy 的电纸书用笔,方便划线。又在亚马逊买了个便宜的安卓设备用遥控器,可以远程翻页。

而捕捉笔记之所以选择 iPad 以及没有实体方向键的机械键盘(我用的是 Razer Huntsman Mini,可以通过双向 Type-C 数据线连接电脑或 iPad,甚至 BOOX)来记录笔记恰恰是看上它们「不方便编辑」这个「优点」。因为 Fleeting Note 只要简单的记录即可,不需要编辑,不需要追求完美。同样的逻辑也适合于写作初稿。减少无关的选择项,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

书桌一在工作用的书房,是一个相对而言有仪式的阅读;书桌二则可以在任何地方,譬如阳台,譬如卧室床上。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书籍类型,以及不同的时间和心情选择地点,一天也可能多次更换场所,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带给人新鲜的刺激,有助于精力恢复(参见桦泽紫苑《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书桌三则是正式的工作台。这是为了方便整理笔记、复习笔记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编辑工作,还是在电脑、显示屏、全键盘乃至话筒的加持下才更加高效。

以上介绍了我在家中给自己设置的适宜于阅读的物理环境,也介绍了一些硬件设备。当然,设备都只是工具而已,能切实符合自己的需求,带来方便和幸福感的工具都是好工具。重点是让工具切合自己的使用场景,融入自己的系统中去。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我使用软件工具。

软件环境

电子化的阅读和笔记自然离不开各种软件。在这篇文章中我曾详细介绍过我使用的软件。它们依旧是我的心头好。不过,这几个月里,有不少朋友给我介绍了新的软件,且各种软件都有不小的更新,我也在一定程度更新了我的 Workflow。

简而言之,对于阅读过程是「减法」式的更新,而对于笔记过程则是「加法」和「归一」式的更新。

这里,我想首先着重介绍一下第二点,DEVONthink。

原本,我主要依靠 Mac 上的 DEVONthink 作为我的管理站,而阅读电子文献则要在借用其他的 App,读完后再汇总回管理站。如今,得益于 iOS 版 DEVONthink To Go 3 的发布,这使得 DEVONthink 在 iPad 上真正具有可用性,因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我选择它作为我的主要阅读器的理由如下:

基于上述原因,DEVONthink To Go 3 成为了我目前的主要文献阅读工具。当然我指的是和研究相关的精读文献。至于一些休闲类书籍,我在用微信读书(BOOX 上也有墨水屏版)。这类书籍我秉承只高亮重点部分,最后导出高亮,加上总结即可的原则进行阅读,很多书其实是靠做家务时听书听完的。

当然,我并没有完全抛弃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t。我依旧用前者读大部头的英文书籍,用后者做多篇论文的主题式阅读。

对于纸质书或者 BOOX 上的阅读,我除了会随手划线之外,也会边读边打开 iPad 上的 Drafts 5 进行记录,这个软件的免费版就足够用。重点在于方便,每次记录一条,而后可以汇总成一个笔记导出为 .md 格式的文件直接保存到 Obsidian 的收件箱中。手边连 iPad 都没有时,我会用手机上的 Drafts 5,或者 flomo 的微信客户端记录。最终这些笔记都会进入 Obsidian 等待进一步的加工。

阅读和整理笔记的步骤

以下,在介绍笔记软件之前,我想以对我来说最常见的阅读场景为例,介绍一下我的阅读和笔记流程。

一篇密度很高的学术文章吸收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以下的步骤或许可以帮你高效整理吸收。

P.S.:如果电子书籍是用 DEVONthink To Go 3 以外的媒介阅读的,读过的材料上可能只有划线和简单的几个字。这时我会用老方法,同时打开 DEVONthink 中的 PDF 和 Obsidian,边回顾边用语音输入法进行总结,作出文章的结构式笔记,然后再把之前做的 Fleeting Notes 笔记插进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读书笔记。为了方便插入 Page Link 和引用文,我使用 Keysmith,Alfred 3 和 Obsidian 中的 Workbench 插件联动,通过快捷键,一键复制插入。(不会插入视频,这个如果有人有兴趣,我有机会再写教程。)

我的读书笔记是什么样的?

如前所述,读书时是否要做笔记,笔记做得精细度如何是因阅读材料的难易和价值而有所不同的。所谓难易和价值也是相对个人而言的判断基准。如果阅读的内容对自己而言是全新的领域,那么必然知识的盲点会更多,这时还在初始的学习阶段,笔记不防更加细致一点。一旦对某个领域熟悉起来,那么阅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关注点也会跳过常识,去关注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和问题点何在。这时也就慢慢进入研究的阶段了。

这两年关于笔记方法的文章和书籍层出不穷。譬如卡片盒笔记法,渐进式阅读,Evergreen Note 等等。其实都具有相通之处,可以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利用即可。

譬如卡片盒笔记法要求笔记的原子化,也即,每条笔记尽量简短,一条笔记只记录一个知识点或想法。然而我在读书做笔记时更喜欢整体性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因此不喜欢把笔记作成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卡片。因此有时读书笔记会长的惊人。譬如这篇笔记有一万八千个字。

这当然也无妨。这是因为:

渐进式阅读的方法提出笔记可以有多个层级,这一点我完全将它吸收到我的笔记系统中了。譬如下图左右是同一篇笔记,左边是从微信读书中直接导出的高亮。在第一遍整理中,我将它用小标题进行归纳,然后进行高亮。第二遍复习时为在文章上方添加简短的要约和自己的评论,像右边展示地那样。

一个笔记在笔记系统的是有上下文的。

这样,笔记系统中的笔记们可以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结语

我开始探索并使用上述的方法和各种软件是从去年开始的,这个过程中读过的 How to Books 和文章也都在帮我不断改进。使用这样的方法一年来,肉眼可见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笔记越攒越多,小的想法慢慢朝着一个大的想法的在形成中。不禁感叹,如果我五年前,十年前已经知道了这些方法,那么今天的我是不是已经是个学术大牛了?(一笑)当然,俗话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人就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成长起来的。而且,掌握方法本身没什么困难,困难的是能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持之以恒地坚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笔记带给我的帮助。因为人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读博路上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来自学术上的,而是来自心理上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研究思想史的文科博士来说,因此出成果往往要厚积才能薄发,这意味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都不一定有大的突破。在这个孤独的探索旅程上,笔记是不断与我对话的伙伴。看着这些笔记的增加,让我知道渡过的一年时光没有荒废,是切实留下痕迹的,它们带给我巨大的安心感,让我可以更加踏实地走下去。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经验分享帖,是就我个人的情况,对我现阶段的读书做笔记的过程进行一个整理,并不代表文科生读书的一般状况。自从上次的征文文章发出来后,我收到了很多的正面反馈和许多宝贵的建议,这篇文章里谈到的读书笔记系统的升级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在此表示感谢。仍旧希望这个文章对于读者有些许帮助,也希望抛砖引玉,能在少数派看到更多的经验分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数派”(ID:sspaime),作者:chyixian,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少数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