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裁员!情有独钟的自动驾驶和造车要凉?

427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导读

就在刚刚,滴滴被曝几乎全线业务裁员。而下架半年后网约车日订单量减少了约20%,新业务前途未卜。

据媒体信息,1月中旬,裁员最先从创新事业部R-Lab开始。紧接着,滴滴开启了覆盖几乎全公司裁员计划。一位滴滴人士说:整个裁员计划将会非常迅速地执行。裁员通知将在2月底完成。这一次各部门裁员比例不一,总体裁员比例约为 20%,职能和业务线都要背负裁员20%的指标。不过,自动驾驶也没有裁员。滴滴自动驾驶从2019年分拆成独立子公司后,就是滴滴现有业务中最独立的部门之一。

还是在2021年7月1日凌晨,没敲钟就悄然上市,滴滴出行(DIDI)似乎已嗅到了近忧。创立9年的滴滴纽交所上市开盘价18美元,较14美元发行价上涨28.6%。截至7月1日收盘,市值一度逼近近700亿美元,距Uber(优步)一步之遥。虽然低调,资本市场表现却很热情,绝对是一场狂欢。

不过,7月2日公开交易后,滴滴股价大幅度跳水,截至收盘,其股价重新跌到14美元附近,一度几乎破发。尽管如此,这次上市仍无疑是2021年度最火热IPO之一。

上市两天后,由于存在信息安全等问题,滴滴出行App开始接受国内有关部门审查,后来更是惨遭下架,停止了新用户注册。

滴滴的低调并不说明其没有梦想,本来想借资本市场之力隔山打牛,但信息安全问题非同小可,其底气也就泄了许多。我们来看看滴滴原本的基本情况和当时的规划如何?

1

行业门槛很高,盈利艰难

据报道,柳青在上市前加起来仅持有不足10%股份。而拼多多上市前,黄峥持股约50%;小米上市前雷军持股31%。此次上市更多受益的绝对是那些过去9年活跃在网约车江湖中的投资人。滴滴背后的投资者名单几乎涵盖了大部分亚洲投行和科技巨头,其中很多还是多年的死对头,他们都在滴滴这个棋局中成了“一根线上的蚂蚱”。

滴滴在出行行业深耕9年,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用户,也让其服务更加细化。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拥有1.56亿月活用户,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全平台总交易额为3410亿元。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时间内,平台司机总收入约6000亿元。

截至2021年3月的年报数据

招股书显示,滴滴2021年一季度营收422亿元,同比增107.1%。其业务从网约出租车延伸至网约车、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未来,滴滴认为20年后共享出行普及率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24%。所以前景可期,在未来全球市场增长中,滴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目前滴滴在全球共15914名全职员工,其中研发人员7110名,占总人数44.7%。在这种服务型公司中,研发人员比例并不低。以科创板为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比例也就是29.87%。

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业门槛其实很高。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说:“我们渴望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我们已经在非洲、亚太、欧洲和南美洲雇用了数千名优秀本地员工,专门为国际化业务配备了数百名工程师。我们还将持续推出与自身技术、市场发展技能相匹配的新服务,包括同城货运、社区团购和外卖等。”

从运营情况看,滴滴是连年亏损,刚刚勉强盈利。

2

滴滴对标Uber却大相径庭

滴滴可以对标的对手就是美国叫车服务公司Uber,谁更值钱?先从营业收入看,滴滴是Uber的两倍,从活跃用户数看,滴滴是Uber的1.6倍,但由于国情不同,消费力不一样,Uber的客单价远远高于滴滴,所以其收入还可以,市值维持得比较好。

认真看一下两者的业务方向,可谓大相径庭。分明是滴滴向左,Uber向右。Uber现在的主营收入中60%是外卖,就像美团。它已放弃了自动驾驶相关业务,之前烧了30亿美元,仍没看到前途,裁员、卖掉不赚钱的研发业务,资本市场看中的增长故事已近尾声,剩下的就是不断变现,不断提高客单价增加收益。当然,Uber也有一个优势,就是国际化做得很好,基本盘在美国、加拿大,占收入59%,其他来自世界各地。

