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硅谷的诞生历史,为什么无法复制的硅谷在中国却有两个?

4101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自芯片问世以来,各国领导人一直尝试复制硅谷的高科技魔力,其中就包括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发明家、企业家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曾表示,“地球上唯一对搞清楚如何成为硅谷缺乏兴趣的唯一地方是硅谷。”

即使在美国,一些政客也一直试图在打造另一个硅谷。

尽管付出数十亿美元税收优惠的代价、采取别出心裁的营销活动,在催生企业和吸引风险投资方面,还是没有其他地区能复制硅谷的成功。威斯康辛州承诺以逾40亿美元税收优惠吸引富士康建厂,238个美国城市拿出各种优惠吸引亚马逊建设第二总部,最后的结果基本都是“一地鸡毛”。

虽然目前美国科技产业规模远大于当初,但自配置64KB内存的计算机问世以来,美国科技中心名单——湾区、西雅图、波士顿、奥斯汀,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能改变这种状况。

美国政客还在国会讨论的法案将大幅提升研发支出,拨款100亿美元打造“地区性创新中心,投资520亿美元促进本土半导体生产”。这些措施听起来很美好,但只是“第一步”。

许多人都认为,硅谷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功纯粹是企业家的功劳,政府最大的帮助就是不要乱作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历史,事实是,在推动硅谷、西雅图、波士顿和奥斯汀高科技产业增长方面,公共支出发挥了巨大作用。理解这一点对于预测下一个硅谷至关重要。

二战期间,政府对人力和资源的调动,重塑了美国经济版图。中西部工厂停止生产乘用车,开始生产吉普车和坦克;科技人员把日常研发工作放在一边,转而研发战争需要的技术,例如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就有大量科技人员参与。

二战是利用政府投资促进科学进步和重塑地区经济的经典案例。今天的美国大学校园,还能看到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公共支出孕育了硅谷

最初,美国高科技中心位于东海岸地区。随着冷战期间西海岸地区军事机构获得大量投资,硅谷逐步成为高科技中心。由于正确地预期到政府将对科研投入巨资,斯坦福大学大力发展物理和电子工程等学科。东海岸地区的电子公司和国防承包商纷纷在西海岸设立分部,利用斯坦福大学培养的技术人才。

不同于东海岸大型计算机制造商的是,硅谷地区生产小尺寸计算设备。对于导弹、火箭、以及之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言,以晶体管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和通信设备至关重要。大量的联邦资金和合同,成为“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的基础。

美国航空航天局和五角大楼向采购硅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成为仙童的“衣食父母”,仙童的员工又创办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硅谷其他标志性公司。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是洛克希德一名工程师,对于先进电子产品可谓“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暑假期间还曾到惠普等公司打工。

使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的并非只有科技政策,社会支出同样重要。《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使数以百万计退伍军人进入大学,并帮助他们购买房产。加利福尼亚等州升级了高等教育系统,使他们能更容易地享受到高等教育。学校和当地基础设施获得了大量资金。

在学生贷款支持下,婴儿潮一代迷上计算机,非常愿意开发新技术。乔布斯的父亲都没有上完高中,但1960年代在硅谷找到一份激光技师的工作,凭借自己的收入在郊区安家,并将儿子送到一家有计算机实验室的公立高中上学。

美国政府乐意在研发、先进技术、高等教育上持续投入巨资,对高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变革性影响。

最近数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政府转向通过减税而非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虽然公共投资在减少,硅谷却在不断发展壮大,许多科技领导人“看不上”政府,认为公共政策对于高科技企业成功没有什么影响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有意成为下一个硅谷的地区不再通过投资,而是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吸引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研究显示,这可能是一种代价高昂的工作岗位创造策略。

无底线的竞争、最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最精简的政府、最宽松的监管不会孕育出下一个硅谷,能孕育出下一个硅谷的是可持续的公共投资。

这会是一场马拉松,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和营销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打造下一个硅谷的重心,由发展科技产业转向培育人才。人们还应当抛弃自由市场神话,意识到推动美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是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通力合作。

新一代高科技中心将来自对人才和科技的投资,毕竟当前是2020年代而非1950年代。政府可以做的是:大规模投资、促使私营市场推动技术发展、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大金主、支持大规模教育进步和经济机会。

“中国硅谷”中关村的前世今生

中关村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一代互联网人的集体逐梦地。过去很多人都称它为“村子”。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引领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过往40年间,这里走出了绝大多数现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他们与中关村建设的发展相辅相成。这些互联网公司就像孩子一样在这里出生并茁壮成长。

中关村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海淀区,四环路的里面。大家有所不知,如今繁华如景的这里曾是一大片荒凉的坟场,而且多是太监的坟墓,因旧时太监称做中官,所以也就有了最早的地名“中官坟”。附近有很多与太监有关的地方,比如中关村的保福寺桥当年就是太监们集体在此处筹资修建了一座保福寺,取保住福寿之意。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在这里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家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随后的几年间,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其中就有现如今处于风口浪尖的“柳先生”。他随着80年代的“下海”热潮从中科院计算机所出来,自述怀揣20万,带领一群人在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里创办了联想集团,成为后来一大批青年口中的励志人物。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开始有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像雨后的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

