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交网络的根本问题在这里:改了找死,不改等死(二)

神译局 2021-11-30

社交网络社交产品twitter

3523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编者按:为什么Facebook、Twitter等西方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会有那么多的乱象?下一波的社交网络初创企业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大多数最出名的西方社交应用选择把社交图谱与动态消息结合在一起。一位产品经理认为,用社交图谱生成兴趣图谱是西方社交媒体的原罪。文章来自编译,篇幅关系,我们分三部分刊出,此为第二部分。

图片来源:Pexels

但再次地,这是西方社交媒体设计独有的问题。在把社交图谱与兴趣图谱合并在一起时,我们就引入了一个不需要存在的内容匹配问题。我不会因为我朋友没有在 TikTok 或 Reddit 上关注我,或我认为是纯属兴趣和/或娱乐网络而感到不安。那些产品很清楚,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兴趣。

至少在这方面而言,中国建设社交基础设施的方式更合乎逻辑微信拥有占主导地位的社交图谱,而且充当了中国互联网其他部分底层社交基础设施的角色。(虽然不是一直可靠。如果你是微信在任一领域的竞争对手的话,他们可能就会屏蔽指向你的app的链接,过去曾经对抖音和淘宝做过这种事情。私营公司拥有主导性的社交图谱一直都存在这种风险,这时候就需要监管机构的介入)与其复制微信所拥有的每个人的社交图谱,其他app可以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事情,可能需要或可能不需要备用图谱的那种。

西方的社交应用对广告收入也更加依赖。他们损益表的命脉就是动态消息的流量。这意味着动态消息的相关性是最重要的。个人的社交图谱在任何地方偏离了其个人兴趣之后,无聊内容就会入侵动态消息。信噪比转移错了方向。大多数用户并没有修剪和调整自己的社交图谱,以此来修复自己的动态消息,而是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一走了之。

作为社交应用的产品经理或设计师,你也许会不同意这种看法。关注谁是用户自己的选择,关注他们是其他用户的选择。你没法控制这些。但这种说法忽视了这一点:app把他们的手放在秤上,用尽各种办法推动着每一位用户走向特定类型的图谱

不妨拿初始用户注册流程为例。每周,在一款新的社交应用 Testflight 上,我似乎都会遇到这样的模态对话框:

我想找的是这个请求是在哪里出现的,以及这款app是怎么考虑的。大多数情况下,在用户还不知道一款app是干什么的之前,就被要求授权访问他们的通讯录,去关注任何匹配的用户(或者更糟的是,向他们的通信录的每个人都发邀请)。敦促别人复制自己的通讯录,这些app就是明确选择要基于大家在现实世界的社交图谱去做东西。

社交应用把这项许可列为注册流程的关键一部,这并不奇怪。iOS 通讯录现在是唯一一个“开源”的社交图谱,新的app可以利用它来快速推广自己的app。在 《网络才是关键》(The Network's the Thing)一文中,我认为网络本身为社交网络提供了最大的价值份额,至于动态消息允许哪些类型的内容进入,以及这些内容是怎么确定格式的,这些反倒没那么重要。曾有那么一小段时间,类似 Facebook 或 Twitter 这样的大规模社交图谱允许第三方应用利用这些图谱,甚至允许批量复制。

众所周知,Instagram 靠虹吸走 Twitter 的社交图谱来建立起自己的,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没过多久,这些公司就意识到自己这是在给未来的竞争对手提供弹药。于是他们开始严格限制对自己的图谱的访问。你还可以提供 Facebook 或 Twitter 身份验证作为自己的app的认证选项,但如果你想要自己的社交图谱,现如今手机通讯录才是最容易上手的那个。

App对其社交图谱的形态真正构成影响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推荐关注列表。这些往往会出现在用户第一次浏览app的时候,或者穿插在动态消息里面,有时候也会出现在动态消息的旁边。

早期的 Twitter 用户可以说非常幸运,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了第一版的 Twitter 的推荐关注列表上面,这让他们今天拥有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关注者,那是因为他们被展示在每个新用户面前。

这是一笔巨额的社交资本补贴,但我发现这份列表有很多选项令人费解。几年前,一位朋友正在对自己的 Twitter 帐户进行首次设置,他给我展示了 Twitter 在注册时向自己推荐的账号列表。里面就有唐纳德·特朗普。不管你的政治倾向如何,这个选择都是可疑的。让我们把每一位新用户都推向Twitter的政治取向,最糟糕的 Twitter 莫过于此。

对于某些人,比如那些周末经常去搏击俱乐部的人来说,政治化的 Twitter 也许是一针完美的多巴胺注射剂,但是当用户才刚刚注册进来,Twitter 对他们还一无所知时,这就是一场匪夷所思的赌博。

多年来,大家对 Facebook 的 Suggested Friends 窗口小工具惊叹不已。哇,他们怎么知道我认识那个人的,是的,我当然会跟他们交朋友。可是,就像前面所讲那样,考虑到动态消息的构建方式,这也许属于图谱设计错误。

另一方面,帮助用户获得类型合适的关注者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狂热崇拜的影响是双向的。邪教领袖利用自身的魅力发展粉丝,然后这些粉丝反过来又会塑造邪教领袖。这是一个共生的反馈循环,但未必就一定是健康的。

