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碟时代风光了三十年,由盛转衰之路,留给芯片业什么警示?

电子芯技术 2021-12-03

音乐唱片

3532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想重温一部老电影?点开App,搜索名称,缓冲播放一气呵成,不需片刻就能欣赏到喜欢的影视作品了。

点播式观影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今,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正成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工具。

曾经使用影碟在电视或显示器上看片的日子已成往事;流媒体时代,购买影碟的人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了国内影碟行业规模的萎缩。

今年稍早,国内唯一一条正版蓝光生产线宣布即将关闭,这无疑将是对影碟行业的又一重大打击。难道,属于影碟的时代果真将要落幕了?中国影碟市场的未来又将如何?

一、影碟时代要结束了吗?

影碟行业确实日渐式微,圈子越来越小,资源越来越少。蓝光碟发展至今,跌跌撞撞,曾在“光盘格式之战”中突出重围,也取得过不错的战绩。2008年12月,华纳兄弟发行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蓝光版,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推出的第一天就卖出了600,000份,发布一周后,《蝙蝠侠:黑暗骑士》BD在全球的销量超过170万张,是首款在发行第一周内销量超过100万张的蓝光碟。放眼现在,国内几百张蓝光碟都已是不错的销量。

二、影碟被迫高端

曾经,一张热门的盗版九区碟,销量能达数千万张;而正版的六区碟,通过新华书店等正规渠道销售,销量也能以万计。

然而,往日的辉煌早已不在,在市场环境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如今的影碟产品被迫走上了“高端路线”,限量发行。但即便如此,影碟的销量依然惨淡。

据业内人士介绍,前几年,限量发行的数量能维持在2000张左右,现在,大多数影碟的限量基本在500以内,有的甚至只有100张;若是能够发行1000张,已经算是大卖了。

影碟沦落到这般境地,主要原因在于盗版资源的冲击和流媒体的兴起。

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网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在当时下载一部盗版电影资源往往要花费一天或是更久的时间,所以那个时期的影碟仍具有不小的竞争力。

但随着网络提速,缩短了下载盗版资源的时间,与此同时,流媒体也开始蓬勃发展。

不仅是各家视频平台加大了影视内容的投入,迪士尼、华纳等传统发行方也在加紧布局流媒体业务。

由此,对影碟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走高端路线实属无奈,在销量小的情况下,只能提高单价,维持利润。而支撑高单价的正是影碟内容和品质上的提升。

以发行商北京碟影传媒为例,在其将于本月底发行的《刺杀小说家》碟片中,收录了杜比视界及IMAX画幅两个版本的影片,还附带了导演路阳、原著作者、摄影指导、声音指导等三条评论音轨,332分钟的幕后制作花絮;此外,还包括设定集、剧照画册、分镜故事板、明信片、导演签名海报等。

虽然在内容和品质方面,流媒体上的影片无法与影碟相比,但对影碟这样一个非标产品而言,从买版权、编辑素材、送审、编码设计、印刷、压盘包装再到最后销售,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成立于2016年的北京碟影传媒,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五个独家影碟发行品牌之一,5年间已发行超过100套影碟产品。

创始人王博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获取影片的授权、周边产品的制作、哪些独家花絮能收录进光碟,所有制作细节都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一个个确定,“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以《刺杀小说家》为例。碟影传媒与版权方签好合同后,提前拿到了与影片相关的素材;随后约好导演、声音指导、造型指导等人的时间,租了一天录音棚,录制三条评论音轨;然后是筛选此前要到的素材,联系剪辑师进行剪辑;图片素材在设计师加工后,也需要给片方与导演确认,之后就是送审拿版号,编码压碟。

这个项目在王博看来进行的非常顺利,但由于纪录片素材有近1000个小时,观看及剪辑都花费了不少时间,所以整个项目耗时约半年的时间。

人群小众,产品无法规模化生产,制作过程类似定制,且耗时费力,这便是目前中国影碟行业的现状。想要改变,或许可以向“邻居”学学……

三、黑胶迎来复兴

音乐与影碟,这两个行业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音乐行业的数字化甚至更早一些,在这个动动手指就能听歌的年代,普通消费者很难有动力去购买实体专辑,唱片的销量可以说同样惨淡。

作为唱片的一种,黑胶唱片与影碟的境况十分相像。

首先,黑胶比普通CD卖的更贵,与影碟一样都有着不少的溢价属性;其次,黑胶与蓝光同样需要专门的播放设备;第三,两者的生产线都经历了关停,由于市场需求严重不足,1998年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被迫关闭。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黑胶唱片将就此成为历史的注脚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2015年,黑胶生产线再度回归,如今国内已经有了三条主要生产线。

黑胶的历史比影碟更久远,近几年出现复兴的迹象,其中缘由大概有二点:

一是唱片是音乐人承载自己作品的主要介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音乐行业粉丝的更强属性。

此前,每当歌手推出新专辑或者单曲时,都会有销量统计排行榜,不少粉丝很早就有购买磁带、唱片支持打榜的习惯。

而影迷的做法更多是去电影院买票观影支持票房,在看过电影后愿意买碟的影迷属于“真爱粉”范畴,人数并不多。

二是唱片公司、音乐人、渠道与发行商都在推动“黑胶复兴”,例如,不少歌手如田馥甄、袁娅维、汪峰等在推出新专辑时都会同步发行黑胶唱片,一些独立音乐人也在发行黑胶作品。相比之下影碟的发行方显得势单力薄。