中关村一时间热闹了起来。不只是高科技公司,同时最早能买到电子产品的市场“四海市场”诞生了。位置就在现在的四环主路上。从最开始的音像制品到后来的寻传呼机乃至摄像电脑,全世界的电子产品都能在中关村找到,好似“民间科技展销会”一般,好不热闹。当时的四海市场周边环境杂乱不堪,城中村一般的存在。每晚各家店铺都要留人值班。生怕这一屋子的内存,电脑不翼而飞。就这样一直到了2000年因为四环路的建设,四海市场终被拆除成了回忆。

进入了90年代电子产业蓬勃发展,在电脑并不普及的日子里,中关村这个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已经用他代表未来的力量和速度高速的发展着。1992年中关村的某间办公室里,一位来自湖北的年轻人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为了迎战微软对中国市场的进军,领着20位顶尖程序员埋头三年,他们终于开发出了“盘古”组件,意为盘古开天辟地,他就是雷军。日后的小米公司创始人。“中关村劳模”这个称号由此而来。在这个风起云涌卧虎藏龙的地方,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大旗正在缓缓升起。大概记得直到1997年之前,现在的中关村附近街道上还是树木林立,每到夏天绿树成荫。随着四环路的建设以及解决中关村道路拥堵的问题,砍掉了路旁有几十年树龄的参天大树以拓宽路面。

时间来到了1998年中关村大街上大兴土木,吹起的尘土使来往的人捂着嘴快步而过。一栋电子大楼将在一年后拔地而起,他就是日后组成北京中关村“黄金三角”之一的海龙电子城。在当时还在打地基的海龙电子城前面有一座叫海开的小楼,那里租金很是便宜。一个面积仅为3平米的柜台前。“京东多媒体”的招牌因为接触不良时亮时灭。主营“多媒体三件套”的店铺老板刘强东每天骑着他的二八自行车去采购和供货。日积月累成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一年后他在新盖的海龙电子城里租下一间更大的店铺。中关村给了这个年轻人机会,也同时孕育了京东这个现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

2003年鼎好大厦开业,与资格更老的海龙电子城构成了”电子一条街“的标志,这里汇聚了科贸大厦、太平洋电子数码广场、广安中海电子卖场等大型数码卖场,当时这些卖场的总面积合计达到了32万平方米,相当于44个足球场。一时间,买电子产品去中关村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大批的电子产品爱好者聚集在中关村,丰厚的利润也吸引着更多的淘金者开始涌入中关村,一时间鱼龙混杂。大街上不时就会有人和你问话”要盘吗?开发票吗?“不用问全是盗版,现在想想真是嚣张。而电脑发烧友们最热衷的事情,便是去中关村“攒机”,那会儿还没通地铁呢,挤公交或者骑个自行车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中关村,随便找个电子产品卖场,逛上大半天,淘几张盘。或为了玩游戏不卡再去淘点硬件,干脆就自己攒上了。鼎盛时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日均人流量可达20万人次,卖场大厅里人多得连电梯都上不去。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就这样风风火火的”电子一条街“在经营了将近20年后。随着互联网购物新方式的逐渐普及,电子市场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信息不太容易普及的时代,也就促生了一部分人靠着虚报价格牟取暴利,”黑导购“”强拉强卖“的行为影响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口碑,使得电子卖场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部分无良商家坑蒙拐骗让很多人不再选择去购物。最后人流的减少,不得不关门停业。现如今已经没有人能想起买电子去中关村了,但是他辉煌的曾经我们不能忘记。

现如今曾经喧嚣、热闹的电子产品大厦都已完成了转型升级转为办公。入驻了科技企业五十多家。集成电路设计、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创新药物等。在关键技术领域,新一代中关村人承接着新时代中关村发展的重任科技创新,锐意进取。如今的中关村,最早一批的互联网巨头纷纷迁往他处,中关村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他们成长并在他们羽翼丰满之时与他挥手告别。

与美国不同的是,美国倾尽全力也没再孕育出下一个“硅谷”,可中国做到了!中国深圳用40年的时间完成历史的蜕变,再造了一个中国“硅谷”!

深圳,中国现代的另一个“硅谷”

在过去40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许多知名的科技巨头公司诞生于此。

报道称,为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当地政府不断优化相关政策:一方面,为推动科技企业发展,孵化初创企业,出台了许多惠企政策;另一方面,为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人才来深圳创新创业,推进了外籍人才签证便利化等措施。

此外,深圳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创新方案,充分发挥着市场作用。比如,私募投资在深圳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并激励研发绩效,推动创新发展。

另据西班牙《先锋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深圳比其他城市都更能代表中国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奇迹。报道指出,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深圳建设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创新中心之一,并确立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重要城市的定位。该报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旨在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与深圳、广州等九个城市的资源进行整合,创建一个集科技、金融和学术相融合的创新中心,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湾区相媲美的世界一流城市群。

西班牙《真理报》10月14日报道还指出,深圳是中国首个5G全覆盖的城市,拥有超过1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且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国,是中国的“硅谷”。

文章来源:西山杂话会,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凤凰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