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装机必备到现在苟延残喘,杀毒软件还有江湖吗?

电子大世界 2021-12-27

周鸿祎金山毒霸360杀毒

589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4 分钟

不知道各位同学还记不记得自己用过的第一款杀毒软件,年轻的朋友可能用的是 360 或者腾讯电脑管家,网龄长点的朋友大概率用的是江民、瑞星或者金山毒霸。记得还在上小学那会儿,每台电脑上都挂着那只名叫卡卡的小狮子,它会在 Windows XP 的桌面上闲逛,睡觉,打呼噜,也是我玩过的第一个电子宠物。

仔细想想,那只小狮子也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虽然现在很多人装机的时候还保留了 “ 先下个杀毒软件 ” 的习惯,但我们好像很久都没见过电脑病毒了,而那个病毒肆虐的时代似乎也已经过去。

我们现在还需要杀毒软件吗?用它的人越来越少,是不是意味着网络世界越来越安全了呢?

一:杀毒软件消亡史

1.病毒和杀毒软件的开始:王江民和江民杀毒软件

从微软的 DOS 操作系统开始,电脑病毒就出现了。到了 1988 年,麦卡菲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杀软 McAfee VirusScan,这才标志着商业化杀毒软件的开始。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由于互联网发展的还比较落后,大家普遍用一种叫 “ 防病毒卡 ” 的硬件来对付病毒。这种卡可以插在主机的任何一个扩展槽上,不占内存空间。它会在电脑上电自检的时候把程序挂在系统上,就可以对病毒实时检测了。

1991年,刚刚成立的瑞星公司研发出一款全新的防病毒卡,并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拿下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到了 93 年,瑞星的防病毒卡日销量已经接近 1000 套,毛利润达 20 万,这个数字对于当时年销售量只有 45 万台的国内计算机市场来说,还是非常震撼的。

但 “ 防病毒卡 ” 这种硬件不能及时升级病毒库,要是出了新病毒,你还得把卡寄回去,非常麻烦。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自研国产的杀毒软件了,那就是江民公司的 KV 系列。KV 系列最早只能消灭六种病毒,所以叫 KV 6,但随着病毒不停出现变种,KV 6 肯定是不够用了。

于是王江民发明了一种叫做 “ 广谱特征码 ” 的技术,通过添加病毒特征码来查杀变种病毒。不过这还是不能解决杀毒软件的滞后性,当时网络并不是很发达,很多使用杀毒软件的人都不能及时更新。于是王江民想了一个方法,他把病毒特征码登在《软件报》上,跟着报纸每周更新,用户就可以手动添加特征码了。

就这样,KV 系列杀毒软件越卖越好,从 1996 年到 1998 年,KV 系列一度占据了市场 80% 的份额,将同时代的其他软件厂商远远抛在后头。在那个盗版泛滥的年代,KV 系列还能拥有 100 万的用户,堪称是软件界的奇迹。

2.从装机必备的黄金时代到广告泛滥后的日薄西山,CIH病毒成就了瑞星

而另一边,当瑞星反应过来的时候,防病毒卡早就大势已去,自家产品被王江民吊起来打,于是他们也开始转型做杀毒软件。但这时候再想打入市场已经非常困难,瑞星的老大王莘想到想到个好办法,跟联想、方正这些牛逼的硬件厂商合作,把瑞星作为预装软件放在电脑里,用这种 “ 蹭热度 ” 的方式来打广告。

要光有这种手段,也很难让瑞星站稳,杀毒能力不行的话,估计下场就跟 IE 差不多。所以瑞星急切的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实力。而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

1999 年的 4 月 26 日,全球各地的 6000 万台电脑开始陆续瘫痪,那些中毒的电脑,会被不断写入垃圾信息,覆盖硬盘,直到 BIOS 被破坏,电脑崩溃,这就是当时最恐怖的病毒,CIH。CIH 只有 1 kb 大小,却造成了 10 亿美元的损失。而瑞星之所以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是当时国内第一家清除了 CIH 病毒的公司。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瑞星的销量极速回升,月销量轻松超过十万套。直到 2003 年,瑞星都一直占据着 60% 的市场份额,他们的年销量超过 7 个亿,可以说,只要你在国内上网,就不可能不知道瑞星。

雷军和他的金山毒霸

但与此同时,瑞星的竞争对手也出现了,那就是雷军的金山毒霸。为了抢市场,金山毒霸推出了免费测试和降价的策略,一度把价格干到50元,宣传自己是 “ 人人都买得起的高品质反病毒软件 ”。

