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贵有贵的道理

3790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激光雷达,曾经被大洋彼岸的马斯克称之为“只有傻瓜才会用”的东西,如今却成了众多国内车企的香饽饽。

就在上个月,一大批激光雷达车型聚集在广州车展上。最“嚣张”的莫过于长城汽车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龙汽车,直接高喊“4颗以下,请别说话”。傲娇且充满挑衅的口气,好像要“论资排辈”那意思,“我有4颗激光雷达,我就是老大”。

由此激光雷达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吹捧,有人炮轰,可不热闹。

吹捧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技术特性。激光雷达可利用激光束来测量周围环境物体的距离和方位,在智能驾驶环境中充当“眼睛”的角色。相比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其他感知传感器,可准确获取目标的三维信息,而且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范围广。

炮轰的原因,当然是它的高成本与可靠性。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对于厂商来讲,成本永远是勒在他们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根据一项调研结果,眼下可量产激光雷达的平均价格为1000美元左右。激光雷达属于一种集光、机、电一体化的精密传感器,内部有数百个细分器件,在生产工艺上,物料成本和设备调试成本都很高。

“从目前整个行业形态来看,激光雷达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有所突破。第二代激光雷达基本能满足包括低成本、高可靠性在内的方方面面的要求。”一位速腾聚创高管向车市物语说道。

据统计,目前已经量产或计划量产的激光雷达车型多达10多款,业内人士也将今年看作是“激光雷达量产元年”。截止目前,沙龙机甲龙(4颗)、阿维塔011(3颗)、威马M7(3颗)、广汽埃安新款LX Plus(3颗)、小鹏P5(2颗)、小鹏G9(2颗)、蔚来ET7(1颗)等均已发布激光雷达配套解决方案。

让人意外的是,这一次传统车企表现地略显激进,给人一种着急“出线”的感觉。这也不免让人怀疑,在电动化赛道步伐迟缓的它们,难道急着要在智能化赛道加速超车吗?

#01提前准备 才能遇事不慌

一般来讲,企业所追求的竞争优势有两种:一种是总成本竞争,在同等质量下,价低者获胜;另一种是差异化优势,在同等成本下,质量更优者、智能化更强者获胜。

随着“三电”技术愈加成熟,电动车的整车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以前经常挂在嘴边的“里程焦虑”、“电池安全”等问题也得以改善。更多与燃油车平价的电动化车型出现在市场上。

然而现在还远远没有到总成本竞争阶段。因为智能电动车的比赛才刚刚开始,在没有形成规模化之前,何谈用成本来取胜。

“电动化的问题不是很大,真正给市场带来影响的其实是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向车市物语说道,“包括特斯拉在内,一开始都是以新能源介入,后来才因智能驾驶出名。”

可见摆在车企面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获取差异化优势?通过差异化优势来寻求规模上的突破。而智能化无疑是最佳的突破方向,其中智能驾驶又是技术门槛最高、最易形成价值壁垒的板块。

简单来讲,智能驾驶汽车有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特定的软硬件做支撑。其中感知环节需要依托传感器来充当“眼睛”,以便感知周围环境,获得数据。随着L2+、L3等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陆续上车,高精度定位成为一条全新的增长赛道。

现阶段,市场上常见的有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多种感知传感器,分别应用在不同场景中。激光雷达的探测能力和精度又是业界公认性能最优的传感器,因此也被认为最符合高阶自动驾驶的需求。这促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激光雷达与高阶自动驾驶联想或绑定在一起

不过激光雷达这么快就上车是否真的有必要?

速腾聚创的这位高管向车市物语表示:“首先激光雷达的成本已经有所突破,大家都希望往上努力。从原来的电动车到现在的智能化,大家希望在下个阶段的竞争中有一些亮点。而激光雷达可以从感知层面留有更多冗余,能够更好地保证安全,以及在冗余下承载更多智能化功能。”

但目前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激光雷达能否快速“变现”,躲避“割韭菜”的下场。换句话说,激光雷达即使有这么多优点,也不能盲目使用,需要考虑眼前的实际问题。

毋庸置疑,新技术的应用总会迎来人们怀疑的目光。但就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说的,“技术要走在市场前面,消费者看不到那么远。”

这套逻辑同样适用激光雷达的使用上。激光雷达属于智能驾驶链条的上游,它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后面决策和控制环节的质量,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体验。

而且客观来说,车企对于激光雷达的使用依然是稳中有进。以搭载数量最多的沙龙机甲龙为例,整车共有38个智能化感知元件,而激光雷达仅仅占到4/38,只是起到前方环境数据补充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样的数据根本谈不上激进,更谈不上堆砌数量、内卷。

“前两年我们买5G手机,虽然当时绝大部分的网络是没有5G的,但是如果考虑到5G基础的迅速铺开,发展5G手机还是必要的。从智能电动车发展速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先冗余,硬件上大家内卷也无所谓了。”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前不久说道。

由此可见,激光雷达现在上车,一方面可以现有的智能驾驶技术上持续精进,以便寻求差异化优势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为高阶智能驾驶打好“前站”,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占取主动。

