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提交“推动落实租购同权”等五项两会建议

猎云网 2022-03-04
4804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3月4日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向2022年两会提交五份书面建议,聚焦“进一步减负增效精准帮扶小微企业”、“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增效,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加快落实‘租购同权’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相关权益”、“促进汽车全生命周期流通助力扩大内需”等话题。

        进一步减负增效精准帮扶小微企业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曾多次提到“小微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发挥着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近年来也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其发展,切实做到减税降费、减负稳岗。但受新冠疫情、原材料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集中体现在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高、核心竞争力弱、向“专精特新”转型难等方面。对此,建议从以下几点发力,进一步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激活市场发展活力。

1、数据融合,科技赋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议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牵头,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对现有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和权限,打破政府部门间、银行企业间的“数据壁垒”,进一步扩大“银税互动”“银商合作”范围,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孤岛”问题。同时借助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继续深化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科技—金融”的闭环。针对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少,资产变现率低等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优化相关担保机制,拓宽担保方式和多元化保证渠道。

2、精准施策,多措并举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

受疫情反复、上游成本涨价、运营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叠加环保限产、拉闸限电等影响,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经营负担加重的问题。应继续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和杠杆效应,加大减税降费规模和力度,通过科学评估实施有针对性的税费减免、缓交、免息或贴息政策。在政策上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招聘和培训的补贴标准,并对小微企业普遍反映压力较大的房屋租金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贴。同时,进一步加强政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政府主导借助平台型企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规范代招市场,降低招工成本,形成“招培就”一体化良性闭环。

3、优化环境,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配套帮扶政策。继续加强对反垄断、不正当竞争监管力度,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企业发展上,可根据地方实际提供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宣传推广、网络平台信息引流等服务。同时引导传统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寻找新机遇,创造出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在人才引进上,通过财政补贴、落户优先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引导人才合理就业。

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充分释放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根据58同城数据显示,近年生活服务业相关职位种类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与五年前相比,生活服务业相关职位种类的数量增长25.54%。其中,物流快递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及居民零售和互联网销售服务位居2020年生活服务业招聘及求职需求前三,占比将近70%,充分发挥了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但由于当前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方面,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够匹配,技能培训水平和标准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流动大,导致在服务业领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进一步缓解我国服务业领域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现提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更加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由企业承担更多人才培养的责任

在办学体制上,强化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的模式,深化企业参与,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加快生活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2、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以终为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通路,在服务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习范式的各个环节,紧扣服务业优化升级主旋律,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让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等广泛参与,将用人单位及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为最终指标。结合服务业特点,制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办法,鼓励企业与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对于等级认定工作采取动态管理,接受人力社保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

3、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覆盖范围

结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鼓励“互联网+职教”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以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建设,打破劳动者参加培训的户籍和地域限制,降低企业申领培训补贴的门槛,充分调动企业投身职业能力培训的积极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过程中,专业的技能人才必将成为重要的支撑要素。通过专业的职业教育带动广大服务业从业者就业创业,为经济建设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将是职业教育今后面临的更高使命。

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增效,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四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家政行业一头服务千家万户,一头连接近百万中小微企业和超过3000万从业人员,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动消费的重要抓手,也是吸纳就业、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国家出台“家政36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经营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体验不佳和服务网点运营困难等痛点、难点问题依然存在,供需两端均存在巨大提升潜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支持应用数字技术提升家政行业发展效率,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1、提升家政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家政行业在线化率不足10%,线下派单、手工记账、电话联系的经营模式较为普遍,远落后于生活服务业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大产业数字化力度,支持互联网企业加大系统研发、软硬件升级力度。支持应用大数据、LBS、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营销推广、服务指引、下单支付、上门履约等环节效率。利用SaaS系统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2、推进家政行业标准化发展

针对家政服务种类多、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继续将标准化作为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协会和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的行业标准。通过财政奖补政策,扶持一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通过举办行业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好品牌、好服务的宣传力度,树立优秀典型,让好的服务、好的品牌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发展环境。组织开展以家政服务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或将家政服务纳入消费券使用类别等方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3、构建数字化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社区是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场景。由于服务需求种类多,客单价和频次低,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整合、调配服务供给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社区里的实体网点实现线上一站式下单、线下一刻钟触达、服务一小时上门,让居民“看得见、用得放心”。探索政府提供场地支持,企业投入服务资源、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解决微利且具有较强民生属性的服务普遍面临的可持续经营问题。同时,还可与其他民生属性服务结合,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资源的集约使用效率。