要知道 KV 300 的零售价是 260 元,98 版瑞星的零售价是 230 元,而 98 年浙江省的人均月收入仅有 771 元。所以雷军这张降价牌打的非常成功,不到三年,就在市场占有率上超过了老大哥江民,仅次于瑞星。于是,付费杀毒软件市场陷入了一场持续的价格战。

在 2000 年初的这段时间,国内的瑞星,金山,江民三足鼎立,国外的卡巴斯基,诺顿,麦咖啡群雄争霸,估计不少小伙伴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用杀毒软件的,那是属于杀毒软件的黄金时代。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

周鸿祎和360安全卫士的横空出世

2008 年 7 月,一个叫奇虎 360 的公司横空出世,宣布自己的杀毒软件永久免费。在此之前,业内再怎么打价格战都还是有自己的底线的,但 360 这个搅局者完全不讲武德,直接甩出一张免费卡,降维打击了属于是。5 年后,时任瑞星市场总监的唐威跟媒体坦白:“ 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模式的颠覆性,因为看不清楚免费模式要怎么生存。”

看不懂的不光瑞星,当时几乎所有同行都不理解这种做法,大家觉得周鸿祎就是来做慈善的,也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但 360 的商业模式压根就跟同行不一样,他用免费杀毒给自己的浏览器,导航等等产品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用广告变现的方式来支撑杀毒软件的研发和维护。就在所有人还等着 360 垮台的时候,它的用户数很快就突破了 3 亿,以坐火箭的速度拿下了中国杀软届的头把交椅。那段时间,360 把广告甚至打到了央视。他身后的瑞星和金山也被迫跟着一块跑。金山在 2010 年宣布永久免费,而瑞星苦苦撑到 2011 年也彻底放弃了收费模式。到此,昔日的杀毒软件霸主接连退场,杀软的付费模式也彻底宣告落幕。

被时代浪潮所遗忘

雷军与周鸿祎的杀软战争后,十多年来杀软市场再无更大新闻。这个行业,早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后,就悄然衰败。

不同于传统PC时代,在移动时代,iOS和安卓都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在系统层面就由内置安全机制完成了杀软工作。这对杀软行业来说,无异于残酷的“降维打击”。另外,所有手机厂商也开始做安全、做渠道,构建自己可控的流量生态闭环。

在PC端,微软在2014年发布的Win10系统里自带了Windows Defender免费杀毒软件(2019年改名为Microsoft Defender)。国外机构的对比评测中,该软件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极高分数。

“和传统杀软相比体验更好,没有广告和弹窗,却有更好的系统兼容性。”李莞就表示,他的PC电脑,已经很多年没有安装过第三方杀软了,从用户角度看,第三方杀毒软件早就不是刚需。

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迫于生存,各家杀软将目光放到了软件管家、装机助手、内存优化等更细分领域,并继续此前的残酷竞争——以金山系为例,在推出金山清理大师(猎豹清理大师)后,2017年统计拥有近6亿装机用户、6000万日活用户,但很快又陷入360和腾讯等类似产品的围追堵截之中。

与此同时,走免费路线的金山毒霸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软件变得越来越“流氓”——总是以捆绑流氓软件的形式出现在各个安装包里面,加上大量弹窗、广告,导致产品口碑一路下滑,以及用户进一步流失。

2018年,一位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在下载“金山毒霸”后,电脑里被捆绑安装“软件管家”和“猎豹护眼大师”等软件,该同学认为这些捆绑软件严重影响自己使用电脑进行学习工作,于是决定与“金山毒霸”对簿公堂。2020年7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主持调解下,金山毒霸被判赔偿该同学700元。

就这样,金山毒霸失掉了在国内安全软件市场的大部分竞争力。时至今日,如果不是强制捆绑的安装包,恐怕几乎没有人会去单独下载。

免费路线的商业模式是广告,决定这一切的是流量。伴随竞争白热化,几乎所有杀软都难逃这个质疑——因为广告弹窗及臃肿的软件,360杀毒同样也被不少用户称为“流氓软件”,尽管相比金山毒霸,360查杀效果相对较好。

“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导致有些杀毒软件比病毒更可怕。”李莞承认,为谋取更大利益,杀毒软件本身也发生了质变,捆绑安装软件、篡改用户首页、搜索页面,甚至调取浏览器等,都是一些杀毒软件公司在流量竞争中,劫持用户的常用手段。

