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玻璃瓶市场需求160亿支,揭开背后的中外“玻璃瓶大战”

新材料君 2021-11-29

玻璃瓶问题疫苗

3824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最近,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说“中国能造疫苗却造不了疫苗瓶,国产疫苗全部用的进口瓶”。难道小小的疫苗瓶真的被“卡脖子”了吗?疫苗瓶的生产要求确实很高,按照国际标准,疫苗使用的容器必须为“一类中硼硅玻璃瓶”,如未达标,玻璃中析出的成份会影响疫苗药效,难度大不代表我们造不出来!沧州这家公司给疫苗玻璃瓶吃了“定心丸”!

疫苗瓶到底缺什么

张文宏曾公开表示,大量生产装新冠疫苗的瓶子不比生产疫苗本身容易多少,首先要有足够的玻璃,还要有足够的厂家。张文宏提到的疫苗瓶生产问题,国内外不少疫苗厂商和专业人士也已经意识到。此前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提醒称,“连疫苗瓶、灌封设备,全球都没有足够的储备”。

太平洋证券医药团队在一份研报中称,若新冠疫苗瓶以中硼硅管制瓶为主,按照全球新冠疫苗渗透率20%—70%、每人注射1-3次进行测算,新冠疫苗对应玻璃瓶市场空间为15亿支—160亿支。

国内疫苗专家陶黎纳介绍称,一般用于存放疫苗的容器有三种:安瓿瓶、西林瓶和预灌封注射器。多位参与过国内紧急接种的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接种的国产新冠疫苗均为预灌封注射器,即完成灌装疫苗的注射器。另据了解,目前科兴生产的部分疫苗,也采用西林瓶存放。

虽然可以采取不同容器存放,但令疫苗瓶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制造瓶子的玻璃产量有限。陶黎纳介绍称,由于涉及公众健康,装疫苗的玻璃瓶一般必须具备耐低温、高质量、高稳定的特点,这样的要求决定了在疫苗生产的包材环节中,必须使用医用玻璃。而生产医用玻璃,不管是原材料的获得,还是中间的加工过程,以及最后运输和储存,成本均比普通玻璃更高,工艺要求也更加严格。

目前,医用玻璃瓶所用的材质主要为钠钙玻璃和硼硅玻璃两种,而中硼硅玻璃是国际公认的安全药品包装材料,不仅可充分保障药品的安全稳定,还可防止药品与低等级包装发生不良反应而危害人体健康,也是国际几大制药公司主要选择。但陶黎纳表示,我国国内市场上的医用玻璃是以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为主,国家已在推动中硼硅玻璃的替换工作。

原材料市场向好,外企在华建厂

相对于高硼硅玻璃和低硼硅玻璃,中硼硅玻璃与前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钠含量不同而导致的耐水性不同。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药用玻璃制品企业凯盛君恒副总工程师戴季初说,可用于微波炉加热的是高硼硅玻璃,化妆品包装常用低硼硅玻璃,而中硼硅玻璃瓶作为药品包材的常见材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玻璃析出碱的量越少,耐水性等级越高,对水性药物的影响也就越小。”戴季初表示。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硼硅玻璃管的主要生产商包括德国肖特、美国康宁等企业。康宁医药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林春梅在采访时表示,生产中硼硅玻管的通用技法包括丹纳法和维洛法,目前,该公司的玻管生产以这两种工艺为主。

“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对中硼硅玻管的需求很大,预计这种需求将持续下去。”林春梅表示,鉴于市场对更多产能的需求,加之中国对中硼硅玻管的关注,该公司将在中国安徽蚌埠建厂,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玻管年产量为2万吨,产品将面向全球医药包装市场供货。

无独有偶,肖特集团也于近两年在中国浙江缙云建设了中硼硅玻管生产基地。该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肖特新建工厂一期产能预计达到2万吨。

沧州这家公司给疫苗玻璃瓶吃了“定心丸”

