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我国显示产业的区域特征,这些显示材料迎来发展黄金期

7951 字丨阅读本文需 18 分钟

如今,全球显示产业规模超过千亿美元,我国成为了全球显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LCD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OLED、Mini/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正拓展和颠覆传统显示终端应用形态,开启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集聚发展态势愈加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格局,四大地区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集群发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四大地区在TFT-LCD、AMOLED面板生产线领域的总投资额超过了12000亿元,拥有已建或在建的G10.5代TFT-LCD产线5条,G8.5/8.6 TFT LCD产线15条,G6代AMOLED产线11条,是国内面板产能重要的集中地。

四大地区集群,加上龙头推动,数万亿+新型显示产业正迎来发展巅峰。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四大地区目前的集群化发展如何?都有哪些龙头企业?

一、京津冀地区

首先就是京津冀地区,该区域是我国新型显示行业的重要区域,也是比较早发展现实产业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北京、河北固安已经成为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杰出的区域代表。

去年,在固安成立了京津冀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联盟,由京东方、维信诺、杉金光电等业内的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意在加速推进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化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随着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逐步成熟,显示产业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端口,将持续引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北京经开区近年专门出台了高质量发展的“8条政策”,给予产业大力的支持。其中包括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鼓励产业融合,加快改造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同、加强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目前北京经开区新型显示产业形成了“运进石英砂运出数字电视整机”的产业链条,拥有以京东方为龙头,康宁、冠捷、住友化学、德为视讯等配套企业聚集的数字电视产业园。与此同时,还吸引了国家超高清电视应用创新实验室落户,启动规划建设经开区视听产业园,将吸引涵盖核心元件及硬件终端研发、网络传输、平台应用和内容创意等关键环节的高精尖项目落地,培育超高清视听产业生态链,打造5G产业应用新高地,建设国际视听产业园,视听政策的策源地。

河北固安高新区

河北固安是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杰出的区域代表之一,数据显示,该地区拥有以京东方、维信诺、鼎材科技、翌光科技、通嘉宏盛、廊坊明友等龙头企业为首的新型显示企业52家,产业集聚效应突显,产业总投资超过了300亿元。其中,京东方在固安建立的生产基地液晶显示模组产能国内第一,维信诺建成了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2018年,固安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全国光电显示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20年,固安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二、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担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

目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安徽合肥,江苏南京、苏州,上海各地等为中心的多个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地,形成了以显示面板为核心,以材料、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特种装备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带动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穿戴产品、视频监控、车载显示等下游终端全面发展。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整体规模在国内已经居于第一方阵,创新能力、本地化配套水平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20年,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达25.9%,产值总量超过2000亿元;2021年一季度,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55.8%,可以说,新型显示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集聚企业超120家,汇聚了京东方、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力晶科技、住友化学、法液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三条TFT-LCD量产线(一条6代线、一条8.5代线、一条10.5代线)、一条打印OLED试验线及一条硅基OLED小尺寸线,在建一条6代柔性AMOLED线,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上海金山工业区

上海市金山工业区围绕龙头企业和辉光电,整合了从上游材料、设备、组建,到下游智能终端应用等,已汇聚了奥来德、升翕、繁枫、精珅、玟昕、九山电子等上下游配套项目22个,整个产业链项目投资470亿元,2021年1-9月份产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1%,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效应日益显现。

2021年4月,金山工业区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被市经信委批准为上海市新型显示特色产业园。2021年5月,和辉光电成功登陆科创板。

江苏南京经开区

南京是全国新型显示产业重镇,而南京经开区的产业规模占全市80%以上,这里曾被誉为“液晶谷”。目前已集聚了韩国LG电子、LG显示、日本夏普、京东方、中电熊猫、杉金光电等龙头企业,新型显示企业达100余家,在产业链方面从上游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到下游应用形成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条。新型显示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市80%以上。拥有夏普全球研发中心等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7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光电类新型研发机构5家。

