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APP到得物,质疑声未曾断绝

伯虎财经 2022-01-24

电子商务杨冰text-indent

280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得物,逃不开质疑声。

从毒APP开始,得物一直走在一条掌声和质疑声并存的路上。

近日,由于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抽检中产品抽样不合格率达50%,得物又一次被放到了镁光灯下。

通过得物鉴定的产品中,竟然有一半出了问题?它的可信度实在值得怀疑。

虚惊一场

1月1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直播电商产品质量调查的结果。据报道,在对电商平台所销售商品抽检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平台存在随意标注原料含量、以次充好的问题。

得物、小红书、快手等纷纷“中招”,其中,得物的不合格率竟然高达50%。

消息一出,因助长炒鞋风气、被曝鉴定失误等事件饱受质疑的得物,再一次成了舆论场的焦点。

作为一个潮流电商平台,得物以“先鉴定、后发货”的模式出圈,一直是潮人们淘货的集合地。但是,也因为鉴定模式的存在,一旦商品出现问题,用户们更加难以容忍。

得物的“求生欲”很强。1月17日凌晨,得物连夜发出声明,回应问题商品事件。

据平台解释,此次抽查共涉及得物四个产品样品,有两款商品存在问题。它们在产品理化指标和安全性方面符合国家标准,但使用说明(标签)上存在不合格项目。

例如,上海尺间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男士口袋logo短袖”,号型规格标注和图形符号不合规;杭州黑星服饰有限公司责任公司销售的一款羽绒服存在地址未标注、相关成分未标注等问题。

(图源:网络)

这两款商品已于2021年8月在得物APP下架。两家涉事公司也发出了相应的说明,其中,上海尺间科技公司已经在2021年11月与得物终止合作。

了解事件始末后,消费者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

不过,伯虎财经疑惑的是,下架是平台应对问题商品的最优解吗?

不同于淘宝这样去中心化的平台,得物上每一款商品的流通都会经过平台的把控。在这种机制下,如果还有质量不合格的“漏网之鱼”出现,得物扮演的角色不可能是无端躺枪的“受害者”。下架之于得物,无非是一个推卸责任的幌子。

当被动下架越来越多,得物还能维持它的体面吗?

从毒APP到得物

如果说小红书是内容平台努力做电商,现在的得物则是电商平台在努力做内容。

得物创始人杨冰在“为爱发电”这方面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2004年,年仅18岁的杨冰出于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创立了篮球资讯交流社区hoopCHINA.com,也就是虎扑的前身。

2015年,关注潮流事物很久的杨冰发现,球鞋交易真伪难鉴、品质难保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于是,他开始二次创业,上线了毒APP,为用户们建立一个球鞋文化和潮流文化的交流社区,并在2年后进击电商,转型做球鞋交易平台。

通过这种“讨论互动+买卖”的方式,毒APP成为了热爱运动、潮流的年轻人们的集聚地,也逐渐搭建起专业鉴定团队。

2020年,杨冰瞄准了更大的潮流文化市场,他将毒APP正式改名为“得物”,迈出运动潮品的圈子,开始走向更大的舞台。

它相继与COACH、戴森、Beats等品牌建立合作,成为诸多潮品的首发阵地。在得物上,你可以买到乐高X兰博基尼的联名拼砌玩具,也可以买到Dior X Air Jordan 1的联名款球鞋。

多位明星的主理潮牌也入驻了得物,包括陈伟霆创立的服饰品牌CANOTWAIT_、华晨宇主理潮玩品牌BORN TO LOVE等。它们的销量十分可观,2020年9月25日,BORN TO LOVE首款大师艺术联名潮玩Marsper Masterpiece No.01开放限量预售,1秒即售罄。

现在的得物,俨然成为了国内潮品电商的头部平台。回看它的成长之路,不是无章可循。

首先,杨冰本人就是潮流文化的爱好者,他深耕领域多年,既懂潮品,也懂潮品的目标消费者们。

热爱限量版球鞋、潮玩的大多是Z世代,他们对潮流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对高溢价产品接受度较高,而得物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碰撞的空间。在得物上,他们是粘性最强、消费力最高的群体。