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挺身而出,作为全球第四、中国首家掌握批量生产药用中硼硅玻璃技术的企业,目前已经为抗疫提供5亿支疫苗瓶。2021年10月5日,随着5号中硼硅玻璃窑炉点火投产,四星边扩建边排产,年底有望实现30亿支的产能

靠着草根的创新力量和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完成逆袭,四星玻璃完美演绎了中国民企不屈不挠的创新与坚守。

如今放眼全球,四星玻璃成为除德国肖特、美国康宁和日本NEG公司之外,第四家可以量产中硼硅玻璃的企业,在国内,则是业内当之无愧的“NO.1”。

新冠疫苗的各种高标准,让“蛰伏”多年的四星玻璃脱颖而出,也让国产疫苗从生产到包装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必受制于人。至今,公司已为抗疫提供了5亿支中硼硅疫苗瓶。

时间退回到2005年底。彼时,中硼硅玻璃管完全依赖进口,国外企业“拿一把”,连续多年涨价,从每吨1.8万元涨到2.5万元,且必须提前半年全额支付货款,否则不给生产排期。尽管国内数家企业的采购数额已达到1500吨之多,尽管药包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出面谈判,但哪怕只是每吨降价几十美元、供货期缩短3个月请求,对方都拒不答应。

事实上外企根本没打算给“活路”。哪怕中国企业的现金流和生产计划都已在重压之下,他们依然在国内建起两个生产基地,试图摊薄成本,用低价压死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形成新的垄断。

如果高端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上游巨头手中,产业话语权和利润就会一直向上集中。

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归根到底,在于谁掌握着核心技术。

温度不够玻璃化不了,温度达到了,窑炉的耐火材料也就烧化了。这个“死局”,多年困扰着我国中硼硅玻璃生产。

中硼硅玻璃之所以重要,一是其化学性质特别稳定,与药液长期接触也不会引发PH值的变化,能够很好地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二是它的热膨胀系数小,在生产药品过程中不易炸裂。

其时,国内不是没有对中硼硅玻璃做过研发探索。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研发,但因为这种材料“难融化、难澄清、难成型”,始终没能攻克,最终只是生产出低硼硅玻璃替代中硼硅玻璃。

王焕一请来专家,经过共同讨论,决定采用冷顶式全电熔维洛法生产中硼硅玻璃。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迫于环保压力也想用这种方法来生产中硼硅玻璃,但均以失败告终。

据说在欧洲的教科书里,是这样表达的——唯独中硼硅玻璃不能用全电熔来融化。

要说经营头脑和眼光,王焕一还是值得称道的,那些年凭借“蓝瓶”的钙,四星玻璃踏上发展快车道,积攒了厚实的家底。但要说技术,王焕一并没有学过物理化学,也全然不懂电路。

一边干、一边摸索、一边自学。

王焕一吃住在车间,每天盯着窑炉十七八个小时,四处寻找专业书籍、网上查资料、车间问工人、到处请专家……重新设计料方、重新设计工艺方案,2006年底,第一批下线的产品就接近合格标准,这让大家信心倍增。

但接下来的难关却令人崩溃,中硼硅玻璃生产容易、稳定很难,无论怎样调整参数,废品率始终居高不下,厂里碎玻璃堆得和厂房一般高。

这是真正烧钱的“游戏”,一次试验相当于烧进去一辆奥迪车,当真叫人肉疼,多厚的家底能禁得住这么“烧”?