京东方自2020年12月底正式接手中电熊猫8.5代线后,就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未来还有可能扩产。京东方的加入,为南京显示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江苏昆山经开区

江苏昆山经开区光电产业园拥有规模以上新型显示企业超过200家,不仅形成了“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的完整产业链条,而且在每个产业关键环节都有相应的龙头项目。在原材料领域,集聚了旭硝子玻璃、东旭光电、之奇美材料等;在面板领域,拥有龙腾光电、友达光电、维信诺、国显;在整机制造领域,拥有康佳、天乐、仁宝;在设备制造领域,拥有东电、之富士等。

其中,国显、友达光电、龙腾光电三家面板企业技术先进,分别代表着有机发光体AMOLED、非晶硅TFT-LCD、低温多晶硅(LTPS)领域国内最高水平,并且都已经具备量产能力。

此前昆山光电产业园已经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平板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示范产业基地。

三、东南沿海地区

以深圳、广州、厦门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具有贴近下游用户的优势,面板企业纷纷落地建设模组产线,推动我国智能终端产业进一步发展。

深圳

世界显示有中国,中国显示看深圳。深圳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集群发展模式。

光明科学城则是深圳新型显示重要发展园区,集聚了TCL华星光电、天马微、旭哨子、盛波光电等龙头企业。TCL华星光电作为龙头企业,拉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发展。目前,光明科学城已形成一条完整液晶显示产业链集群:包括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的三利谱、日东光学、旭硝子等;中游液晶面板及模组生产企业项目包括华星光电、莱宝高科、柔宇、华映等;下游品牌制造商还有大量的电视、手机和平板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聚集。

此外,为推动建设新型显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深圳近年还提出根据不同城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引导资金、项目、人才等产业要素有效集聚,在不同区域重点打造新型显示核心区、新型显示研发先锋区、超高清终端创新发展区、超高清综合应用示范区,重点培育超高清显示、激光显示、柔性显示等产业链条。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州作为国内显示企业聚集地之一,吸引了包含LGD、维信诺、超视堺、康宁、华星光电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随着多家龙头企业生产线建成投产,广州市新型产业产值加速提升至千亿级。

超视堺10.5代TFT-LCD显示器生产线项目、维信诺(广州)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LGDisplay广州OLED 8.5代线、华星光电广州8.5代印刷OLED产线以及康宁显示科技(广州)G10.5液晶显示玻璃生产线项目、LG化学偏光片项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陆续建设和投产、量产,让广州成为拥有四种显示技术类型产线的城市。

此外,近年来,广州还初步形成覆盖摄录编播的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行业巨头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落户,一个从8K内容创作、讯息处理、高端显示、云端储存到网络传送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最新广州工信局印发《广州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显示之都”,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

福建厦门火炬高新区

厦门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是国家级光电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试点,是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群,拥有天马等一批百亿元以上产值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集群影响力。

2020年,厦门光电显示产业实现产值1500.7亿元,规上企业高达162家。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已形成覆盖LED、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液晶显示器、整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拥有天马、友达、冠捷、宸鸿等多家百亿元级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前瞻谋划新型显示产业,相继引进电气硝子玻璃基板、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隆利科技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为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积蓄发展动能。厦门火炬高新区电子信息(光电显示)连续两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最高等级“五星级”。

四、中西部地区

武汉、成都、重庆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新的增长极。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光谷是我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聚集区,50多家新型显示产业企业总投资近千亿元,聚集了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精测电子、鼎龙股份、尚赛光电、康宁等一批优质企业,涵盖玻璃基板、发光材料、检测设备、工业气体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其中,华星光电成为湖北首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半导体显示面板企业,并以20%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成为全球最大的LTPS单体工厂。

2021年12月3日,TCL华星150亿元投资扩建第6代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t5项目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继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助推光谷成为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提高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能力。