加快落实“租购同权”,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相关权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住房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大事,目前政府已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将会逐渐解决低收入的基本居住问题。2021年,国家明确支持40个城市开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预估“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在800-900万套之间,租赁房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得到保障。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中央“租购并举”的顶层设计和“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租购同权”政策已经具备重要的落地推广的前提条件。

但从住房市场的租购协同发展来看,由于长期存在的“重售轻租”、“租购不同权”的倾向,我国住房市场呈现典型“租购分隔”的“双重市场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中租赁双方权利义务不平等。出租方会经常出现随意提价、虚假租赁、克扣押金、暴力恐吓强令搬离或者以其他理由直接驱赶租客的现象。二是租赁住房的弱势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诸多政策门槛。考虑到“新市民”、“夹心层”群体,应当有侧重地制定租赁住房差别化分配政策。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进一步推动“租购同权”政策的落实。

1、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5%

稳定租房价格,是我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城市的新市民70%以租房为主,房屋租金占到收入的30%-50%,把年度租金涨幅率控制在5%以内,让新市民和年轻人更安心,提升幸福感。

2、稳步推动租购同权

确保购房者和租房者享受同等的权利,逐渐推进租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租房的弱势群体在合同范围内合理使用和占有住房的权利,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和权益,特别是承租人在享受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

3、建立租务法庭,加强司法保障

设置专业高效的租务法庭,借鉴“诉调对接”经验,设计专门处理租房纠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采取更接地气的夜间开庭、巡回开庭以及远程开庭等便民措施,解决司法救济最后一公里的阻隔。如遇租房者拖欠房租等损害房东利益的行为,应倡导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租购同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对市场的影响,而在于解决年轻人的刚性居住需求,引导健康的置业观,让租房也能成为一种体面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让租购同权政策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促进汽车全生命周期流通助力扩大内需

汽车是市场规模最大的消费品之一,扩大内需作用明显。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新车销售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手车流通是汽车消费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二手车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巨大,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量比重跟国际水平相比还较低。另一方面,二手车交易的活跃能有效盘活汽车存量、拉动新车增量,促进汽车的梯次消费、循环消费。从车辆平均车龄来看,约一半车辆已进入更换周期,消费者购买新车经常需要先处置旧车。

近年来,国家在推动二手车交易便利、信息共享、跨区域流通,支持经销型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二手车交易日益活跃。为进一步畅通汽车全生命周期流通,促进二手车消费,更好发挥汽车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重要作用,提出建议如下:

1、支持二手车经销企业发展

国家将二手车经销业务的增值税由2%减按0.5%征收,大幅减轻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受到行业广泛欢迎。但由于二手汽车的特殊性,现在按“资产”而非“商品”来管理,其所有权需要车辆过户才能完成转移。除过户的交易成本之外,每增加一次过户次数也会对车辆价值造成较大贬损。因此,很多经营者采取由卖车人与最终买车人直接一次过户的方式,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无法与企业实际的车辆采购行为匹配。企业缺乏合适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凭证,这也成为市场主体采用经销模式的最大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探索推出二手车经销交易车辆登记制度。参照限购城市的二手车交易周转指标,对二手车经销企业因交易用途收购的车辆登记为转让待交易车辆,并对此类车辆的过户费用分两次减半收取,避免交易环节增加的过户造成贬值,鼓励更多的企业向经销模式转型。同时,二手车经销企业还可将收购的车辆按照商品来记账,在满足银行风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在银行进行抵押,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2、应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升二手车交易便利化水平

伴随着二手车消费市场的繁荣,二手车的交易数量、交易频次,以及全国范围内跨区域交易的车辆也将快速增加。建议应用数字化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二手车交易、纳税、登记、保险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交易便利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经销企业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通过科技手段赋能,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消费体验。探索线上“二手车交易市场”模式,在具备条件的互联网经销企业,设立网上机动车登记站,实现“网上过户”功能,在线上“一站式”提供实现交易、纳税、登记、保险等服务功能。

来源:猎云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猎云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