除了有单向门错误以外,图谱设计错误的危害也很大,因为只有在app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产品市场匹配之后才会出现这种错误。但到了那个时候,不仅已经成型的社交图谱难以撤消,而且这么做也会违背已经接受了该app的用户的期望。这时候你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做了找死,不做等死。一个app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产品市场契合之后,即便是局部最大值,也需要真正的勇气才能复原。

但这阻止不了社交应用解决问题的尝试。对于众多社交应用来说,动态消息的流量减少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然而,大多数应用并没有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图谱设计的问题,而是选择修修补补。最流行的做法是切换成按算法而不是时间顺序提供动态消息。这种算法的任务过滤你选择关注的帐户的内容。是想从噪声当中恢复信号。为了确定要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动态消息算法会检查各种信号,但就基本而言,它们都想猜测什么会吸引到你。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给上游的错误贴创可贴。看看 Facebook 就知道了,他们每隔几年就会在新闻内容与来自你认识的人的更个性化的内容之间摇摆不定。除非他们承认根本问题在于动态消息的东西要从庞大的社交图谱里面寻找,否则就永远也不能真正解决客户流失的问题。然而,如果他们放弃动态消息这个基本架构的话,那将是他们在自己悠久的历史上做出的最大胆的决定(很讽刺的是,转向动态消息本身可能是他们之前做出的最大胆决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动态消息,也在于搭建出来的这么一个单体的图谱可能是他们对抗反垄断行动最强大的结构性防御手段。

跟 Facebook 占主导地位的双向交友机制不同,Twitter 是建立在由单向关注组合而成的图谱之上。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会降低它受到图谱设计问题的影响。但是,跟任何建立在社交图谱基础上的兴趣图谱一样,这种做法存在同样的缺陷。你也许对某人的某些兴趣感兴趣,但对他们的其他兴趣却不感兴趣。Twitter 偏爱专注于某个小众市场的单一 Twitter 帐户。但是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去维护多个 Twitter 账号,以便将他们喜欢的推文主题完全分开。

就发现系统缺陷而言,看看都有谁想破坏它,是我最喜欢的的启发式方法之一。高级社交媒体用户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绕开图谱设计问题。有的用户之所以要创建假的Instragram账号或者另外一个Twitter 账号,部分是为了创建更适合特定目的的替代图谱。你可以设想一种不需要用户创建多个帐户来实施这些策略的社交架构。但是在这个每个社交媒体账号只能跟一个身份相关联的世界里,用户已经被锁定在某个帐号的图谱里面。

App可能有一种聪明的办法可以帮助解决图谱的设计问题,那就是消除用户取消关注自己不再感兴趣的帐户的负担。就像我们的社交图谱在我们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一样,我们线上的社交图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上幼儿园那时候交的朋友往往跟我们在小学、高中、大学及以后交到的朋友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高保真度的社交产品,会在观察我们的互动模式的时候,自动匹配出我们的社交图谱。想象一下, Twitter 或 Instagram 默默地把你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互动的帐户,已经休眠的帐户等等取消关注会怎样?Twitter 和 Facebook 已经提供了类似静音之类的手段,用来在不取消好友或取消关注的情况下,减少我们从别人那里看到的内容,但这件事情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坦率地说,但凡用了这其中的一种办法的都像个懦夫。

聊天应用,因为它聚焦的是两个人之间或不同群体之间的直接通信,自然可以通过把带有最新消息的线程推送到应用窗口顶部来实现这一点。远离我们生活的人只是掉到了屏幕的底部。LIFO(后进先出) 一直是相关性的一种通用且相当有效的启发式方法

图谱设计问题还有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将用户的动态消息跟社交图谱解耦。在我讨论TikTok 的三篇系列文章中,我谈到了这款应用在架构跟大多数西方社交媒体是如何存在根本上的不同。TikTok 提供动态消息不需要你关注任何账号。相反,它做了两件事情。

首先,它会展示一切供给你看,然后观察的反应,试图了解你对什么感兴趣。它试图了解你的品味,而且做得非常好。TikTok 是作为兴趣图谱而构建了兴趣图谱

其次,TikTok 用两阶段的筛选过程去检查每一个候选视频。首先,它运用了人类已知的最可怕、最恶劣的质量筛查工具去检查这些视频:一个由好几百名主要是 Z 世代用户组成的小组去检查。好吧,这种表述确实不太正确。任何人都可以充当视频的测试观众。不过,碰巧的是,TikTok 的用户群偏年轻,所以这个小组的大多数人都会是 Z 世代。此外,众所周知,在动物王国里面,继鬣狗与杀手大黄蜂之后,一群对着老家伙不断抱怨“OK Boomer”(编者注,被用来驳斥或嘲笑那些心胸狭窄、观点过时、消极判断、居高临下的老年人)的 Z 世代用户就是一群最可怕的猎手。如果这些测试观众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视频就会被扔进 TikTok 的垃圾箱,除非有人直接在某人的个人资料上找到它,否则就从此埋没。

然后,它会利用算法,根据每个用户的口味来确定这个视频会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便你不关注视频的创作者,如果 TikTok 的算法认为你会喜欢这个视频的话,你也会在你的“推荐”(For You Page)页中看到它。

译者:boxi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神译局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