四川成都高新区

2020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6亿元,为首个突破万亿元产业,位居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而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阵地,2020年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重点企业产值达到322亿元,同比增长11.8%,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显示及中小尺寸面板生产基地。在京东方、天马、维信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聚集了产业上下游企业50余家,形成了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在关键材料方面,中光电、冠石科技、路维光电等企业可为玻璃基板、液晶材料、掩膜版等提供配套材料;在下游应用方面,长虹、富士康、联想等企业形成了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终端市场。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相继建成京东方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出光兴产全球第三个、国内首个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路维光电国内首条G11代掩膜版产品生产线等,在AMOLED柔性显示、无屏显示等细分领域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是中国柔性显示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

重庆巴南经济园区

重庆巴南经济园区是重庆唯一的市级特色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园区集聚了惠科金渝、汉朗光电、惠科金扬等液晶材料、整机为代表的上下游企业25家,打造了从液晶材料、光电器件、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液晶显示模组再到整机等全产业链。

当前园区已形成以惠科金渝光电液晶面板第8.6代线项目、惠科千万台液晶显示器、汉朗光电混晶液晶新材料、晶朗光电高液晶精密光电器件、惠科显示模组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我国显示技术发展历程

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电视、笔记本电脑到平板、手机都离不开显示技术的支撑。显示技术属于光电技 术,即光和电相互转化的技术,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CRT);第二个阶段是平板显示技术,包括等离子显 示(PDP)和液晶显示(LCD);第三个阶段主要为多技术发展阶段,包括了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Mini LED、Micro LED 等显示技术。

第一阶段:CRT 显示时代

1897 年,CRT 技术诞生。该技术是通过电子束激发屏幕内表面的荧光粉,将电信 号转换成光信号,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CRT 技术开始产 业化,被用于早期黑白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图像。

第二阶段:平板显示时代

由于传统的 CRT 电视在尺寸上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面板厂商 开始尝试各种技术来实现大尺寸的显示。1964 年,PDP 和 LCD 技术相继出现,推 动显示技术进入了平板显示时代。1972 年,日本夏普买下美国 RCA 公司的 LCD 技术,并且在第二年推出了第一款使用了 TN-LCD 面板的计算器。1993 年日本富 士通公司推出了 21 英寸彩色 PDP 电视机,随后,三菱、松下、三星都开始投入等 离子电视的生产中。

2000 年以后,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优化,LCD 成为了显示技术的主流。 1995 年 TFT-LCD 开始实现商业化生产。2002 年 LCD 面板代替了 CRT,在电脑和电视上实现应用。随着 LCD 性能指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逐步下降,PC 电脑逐渐转 向 LCD 显示技术,在电视领域则出现了 LCD 和 PDP 两个技术竞争的格局。但由 于 PDP 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厂商垄断,PDP 最终退出了历史 舞台,LCD 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

第三阶段:多技术发展,OLED 逐渐实现商业化

1979 年邓青云科学家发现了 OLED;1997 年日本先锋公司将 OLED 技术应用于汽 车音响,意味着 OLED 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商业化生产。随后的 2002 年到 2005 年, OLED 进入成长期,其应用市场扩展到手机、相机、手持游戏机等领域,主要以小 尺寸面板为主。到 2005 年之后,OLED 开始走向成熟阶段,逐渐实现商业化。

新型显示技术百花齐放。2011 年三星开始研究 QLED 技术,2015 年中国家用电器 博览会上 TCL 推出全球首款量子点 QLED 电视;但目前 QLED 还尚未实现真正的 商用。Mini-LED 技术在传统 LED 背光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具有异性切割特性; Micro-LED 技术将像素点距离从毫米级降低到微米级,2018 年三星展示了首款 146 英寸 Micro-LED 显示屏产品。目前 Micro-LED 技术尚不成熟,暂时无法进行规模化 生产。

目前 LCD、OLED 已实现商业化,LCD 量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工艺制造相对简单, 是当前市场上大尺寸显示面板主流技术。OLED 具有自发光特性,不需要背光源, 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色彩饱和度,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 显示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产品当中。