股东怨声载道、亲朋劝他及时止损,专家也很头疼,要知道,日本人用了两年多,烧坏了6个窑炉,也没做成。

但王焕一不给自己留退路,他认为只要坚持就有希望,“哪怕还有一分钱,我都不会放弃。”

这样坚持了两年,8000多万元的积蓄全“烧”光了,房子和车都抵押给银行了,这次再不成,就连交电费的钱都拿不出来了。这是他所能支撑得起的最后一次试验。最后一搏,他减小了调整幅度,然后等待结果。难熬的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0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点变化。

在窑炉边上盯到了凌晨2点多,王焕一沮丧地回到宿舍。此时包围他的,是无边的绝望与无助。

重 生

2008年5月1日,每天8点准时到工厂的王焕一,却迟迟没有出门。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宣布停产、怎样安置工人……

谁知,绝地重生的喜悦来得猝不及防。生产经理打来电话,激动得嗓子都破了音:“王总,这次好像是成了!”

真的成了!

两年多来,王焕一经历了多次“成功”,也经历了多次“反复”,终究没逃过专家“稳定不过4个月”的预言。这次也只有一路支持他的妻子信他了……

4个月稳定、6个月稳定、一年稳定……2009年,四星玻璃获得了科技部的创新基金,2011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加上国家创业风险投资和国家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四星玻璃重获新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没错,一个外行人,反其道而行之,解决了内行人无法解决的问题。中硼硅玻璃拉管技术的痛点在于造得出、造不好,本质是个应用技术问题。这导致突破中硼硅玻璃拉管技术只能靠工厂实践,而不能靠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

王焕一就是那个“不知道怎样能行,却知道怎样做不行”的人,他是把所有的“不行”都排除掉,才得以成功的。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可以用全电熔技术进行中硼硅玻璃生产的企业只有四星,而替代了传统的火焰窑炉和电助炉,全电炉的产品稳定性能更好,并且对环境友好,零排放。

虽然生产成功了,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没有强制使用中硼硅玻璃包装,国内有使用的仍依赖进口,直到国家对药用玻璃出台了更高标准后,四星玻璃才真正打开了市场。而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坚守了整整15年……

很多人好奇,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如何攻克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王焕一就认自己的理儿:坚持加勤奋。

如今,四星玻璃公司的墙上,随处可见创新成果展牌,这些成果大都来自年轻的一线工人。在四星玻璃,创新无处不在,从打扫卫生的阿姨到技术研发的主力,人人都可能拿到发明奖、建议奖等各式奖励,创新奖励支出每年逾百万元,而四星玻璃用于研发的投入每年更是动辄上千万元。王焕一就是要把员工都打造成“能创新、会学习的匠人”。至此,公司已有包括14项发明专利在内的70多项专利,也就不足为奇。

做强产业还需持之以恒

中硼硅玻璃可以中国制造,但中国企业的路还要越走越实、越走越广。做强产业,需要多方合力,持之以恒。市场,是其中关键一环。

“国产产品出来较晚,品牌认知度有个过程。”胡文言说,药品的特殊性也让更换包装程序较为复杂,比如要经过大量复杂试验,这都需要一个过程。

李键认为,一方面,药品质量标准升级,另一方面,疫苗需求提升和一系列新药推出,这势必将推动药品包装材料升级;一致性评价等政策也将推动我国医药包装与国际接轨,不断开拓的市场将为国内企业带来机遇。

做市场同时,加强研发创新,加大力度提升产品品质,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也很关键。

“在实现中硼硅玻璃生产基础上,从2017年到2020年5月,我们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改造攻关。”中建材凯盛君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轩说,28项技改为2号窑炉稳定量产、实现高标准自主制造奠定了基础。目前,凯盛君恒在青岛、重庆、南昌、镇江等多地签约建设生产基地。

业内人士认为,中硼硅玻璃投入大、精度要求很高,制造出一个高品质的玻璃管,不仅需要过硬的材料技术,还要有精密的生产装备、品控体系等等,是对企业综合制造能力的考量。企业要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向关键领域突破。

专家认为,中硼硅玻璃逐步替代低硼硅玻璃是大势所趋,国内企业将迎来机遇。持续研发创新、不断提升工艺流程严谨性等,中国的中硼硅玻璃产业将加快迈向高质量。

文章来源: 封面新闻,沧州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材料君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