相比之下,滴滴今年第一季度刚刚盈利,其全年收入1400亿元也非常可观,今年第一季度收入还同比翻番。所以,滴滴现在上市正是其财务数据比较好看的时刻。

滴滴与Uber最大的不同是远见,现在还在搞自动驾驶,投入了大量资源,因为中国公司都对自动驾驶和造车情有独钟。而且滴滴又是出行领域的大玩家,可谓天生励志。从长远看,这块业务会逐步产生价值,所以资本市场对其看高一线在所难免。

3

自动驾驶作为重头戏

2021年初,滴滴自动驾驶完成3亿美元融资,CTO张博说:“我们对技术研发投入将不遗余力,自动驾驶也是不遗余力,全力奔跑。”

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服务在上海正式上线,用户通过APP线上报名,审核后可在自动驾驶测试路段免费呼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体验。

2020年11月,滴滴数据称,已获得上海三个测试区牌照。上海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新增404公里,总里程达530.57公里,其中嘉定区315公里、临港新片区118.2公里(含东海大桥34公里)和奉贤区97.37公里。包括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有条件高速公路、产业园区道路、城市商圈、校区、港口码头、交通枢纽等多类应用场景,可测试场景超过5000个。

滴滴表示,年初的募资30%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业务;30%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将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从资金用途不难看出,自动驾驶研发仍然是滴滴的重头戏,三成资金都用在了这方面。在全球三大出行公司中,Uber、Lyft已卖掉了自动驾驶业务,而滴滴是目前唯一一个仍然坚持研发自动驾驶且坚定投入的公司。

4

滴滴自动驾驶有戏吗?

毫无疑问,在一些公司眼中,自动驾驶出租车是人类未来出行的终极解决方案。

去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在嘉定率先落地,标志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载人示范应用进入规模化阶段,迎来了自动驾驶技术新的里程碑。自去年9月,上海颁发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载人示范应用牌照,滴滴成为首个正式落地企业。

目前,滴滴在全球投入了100多部车辆进行测试,上海市是最重要的测试城市之一。试乘体验表明:除了刹车,滴滴自动驾驶其他方面稳如“老司机”。

前排座椅背后屏幕实时显示行人、车辆等周边路况

试乘过程中,每辆滴滴车都配备一名安全驾驶员和一名测试员。如遇突发情况,安全驾驶员会接管车辆;副驾驶座的测试员主要承担测试、讲解等工作。

试乘车时速保持在50公里以内,让试乘体验遇左转车自动刹车、遇红灯减速慢行、提前减速避让行人等,其行为颇像一位“老司机”,行驶、转弯都很平稳,只有刹车速度感觉很急。

经过改造的信号灯可以把红绿灯剩余几秒显示在屏幕上,车辆能提前知道剩余时间,提前规划动作。试乘当天刚好遇上大雨,这对滴滴自动驾驶车辆的影响有限。在雨天场景,对自动驾驶车辆的考验主要的激光雷达,雨点、地面上的积水及溅起的水花可能引发噪点,影响“驾驶员”的视力,需要用算法有效去除这些噪点,否则容易引发各种急刹。

此外,雨天影响汽车轮胎抓地力,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控制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地面有积水的情况定位精度也会变差。雨天行人打伞会有长尾效应,需要机器有良好的训练数据覆盖以及充分的算法冗余才能保证识别。此外,在遇到大雨、水花、小鸟、落叶等现象时,自动驾驶车也会暂停。

滴滴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雨天、夜间以及极端场景一直是全球自动驾驶公司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滴滴也在不断测试和改进。目前,滴滴自动驾驶车辆已经能应对部分雨天场景。