根据2020年9月人民网报道,得物上90后电商主力消费人群占比超过75%。

其次,先鉴定、后发货下,得物这种强中心化的平台监管机制为买卖双方建立了信任机制。

还没更名前,得物就已经在鉴定业务上发力。譬如,它成立了鉴别实验室,对各类潮流单品建立详细的鉴别档案,不断迭代更新鉴别方法;与被称为“鉴定国家队”的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推动球鞋潮品鉴别行业的标准化。

另外,得物为通过鉴别的商品配备了“防伪四件套”,包括官方出具的鉴别证书、防伪扣、包装盒以及品牌胶带。

层层防护下,即使对卖家的身份不甚了解,买家也愿意在得物上购买心仪的商品。对于卖家来说,如果买家退货,他们也无惧商品被掉包的风险。

然而,看似严密的流通机制,护住了球鞋,护不住得物。

质疑声从未停息

多年来,伴随着得物的质疑从未停止。

其一,平台的鉴定实力,可能没有宣传出来那么强劲。

得物宣称“每个品类、不同品牌,都会有专业鉴别师逐渐查验”,且每件货品都要经过收货——质检——拍照——鉴别——防伪——复查等多道工序。

但是,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用户在得物鉴定的戏剧化经历,细数起来出一部电视剧也不嫌多。譬如,同一件商品,得物线上、线下鉴定结果不一致;专柜购入的商品,得物的鉴别结果可能为假;得物购买的商品,再次鉴定后显示为假货……

要知道,鉴定是得物的核心优势。作为第三方平台,鉴定精确度可能很难达到100%,但当鉴定失误事件层出不穷,得物要怎么圆过去?

另外,加持在得物上的“鉴定国家队”的光环,可能只是虚晃一枪。据2021年4月红星资本局的报道,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与得物尚未形成实质性的合作,目前得物仍是由平台自主完成相关工作。

而得物鉴别团队的专业性,还有待评估。在招聘网站上,其对潮牌鉴别师的要求是“培训学习鉴别相关知识点,依据知识点查验商品,形成鉴别报告”。从职业描述来看,这个岗位更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非专业技术岗。

其二,平台只鉴定正品与否,对价格、品质放任自流。这一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屡禁不止的炒鞋风气。

在得物上,卖家可以是品牌、商家,也可以是个人卖家,他们可以对商品价格自由定价,这种交易模式有意无意地助长了炒鞋者的投机行为——低价囤货,高价出货,最后接盘的买家就成了被割的“韭菜”。

以最近的Air Jordan虎年限量款为例,Air Jordan 1 Low OG发售价为1099,但是在得物上它的标价为5499,较原价翻了5倍。

这种现象在得物上并不出奇。2021年4月,有媒体报道,一款标价1499元的李宁鞋,在得物上被炒到5万。该事件发酵后甚至引来官媒发声,直指得物在炒鞋问题上推波助澜。

事件结局,得物把价格波动过大的球鞋进行下架处理,并对涉嫌恶意影响商品标价波动的卖家采取封禁措施。

这与本次抽查不合格商品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下架商品、甩锅卖家,而得物还想摘出自己,保持体面。

得物实际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对卖家,得物给予高度自由的定价权,并在商品售出后向他们收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服务费、转账手续费、查验费、鉴别费、包装服务费等多项费用;对买家,得物提供信贷支持,我们经常看到得物的商品详情页面显示了“支持分期付款”的相关字样。

说得直白点,在得物上,商品售价越高,销量越大,平台获利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平台与商家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也正因此,得物口口声声宣扬的“鞋穿不炒”,十分苍白无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得物最权威、最核心的鉴定报告,也是由卖家付费购买。这种情况下,得物很难证明它不会为了赚取更多收入而化“假”为“真”。毕竟,没有一个卖家希望收到一份“假货”鉴定。

回归到这一次的问题商品事件,得物真的无辜吗?

仅仅是使用标签不合规不算太严重的事故,但是,如果标签缺漏的是某种超标的化学成分呢?得物要等到消费者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再来一个紧急下架吗?

下架可以解近火,却解不了远忧。得物真正要做的,是把之前缺的位补齐,从只鉴别正品的小圈子的跳出来,真正挑起“强中心化”平台的担子。

参考来源:

1、红星新闻:“在得物购买的商品,被得物鉴定为假”

2、上观:杨冰:85后创业者,低调创立全国最大潮流社区,高调让全球潮品走进中国

3、极客公园:得物App杨冰:从「性价比」到「情价比」,年轻用户更愿意为热爱买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伯虎财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