对杀软行业而言,这些手段无疑是竭泽而渔。比如以杀毒软件起家的360,2013年在纽交所的股价一路走高至94美金,和阿里、腾讯属于同一梯队;2018年回归A股后,最高市值一度高达4400亿元,但在连续多年股价一路下跌,多个大股东减持后,如今股价跌至不足12元,总市值不到850亿元。从各方面来看,周鸿祎连雷军的背影都看不到。

究其原因,无论是在PC还是移动端,用户都逐渐不再需要杀毒软件——相比社交、短视频等平台,杀毒软件早就不再是最大流量入口,除了存在感还较强的360、腾讯管家,金山毒霸、瑞星等国内外玩家,被时代浪潮遗忘本在意料之中。

政企安全这碗饭不好吃

实际上,傅盛也曾承认,猎豹遇到最大的问题在于,工具和安全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类,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已经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窄了。

这意味着,从C端来看,杀软行业虽然未完全消失,但想让用户更多停留,重回主流视野已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PC互联网时代曾引发诸多口水战、创新与颠覆的个人杀软行业,很快就会成为往事。

C端市场逐渐被遗忘后,To B、To G企业级、政府等安全市场被安全厂商寄予厚望——随着5G与物联网的建设,产业互联网的推进,从国家到企业,都愈发重视网络安全的意义,并且更看重网络安全服务的持续性。

这种变化显而易见。2021年5月,美国科洛尼尔管道运输公司(Colonial Pipeline)遭遇黑客组织“DarkSide”的网络攻击,黑客通过加密手段锁住了该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并盗取了相关机密文件。为此,科洛尼尔公司支付了500万美元的“赎金”才得以解锁。

此后不久,日本科技巨头东芝的一家子公司公开承认受到“DarkSide”勒索软件袭击,超过740GB的数据被窃取,包括护照扫描和其他个人信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CNA Financial Corp.)也因遭遇勒索软件攻击,被迫支付了4000万美元赎金,以重新获得对其网络的控制权。

根据《IDC全球企业级终端安全预测,2018-2022》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企业级终端安全市场规模达到61.46亿美元,2022年将超过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6%。

不过,与C端个人杀毒市场完全不同,企业、政企安全市场主要着眼于大数据安全、云安全、物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等细分市场的信息、数据保护,集中度低,竞争格局分散。

赛迪咨询研究报告就显示,2018年排名前五名的网络安全厂商合计市场占有率为21.9%左右,360、奇安信、腾讯安全等单一厂商的市场份额不超过10%。可见,即便是头部玩家,也很难重现PC时代市场份额集中辉煌。

2018年,周鸿祎重组了政企安全集团,2020年8月,周鸿祎宣布360进入“政企安全”时代。相关资料显示,过去几年间,360与一些大型银行以及中小企业开展了网络安全合作,并和十多个城市合作,打造城市级的网络安全运营中心与基础设施。

命运有趣之处在于,兜兜转转之后,周鸿祎如今主要“肉搏”对手,仍是老熟人——在政企安全市场,其主要对手,是从360分道扬镳出去的奇安信。

奇安信创始人齐向东与周鸿祎,本是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好兄弟”,当年正是在两人联手下,360才得以在杀软市场“所向披靡”,将瑞星、江民、金山毒霸、卡巴斯基、赛门铁克等一众国内外玩家打得满地找牙。但后来,各自利益盘算下,“好兄弟”针尖对麦芒,多次公开宣战。

或许更让周鸿祎感到背刺的消息是,今年1月,奇安信官宣了与腾讯安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众所周知,转身产业互联网的腾讯,同样是周鸿祎“最熟悉的敌人”,也在对政企安全市场深耕优化。2020年Q3季度,企业级安全业务还成为腾讯当季财报新增长点。

另外,奇安信、腾讯两大竞争对手之外,还有海康威视、亚信、华为、阿里等一众巨头虎视眈眈。周鸿祎想要重演当初杀软市场所向披靡故事,几无可能。

事实上,政企安全市场潜力虽大,但这碗饭并不好吃。2021年上半年,360政企安全业务营收仅为9.12亿元,连续多年巨亏的奇安信上半年营收稍高为14.55亿元,都难以承担公司营收主力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号称2012年就发布免费企业版杀毒软件的金山毒霸,却在To B、To G各大安全厂商榜单中不见踪影,从搜索结果来看,最近几年也没有任何消息或新闻。

可见,在C端市场苟延残喘的金山毒霸,并未入局政企安全市场。只不过,这次不会有雷军站出来悬崖勒马——雷军正力争将小米手机做到全球第一,以及重注智能汽车市场,无暇顾及金山毒霸这颗早就可以抛弃的棋子。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再需要杀毒软件了?