显示材料迎发展黄金期

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大陆厂商占比不断提升。面板具有高度标准化这一特点,除 尺寸外,各家面板厂商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属性不强,导致面板产业出现高世代降维 打击低世代产线这一现象。回顾历史,新进入厂商总能依靠投建高世代产线,凭借 技术以及成本优势对老厂商进行打击,因此液晶面板行业的转移速度很快,经历了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大陆这样的产业转移。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自上一轮面板周期的 价格高点(17Q2)起陆续投建多条高世代产线,而在多条 G10.5 代线投产放量冲击下,海外厂商产能被逐步挤占:韩厂较早布局开始向 OLED 转型,台厂主要依靠 低世代产线在中小尺寸市场寻找差异化竞争机会,日本厂商则因财务问题逐渐退出 竞争。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面板厂出货面积份额为 54.7%,其中 京东方和 TCL 华星占据 34.3%市场份额,随着 2021 年国产厂商的并购重组等项目 落地,国产厂商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双龙头竞争格局。

LCD 面板技术成熟升级放缓,未来短期暂无新产线投产,行业供需趋于稳定,周期 性放缓。现阶段 LCD 面板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不同于此前产能转移的是, 现阶段暂未看到有下一个新的产业承载地区出现,而随着韩厂逐步退出,大陆厂商 凭借技术以及成本优势有望不断压缩台企份额,将拥有 LCD 面板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长期格局稳定。

IT 面板方面,海外厂商老产线占比较大,大陆厂商布局有望重塑行业新格局。目前 全球可生产 IT 产品的 a-Si/LGZO 产线共计 55 条,行业参与厂商众多且分散,类似 于 TV 面板此前格局,其中运营超过 15 年的产线占比达 38%,运营 10 年以上的占 比达 76%,G8 代线及以上占比仅为 27%。相较于大陆面板产线,海外产线老旧面 临自然退出以及竞争退出局面,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加强在 IT 领域的布局,将有望挤 占大部分海外厂商份额,重塑 IT 面板格局。

材料国产替代诉求强烈,迎黄金发展期。材料厂商作为面板产业链上游,相较于海 外厂商目前差距较大。日韩面板产业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上游材料厂商技术 实力雄厚,占据全球中高端面板市场。近年来,在国家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下,大陆 面板厂商发展迅速,中游面板厂商如京东方、TCL 华星快速赶超海外厂商,成为全 球面板龙头。大陆面板厂商的突破封锁也为大陆面板产业链整体博得发展空间,上 游材料国产替代需求强烈,推动材料厂商技术与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相较于海外厂 商的高成本,国产面板材料厂商在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方面均具备优 势,盈利能力出色。我们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产面板龙头的带动下,国产 面板产业链将长期受益,未来几年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显示材料梳理

LCD 技术通过背光源发光,其显示原理是当背光源发出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时,偏 光片将光线转化成为偏振光,电流通过薄膜晶体管时产生了电场变化,使得液晶分 子发生了转动,改变光线的方向,从而控制了每个像素点的光是否射出;接着利用 偏光片来决定像素的明暗状态。上层玻璃基板与彩色滤光片贴合,使得每个像素点 都包含了红绿蓝三原色,不同颜色的像素呈现出的就是前端的图像。

OLED 显示技术不需要背光源,具有自主发光的特性。其发光原理是:电子和空穴 分别从负极和正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并且在发光层中进行复合活化,形成 激发态的分子,由于激发态的分子很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电子会向基态跃迁,并且 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实现了发光。

以 TFT-LCD 面板制造工艺为例,TFT-LCD 面板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阵列 (Array)工艺、成盒(Cell)工艺和模组(Module)工艺。其中阵列工艺属于前 段制程,成盒工艺为中段制程,模组工艺为后段制程。

阵列(Array)工艺是制作 TFT-LCD 面板最复杂的一道工艺。该工艺是在玻璃 基板上制作出数百万个薄膜晶体管,起到电路开关的作用。薄膜晶体管阵列需 要通过四到五次薄膜沉积和光刻成型制作而成,不同材料和形状的薄膜在玻璃 基板上构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和互联线,从而实现 TFT 基板的制作。