从企业层面看,百度、滴滴是国内产品最早面世的公司。从2016年在嘉定区开始测试,滴滴出行自动驾驶已经摸索了4年多时间。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整个行业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2017年,记者也在杭州云栖小镇体验某公司的自动驾驶大巴时,一出会场便撞上了路障。

现在,随着5G落地,车端与路端正在交互融合,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商业化自动驾驶网约汽车在我国开始兴起。

上面提到,滴滴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运营车辆积累的真实道路数据。滴滴平台的每辆车都是潜在的数据收集设备,司机每跑一单都是在为滴滴免费收集数据,同时滴滴桔视也为自动驾驶收集众多出行场景现实数据。相比其他自动驾驶公司专用测试车采集成本更低。而且,通过打造众包大数据+算法的研发闭环,可以解决自动驾驶技术中的长尾问题。

不过,数据本身没有价值,价值在于挖掘和使用。收集来的数据需要分拣、处理、训练、仿真还要算力和算法的支持。毋庸置疑,实现自动驾驶就是要不断地“喂”数据,让车辆学习人类如何熟练驾驶。这是一件非常烧钱且长期烧钱的事情。

对于自动驾驶,程维曾表态:“我们相信,最终AI技术会大幅提升驾驶安全和效率,造福人类,而滴滴最大优势是场景、数据和坚定投入的决心。我们也相信,自动驾驶从技术成熟、商业成熟到法规成熟,道阻且长,至少还需要做十年持续投入,也要做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但方向是明确而坚定的。”

5

原本造车是迟早的事

截至2020年底,中国有550万辆注册电动车,其中滴滴平台就有100万辆,这些共享电动车贡献了2020年度中国电动车总行驶里程的38%。而2021年一季度,滴滴小桔的8.8万根公共充电桩占中国电动车总充电量的30%。出行服务运营商滴滴也在谋划出行的下一个关键部分——全面电动化。这么大的自用车比例,如果能自己造车,最直接的帮助就是降低成本。

此前有消息称,滴滴已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此前滴滴与比亚迪联合发布的网约定制车D1的首席产品官杨峻,他也是滴滴副总裁兼小桔车服总经理。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各家新能源车企挖人。在小米高调宣布造车之后,滴滴造车是早晚的事。

大胆想象一下,这家公司最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庞大的自动驾驶网约车运营商,涵盖研发、制造、出租、保养、充电等一系列业务,扮演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者的角色,最大限度提高网约车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6

滴滴的短板在哪里?

从技术发展、解放人类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迟早会普及,但确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上市意味着滴滴的创业历程画上了一个句号,进入更加正规化的运营阶段,大额融资也为其大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参与智能电动汽车时代重塑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滴滴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在近日零壹智库发布的2021年自动驾驶专利排行榜TOP100中,滴滴(453件)排名第六,授权量是第一名百度(2009件)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以百度为首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更具实力,专利优势更大、建立的行业门槛更高。华为这种老牌通信和硬件为主的巨头,也在奋起直追,多维度发展。而小鹏、滴滴这些新入局玩家只能不断在自己的垂直领域寻求突破。

谷歌母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始于2009年,2016年独立。相比之下,滴滴2016年才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并在2019年独立。Waymo的先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其三分之二员工是工程技术人员。而滴滴自动驾驶目前团队在500人左右。在对人才依赖程度极高的自动驾驶领域,抢人的重要性远大于抢钱。

7

只能好自为之

不过,滴滴遇上了监管,加上其他方面的负面消息,短时间内自动驾驶和造车业务进展已没可能。

不过,从我不多的打车体验来看,滴滴的服务流程和效率还是可圈可点,就说开发票吧,时间非常短,而一家国企背景的汽车服务提供商却几经周折,不打电话就解决不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个例让我遇上了。

下一步的滴滴,更当好自为之,尽量保住自己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处理好其他问题,今是昨非、东山再起也是有可能的。

- End -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智车科技IV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