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天后官宣退市,滴滴的罪与罚

388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作者|欢子

编辑|钊

12月3日,在美上市仅156天,备受争议的滴滴就宣布退市。和上市时的低调如出一辙,退市的消息在滴滴在官方微博,也仅仅寥寥几笔。

但市场仍在密切关注中,当天晚上,中概股惨遭血洗。从16.65美金/股的价格在美国纳斯达克开市交易,到12月13日的6.42美元/股,在这场短暂上市之旅中,滴滴不仅股价“腰斩”,总市值也蒸发超360亿美元(超2000亿人民币)。

其实滴滴的退市在大多数人的意料之中。

7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同时,国家网信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各网站、平台不得为“滴滴出行”和“滴滴企业版”等上述25款已在应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访问和下载服务。

在此之上,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7月中旬,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进驻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同时暂停新用户注册。

上市一个月不到,滴滴就引起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的高度关注,对于刚上市的滴滴,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实在过去几年,滴滴长期身陷烧钱、垄断、大数据、安全问题等风暴之中。而在财务情况上,滴滴明显呈现出流血上市之态。

招股书资料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滴滴分别亏损154.92亿元、100.81亿元和109.11亿元。

亏损之外,滴滴一直备受关注的还有其垄断问题,这又源自其超高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研普华的报告,“下架门”发生前,滴滴的市占率高达90.22%,其次是首约汽车,市占率为3.96%,而美团打车仅占有0.59%的规模,高德则因为其聚合模式,很难简单的测算市占率。

2016年,滴滴最终通过换股方式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资料等全部资产,获得了9成的市场份额之后,又开拓了加油、充电等能源相关业务,但为什么即便如此,滴滴依然没能在事实上获得巨大的市场利润?

也许这就要从它的“五宗罪”说起。

烧钱补贴抢市场的野蛮人

从2012年成立开始,滴滴前后融资超20轮,融资金额超240亿美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

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国内整个网约车市场早已处于激烈竞争之中,易到创始人周航就曾透露,2015年整个专车出行市场就花掉了200多亿。

可以说,网约车在中国从来都是“烧钱”的项目,因此滴滴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疯狂的烧钱补贴。

滴滴总裁柳青在“2015新网商峰会”中表示,滴滴烧钱补贴是为了扩大规模,提高打车的效力,“出行平台一定要靠高规模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

在2014年至2015年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滴滴快的为了培育抢占市场,双方以 “新用户话费返回”、“10元补贴推广活动”、“请全国人民坐车”、“专车券”各种方式,从乘客端到司机端进行大规模补贴。

高额的补贴必然给市场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多赚补贴,不少网约车司机走上了刷单这条捷径。

据2015年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滴滴就遭遇了一次司机刷单“风波”,上百位滴滴快车司机齐聚滴滴位于杭州的办公地点,就刷单一事被滴滴封号、处罚高额现金讨要说法。

在此事发生之前,滴滴区域运营高级总监孙枢就曾表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称补贴畸高会带来黑产和刷单,这会对整个出行行业造成巨大创伤。

黑产和刷单问题,本源是网约车大战的高额补贴,而在这场滴滴快的长达一年多的补贴战中,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烧钱数据。

不过,在2015年的10月、11月,滴滴打车CEO程维接连透露出两个数据,“在这两年时间里,滴滴就花掉15亿元”、“最多一天补贴了1000多万美元(6000多万人民币)”。

到了今年,高额补贴抢占市场的方法依然在滴滴旗下的各企业中继续复制。

今年8月份,滴滴加油大搞高温补贴,各种直降、加油津贴、优惠券等补贴方式层数不穷。

小桔充电也不例外,此前在广州、北京等全国29个城市推出充电服务费1折起的活动,以及9.9元购买总价值99元的充电券包,被质疑低价扰乱市场、不正当竞争。

从滴滴货运、社区电商橙心优选,到滴滴加油、小桔充电等,因为高额补贴继而衍生出了各种问题,自然受到了用户的各种诟病,网络上的抱怨、吐槽、投诉屡见不鲜。

垄断一直是滴滴被诟病的一大问题。

此前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就遭遇反垄断调查,时至今日,第三方数据显示,滴滴出行拥有87%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90%以上的网约车市场份额。靠着这样的垄断地位,司机被迫架在了“二选一”的艰难抉择中。

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然而,即便头顶反垄断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新兴的互联网充电领域,滴滴仍然继续垄断操作。

今年5月份,广州数十家充电站运营商,就曾向政府部门举报滴滴旗下小桔充电平台“二选一”垄断市场,要求对其垄断行为进行查处。

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认为滴滴、北汽新能源设立合营企业涉违反反垄断法,并作出5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不论是出行市场还是新能源市场,滴滴的垄断行为似乎都与其长期以来的商业逻辑有关。

不难看出,前期通过大规模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形成垄断,才能在后期靠垄断优势从司机、乘客等获取更高收益,弥补前期投入。