成盒(Cell)工艺是将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精确对合,形成液晶盒的过程。将 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清洗之后,进行取向层涂敷和摩擦取向处理。在一块基板 上滴注适量液晶分子,在另一块基板上涂封边框胶(Sealant),在真空环境中 将两块基板准确压合在一起,并进行封框胶固化处理,形成液晶盒。对于压合 在一起的基板,可以按照所需大小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多个液晶盒。

模组(Module)工艺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液晶盒贴合偏光片,构成光学 功能完备的液晶屏;第二步将液晶屏引线外联,并配以外围电路,构成标准的 电路接口;第三步与背光源进行组装,并进行机械加固,由此形成 TFT-LCD 面板。

从 LCD 与 OLED 的结构来看,LCD 面板从上到下依次是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 晶、薄膜晶体管、玻璃基板、偏光片和背光模组;OLED 面板从上到下依次是偏光 片、彩色滤光片、负极、有机发光材料、正极和玻璃基板。从原材料上,LCD 面板 和 OLED 面板均需要用到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驱动 IC 等材料。此外 LCD 面板还需要使用到液晶、背光模组;OLED 面板则需要有机发光材料。

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是一张表面极其平整的玻璃片,是显示面板的 重要原材料之一。一张 LCD 面板需要两张玻璃基板,分别在阵列工艺中作为 底层的玻璃基板和在彩膜工艺中作为彩色滤光片的底板使用。一张 OLED 面板 需要一张玻璃基板。面板的分辨率、透光度、厚度、质量、视角等都与玻璃基 板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玻璃基板的质量好坏对于面板来说至关重要。玻璃基 板在 LCD 面板成本中占比为 15.2%,在 OLED 面板成本中占比为 6%,是面板 重要原材料之一。

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是面板实现彩色化的关键材料,它包含了红、 绿、蓝三原色。彩色滤光片贴附在玻璃基板之上,必须与面板一对一同样大小 搭配使用,因此很多面板厂商都有其配套的彩色滤光片制造厂。彩色滤光片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17.9%。

偏光片(Polarizer)是面板关键原材料之一。LCD 面板需要两张偏光片,分 别位于液晶面板两侧,通过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来透射或者阻断背光模组 发出的光线,并且调整像素的亮度并且重现颜色,从而呈现出颜色鲜艳的显示 影像,如果没有它,液晶面板就无法显示。而 OLED 面板需要用到一张偏光片, 其作用是消除外界环境光的反射。偏光片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9.9%。

驱动 IC 是集成电路芯片装置,通过对透明电极上电位信号的相位、峰值、频 率等进行调整和控制,建立起驱动电场,最终实现面板的信息显示。驱动芯片 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10.4%,在 OLED 成本占比为 6%,是显示面板重要的原 材料之一。

液晶材料是 LCD 液晶面板的基础材料,也是其专属原材料,是在特定温度下 具有晶体特性的液体。当光束通过液晶时,液晶本身会排排站立或者扭转呈现 不规则形状,因而阻隔或者使光束顺利通过。任何一种液晶单体都不能直接用 于显示,因此在实际中选用多种单体混合并加入添加剂,调制成混合液晶来满 足液晶显示材料的不同性能要求。液晶材料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3.5%。

背光模组(Back Light)是 LCD 面板专属原材料。由于 LCD 是非自发光的显 示装置,因此需求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够 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组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等组成,其性能好坏直 接影响了 LCD 显示质量。背光模组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29.1%,是 LCD 面 板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原材料。

有机发光材料是 OLED 专属的原材料。OLED 面板是自主发光,其发光特性主 要依赖于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有机分子处于激发态,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时间内会跃迁到基态,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 实现发光。有机材料在 OLED 成本中占比为 23%,是 OLED 面板成本占比最 大的原材料,也是其最重要的原材料。

文章来源: 未来智库,液晶网官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