现如今用杀毒软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以前隔三差五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电脑病毒,但最近几年好像都没听说,但如果聊起杀毒软件,评论区指定能吵起来。

装不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到底有没有用,这些十年前就存在争议的话题似乎从来没有停止,一边是杀毒软件在PC上逐渐销声匿迹,而另一边却接连不断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游戏服务器、企业网站甚至政府部门的计算机都被病毒攻击过。

那为什么杀毒软件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呢?难道电脑病毒真的变少了吗?

1.为什么我们的电脑都不再装杀毒软件了?

电脑病毒有变少吗?很明确的说,并没有。

这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上的数据,全年共截获 234211 个新病毒,当年的毒王就是 “ 熊猫烧香 ”。

而到了 2020 年,仅仅是勒索病毒一种,就已经有 78.1 万个(P 20.),而恶意程序的数量是 4298 万余个(P 124.)。这样的数量放在当年是不敢想象的。

其实近几年也不是没有大规模的爆发过电脑病毒,比如 17 年爆发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就让一百五十多个国家,超过三十万台电脑都中招了,甚至咱们国内多个高校的校内网,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站也遭到勒索。

18 年爆发过大规模的挖矿病毒,这种病毒悄无声息的就把你的电脑变成矿机。所以说,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危害性上,电脑病毒一点都没少,甚至上网环境要比之前更恶劣。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病毒的猖獗了?

那可能有同学就要问了,既然病毒没有减少,那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些能让你觉察到的病毒,基本都不赚钱,所以自然就没人做了。早期的病毒基本都是这种 “ 损人不利己 ” 类型的,像 CIH、彩虹猫这种,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为了炫技,出风头,其实做这种病毒还不如搞外挂赚得多。

就算是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它的作者李俊也才“不法获利14万”,而他后来搞网上赌场,俩月就赚了几百万。

想象一下,要是当年“熊猫烧香”隐秘发作,偷偷把你的手机号、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等传到服务器,再卖出去,是不是要比单纯搞破坏赚的多?所以你就知道了,很多情况下,你感受不到病毒,并不是因为没病毒了,而是它越来越隐蔽,从破坏到勒索,以偷取隐私,流量劫持为主,对软硬件损害小了,但危害一点没小。

而它们的目标也从个人 PC 变成了公司、企业这类更有价值的对象,这些机构的设备可比你的电脑值钱多了。

其次,杀毒软件的技术也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传统杀毒软件用的基本都是特征码+人工杀毒的技术,运用程序中某一段或几段 64 字节以下的代码作为判别程序病毒的主要依据,但如果出现变种病毒和未知病毒,那病毒的特征码就很难描述,所以及时更新病毒库就非常重要。

但现在出现了主动防御,白名单,智能码标识之类的技术,对病毒都是 “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

说白了其实是方法论的转变,以前是先找到病毒再查杀。现在是没有 “ 身份 ” 的一律拘留,然后再去辨别好坏。

当然这种技术也有一些副作用,就是稍微有点问题的灰色软件也会被查杀,比如修改器啊,鼠标宏之类的。

另外,系统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从 DOS 时代到 Windows 11,权限管理越来越严格,一般的病毒如果没有权限,根本就没办法在硬盘上写入任何不良信息,除非有能力绕过权限机制,比如利用 0 day 漏洞之类的。但一个 0 day 漏洞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一台电脑,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而 0 day 一旦暴露,很快就会被厂商修复了。如果你是黑客,你舍得拿一个几十万美金的漏洞去攻击普通人的电脑么?

结尾

当然了,尽管现在个人电脑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大家已经不需要在桌面上养好几个悬浮球,但保持在网络上的安全意识还是依旧重要的。打开奇怪网站和下一些奇怪软件这些事儿,还是少干点儿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就是在手机上,在底层安全已经相对完善的条件下,确实比起早期的 PC 时代好上太多,起码你的账号不会突然被盗、钱不会无故消失,遇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但实际上网络世界一点都 不太平,我们被各家 app “ 合法 ” 的收集数据,被网络诈骗团团包围,就像我们曾经历过的那个混乱的互联网时代,一样的野蛮,一样的毫无尊重。

文章来源: 差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大世界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