压榨司机,套路乘客‍

前期为了培育和抢占市场的高额补贴,到了后期,自然该向市场索要利润,乘客和司机必然是首选,滴滴平台和乘客、司机的矛盾自此浮出水面。

司机们抱怨滴滴抽成高,平台把里程单价一降再降,奖励一少再少,抽成越来越高。

今年3月左右,滴滴因为系统崩溃,造成数以亿计线上出行用户造成损失登上热搜。用户反映滴滴客户端出现打不了车、发布了行程也看不见、取消不了订单等多种异常情况。

当时我们了解到,有用户因为系统崩溃,打车费用出现异常。“平常五六块钱的路费今天要二十。”“预付款预付了第二次才可以进行打车,第一次付的预付款没有退我,客服也不顶用,现在打车又需要我再付一笔。”“我平时12块左右的订单,当天硬是花了我42块。”

彼时舆论压力之下,滴滴方面紧急回应称:“由于系统异常,今早出现部分订单服务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现已恢复正常。非常抱歉给广大乘客和司机师傅造成不便。司机师傅的口碑值等不会受到异常订单影响,乘客已支付订单,差额部分将统一退还。”

回应并不意味这次滴滴系统性问题的终结。后来我们了解到,仍有部分滴滴用户反映进不去主页,被迫转换线上打车平台。

而同样在今年用户遇到滴滴系统崩溃的三月,滴滴对司机端的基础车费进行降价调整,抬高平台抽成比例,降价涉及到成都、湛江、沈阳、南昌、南通、绍兴等多个城市。

同时,滴滴向部分出租车收取接单服务费的范围,仅在当时或许已经扩大到所有出租车范围。

本就不可持续的烧钱补贴模式,遭遇严监管,多重挤压之下,滴滴最终选择了外部挤压司机,同时向乘客要多元利润。

安全问题,双层重创

在谈如何盈利之前,不得不提到的是,前几年滴滴出行爆发出的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各个重大社会事件中。

从郑州空姐遇害,到温州乐清女孩遇害,两起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商业层面给滴滴带来重创。

具体体现在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上,在当时,滴滴的口碑大幅下滑,大量市场份额被嘀嗒抢走。要知道,在此之前,一直深陷亏损泥潭的滴滴,以为找到的线上出行的盈利利器就是顺风车。

在2018年的严重安全事件造成的滴滴顺风车下线前,顺风车业务已占滴滴日订单的10%。从价格优势和产品形态上看,顺风车业务能够加大客户流量、粘度和消费频次,同时它的盈利性极好。

“为别人做嫁衣”的滴滴,后来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情况,顺风车业务将嘀嗒送到了上市的门口。

恶性事件引发乘客的安全顾虑,还和当时案件中,滴滴的态度有关。

在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这起案子里,案发期间,遇害人好友曾联系滴滴打车客服,要求获得车牌号等信息,警方也要求滴滴方面配合调查,但遭到滴滴以“保护隐私”、“没有权限”等理由多次推延,最终由于处置不及时导致案件的发生。

随后事件引起民众及媒体的高度关注,滴滴公司在舆论压力下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暂停顺风车营运业务,同时加强和警方的信息合作。

如今,我们通过企查查发现,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风险一栏的行政处罚已达到了7147条,其罚款总金额达到9440.20万元。

其中,12月1日更新的行政处罚时间排列十分密集,单日高达70余起,被处罚原因多是由于从事营运的车辆未取得网约车车辆营运证等。

诸上,显然我们看到一家已经上市又退市的企业,仍然暴露出如此基本的合规问题。

侵犯用户隐私,数据安全隐忧

此前,滴滴因为侵犯用户隐私频繁被曝光,还因为严重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登上热搜。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顺风车事件后,滴滴增加了车内录音、录像、提醒等服务,而随着越来越多滴滴司机的加盟,滴滴可以说能称为一个复杂的道路信息收集器,所到之处基本上道路信息等都会被精准抓取采集。

滴滴在中国的业务规模非常大,即便是出于用户安全考虑,也不得不掌握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这其中涉及到用户安全与隐私边界如何平衡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安全不会引发更上一层的隐忧。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国家有理由担心,滴滴的数据能否保证安全”。“包含个人位置信息的数据、地图信息数据等,都涉及国家安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同样提到。

目前,在国内网约车出行领域,滴滴处于绝对的“领导者地位”。

交通运输部2020年11月披露的全国各网约车平台的订单量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共有8个平台月订单总量超过100万,分别是滴滴出行、曹操专车、T3出行、万顺叫车、美团打车、首汽约车、享道出行、花小猪出行,总订单量达到了6.24亿单。

其中,滴滴出行月订单量为5.62亿,其新推出的平台花小猪出行月订单量320万,两者订单量合计占总订单量的90.58%。滴滴招股书则提到,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滴滴年活跃用户数为4.93亿。截至2021年一季度,平台上平均月活用户数为1.56亿。

掌握如此庞大出行数据的滴滴,赴美上市很难不引起监管的注意。

除了滴滴,还有BOSS直聘、运满满和货车帮等几家公司也都被要求展开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暂停新用户注册。

而这几家公司,都是今年6月份在美国上市。

在互联网发展越发成熟,监管日趋规范化的当下,滴滴上市、退市的闹剧似乎也在证明:靠讲故事就上市圈钱的商业模式难以继续;通过兼并收购垄断市场再收割的方式,也并不是盈利的捷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奇偶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