有业内人士坦言,如果一些知名音乐人在出新专辑的同时推出黑胶唱片,就能慢慢影响粉丝群体与整个行业,逐渐会有更多人尝试黑胶唱片这种载体。

此外,一些渠道和发行商也会根据对国内市场的判断,推动版权方和音乐人制作黑胶唱片,甚至亲自下场投资和引进。

一位追星多年的资深粉丝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黑胶近几年才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一些歌迷会买碟收藏,而在唱片里黑胶的收藏价值最高,这也为行业打开了新财路。

一些音乐人会提出要求,必须是买了黑胶后才能获得自己的签名,而另一些则是在演出结束后就安排黑胶唱片的签售活动。

另外在零售端的线下唱片店也有了新变化。不但销售唱片,还提供与音乐演出相关的周边服务,这使得唱片店成为了文艺爱好者的新去处,如北京798的莱派黑胶唱片和西安的乐与饵黑胶博物馆,就一度成为热门地标。

四、影碟的衰败给芯片敲响警钟

在几十年前,VCD火遍中国的年代,我国就已经遭遇过了类似于芯片的经历。而这直接导致了一个产业的崩溃,那件事早就让我们看到,没有技术支撑起来的商业大厦,不过是由散沙推成,只要轻轻一碰,就倒了。

VCD之所以能火遍半边天,主要还是因为其打败了那时候的弄潮儿镭射影碟。在VCD之前,视频储存媒体还是以镭射影碟为主。那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也就是卡拉OK特别火的时候。那时候卡拉OK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而卡拉OK就是通过镭射影碟进行播放的。

家用的镭射影碟也有吧,不过很贵,一般人买不起。那时候大家都体验过这种视频储存机器的新潮和方便,自然也希望把这玩意带回家。应时代的要求而生,VCD应运而生。因为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是日本进口过来的,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家电用品,所以很多人会误解VCD是日本那边过来的舶来品。但实际上VCD是一个名叫姜万勐的人搞出来的。90年代那会,姜万勐跑到老美参加了一个展览,在会上他看到一个mpeg解压技术,专门用于将视频解码,转化成播放。那时候已经有了CD,可以专门用来播放音乐,也就是音乐CD。这么一来,两者结合一下,不就有了像镭射影碟那样的效果了吗?

于是姜万勐拉拢了那个在他面前展示mpeg解压技术的人孙燕生,合伙开办了一个公司。公司名字从他两的名字里面各取一个,叫万燕。而万燕公司卖的产品也就是VCD,这东西虽然时髦,但制造起来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际上就是将CD和mpeg解压技术结合在一起而已。比起现在的芯片制造,难道那是云泥之别。

不过VCD还是上来就把mpeg解压技术干得找不到北,因为VCD不仅自身体积较小,使用方便,价格比起镭射影碟机要便宜得多。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面买的VCD吧,贵不到哪去吧,而碟片那就更便宜了,完全是镭射影碟碟片所不能比的。

功能差不多,价格却被吊打,VCD自然立马机取代了镭射影碟原先的市场,不仅如此,VCD还风靡全球,开拓了更大的市场。当时这个市场有一百多个亿左右,而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什么通货膨胀,人民币的购买力远超现在,那时候现在百亿市场放现在说有千亿也不为过吧。

就是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来的也快,去的也快。自从万燕崛起后,大家发现这东西制造起来根本没啥技术水平,门槛很低。我造我也能赚钱,我为啥不造,于是VCD品牌就跟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VCD厂家,后来VCD火到国外,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国内,VCD竞争因为太激烈,导致其价格越来越低,低到最后赚钱都是靠量,而不是靠一定的差价。而国外呢? 却是想着我怎么搞出了更好的产品来竞争,他们经过研发,最终搞出来一个VCD的升级版DVD。

DVD比当时的VCD要强了太多,碟片内存,清晰度啥的,要上升数个档次。有了更好的产品,VCD很快就面临淘汰,被DVD所顶替。而这时候我国庞大的VCD市场就面临一个问题,VCD卖不出去了,只能向DVD转型。但是DVD是国外搞出来的,并不是自己的产品,而且其技术水平比起VCD可强多了,想制造也造不出来。和芯片何其相似,也是想造造不出来。

造不出来,就只能买,但是却买不起。因为那时候国外为了赚钱,开始收专利费,生产可以,生产多少给多少专利费,按数量算,造的越多,给的越多。这一招使得狠,直接把国内的公司变成了国外的赚钱机器。国内的工厂赚不到钱,就活不下去。很快这个市场就消沉下去了。

再之后,我们也知道了。PC的崛起,什么都得让路,DVD也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回顾关于VCD的故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搞技术封锁这种事,国外早就用过了。和芯片一样,你没有我有,你需求又大,那我只需要轻轻一推,你就无了。

这件事给所有“芯片人”敲响警钟,还是那句话,技术是最重要的。有技术,我们的商业大厦就是钢筋水泥建起来的,没有,不好意思,不过是海滩上的沙堡而已。

来源:科技听者,杰科,商业评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芯技术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