#02发现机会和抓住机会是两码事

面对智能驾驶,背负包袱的传统车企相比其他新势力可能更加珍惜这次机会。

“传统车企希望在未来的竞争格局里面寻求突破,在他们看来,智能化领域的竞争是他们的机会。” 速腾聚创这位高管告诉车市物语。而激光雷达上车,除了能展现传统车企本来的优势以外,也成为其抓住这一机会的关键“利器”。

作为智能驾驶的关键零部件,现阶段激光雷达仍处于技术迭代初期,大部分应用上车的也都采用半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层面留有更大的上升空间。而且只有满足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激光雷达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高性能自不必多说,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才能实现。目前法雷奥、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Innovusion等这些激光雷达厂商陆续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前不久,法雷奥刚刚展示了第三代扫描激光雷达(LiDAR),推动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

低成本方面,除了突破技术上的瓶颈,还需要规模化优势。汽车行业属于规模驱动型,就目前而言,传统车企无疑有着明显优势。毕竟智能化不仅仅局限于电动车,在其他能源驱动的车辆上也可以大规模应用。从体量上来说,这也不是新势力所能比肩的。

另外鉴于一直以来对工程概念的严格要求,传统车企在可靠性的把握上也会更擅长一些。华砺智行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邱志军认为,在自动驾驶领域,整车厂的优势在于对车辆的了解和对“车规”认知的深入。无论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发展,其都是建立在车辆基础之上。

而近两年,技术的快速迭代、资本市场的炒作,确实给了新势力足够高的话题度。不过“目前新势力大部分还没有达到盈利,除了特斯拉,其他谈不上盈利,量还上不去,它们现在要做的是尽快依托中国快速扩展的市场,能够把量搞上来。”许海东向车市物语说道。

可见,造车新势力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体量不足,尤其交付上的压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智能化赛道的掣肘。在这种情况下,反而给了传统车企发力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上,传统车企也走在前面。

很多人都知道,特斯拉是第一个宣扬自动驾驶,并以此为核心卖点的新势力车企。但实际上,它不是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车企。早在2009年,奔驰就开始使用基于摄像头系统,提供交通灯识别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2013年改用立体摄像头,增加景深和行人识别的紧急制动功能。

说到激光雷达,奥迪A8在2017年就开始使用了。再者,上市已经有半年的WEY摩卡实质上是第一款发布的激光雷达车型,搭载的还是最先进的固态激光雷达。

俗话讲,厚积薄发。激光雷达的陆续上车,为传统车企的转型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同时也放大了其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实力。

#03冰山之下 才是真实力

过去几年,人们对传统车企的关注可能比较少,而是将更多目光集中在了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代表的新势力上。即使是关注,也是更多集中在转型压力上,反而忽视了传统车企背后所做的努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电动车看似是动力源的革命,其实是叠加在动力源上的新技术革命。许海东也告诉车市物语,“传统车企转型最重要其实在自动驾驶这一领域”。从最初的“油改电”,到后来的平台化造车,再到从无到有建立新品牌。传统车企一直备受人们质疑。

不过看似传统车企好像还在艰难地追赶电动化的风口,其实它们在智能化赛道上已经下了不少功夫。这不由让人怀疑,过去几年传统车企是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智能驾驶布局路径概览

就目前市场来看,不同车企所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不过大致分为三条:有完全自主研发的,有和自动驾驶公司联合开发的,还有完全交由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厂商。

有些还自建了自己的智能驾驶公司,例如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吉利旗下的亿咖通科技,上汽与地平线宣布合建高级自动驾驶团队等。

最有代表性的长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升级到了咖啡智能2.0,而且WEY品牌已经进行了规模化使用,在数据层面有大量积累。

在感知层面,长城汽车采用了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的融合感知方案;在智能驾驶的算力上,长城汽车也做好了准备,发布了完全自研的第三代自动驾驶计算平台ICU 3.0,算力达360TOPS,并且还可持续升级,最高可达至1440TOPS。

长安汽车推出的阿维塔则将这一部分完全交给了华为。刚发布不久的阿维塔011搭载了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智能汽车数字化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服务,以及30多个智能化部件。

可见,传统车企其实早就认识到智能驾驶的前景。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已经在智能驾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们要用硬件占领技术、流量高地,从而赢得一丝先机。

就像中信建投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所说,目前各主机厂在智能化量产进度层面落后于特斯拉,激光雷达能够从硬件层面帮助主机厂实现追赶,提速智能化进展。

自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以来,传统车企就一直备受质疑,唱衰的声音络绎不绝。但经过燃油车时代的“火拼”才走到今天的它们,会这么沉不住气吗?哪怕是“巨象转身”,也总有转过来的那一天。

随着激光雷达陆续上车,这些传统车企的优势正在慢慢凸显。传统车企看中的是智能驾驶这条主赛道,而激光雷达俨然已经成为传统车企快速完成转型,突破困局、实现超车的“拐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作者:杨益春,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车市物语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