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看中的格灵深瞳上市即巅峰,AI上市大年,被人才吃掉的红利怎么还回来?

人工智源库 2022-03-18

人工智能沈南鹏商汤

3897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AI明星公司格灵深瞳正式登陆科创板。本以为顶着科创板AI第一股的光环,再加上自带的明星效应,格灵深瞳上市首日会有不错的表现,谁知道,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丝毫不给面子,直接就砸出个破发。

截至收盘,格灵深瞳股价报收37.46元/股,较发行价下跌5.14%,市值约为69亿元。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并被创投资本万千宠爱的AI明星公司,狠狠地被现实给摩擦在地。

毕竟二级市场只愿意给出的69亿市值,距离无论是格灵深瞳自己,还是投资人曾经的预期都太远太远。

1、遥不可及的1.9万亿

创投圈大佬真格基金的徐小平与红杉中国的沈南鹏,当下可能比较尴尬。

要知道这二位,可是都对格灵深瞳,对格灵深瞳创始人赵勇寄予厚望的。

2012年,徐小平在硅谷遇到赵勇,爱才心切的他当即亲自给赵勇订了一周后回国的机票和酒店。

不止如此,在天使投资过程中,当时打算与真格基金一起投资格灵深瞳的公司,改变主意不投了,徐小平还找到这家公司负责人,让他不要将消息告诉赵勇,怕赵勇压力大,后又亲自找到赵勇说,“那家公司不投了,但你放心,我继续加码”。

足见徐小平对格灵深瞳的重视。

2014年随着红杉资本的进入,格灵深瞳又得到了沈南鹏的力挺与爱护。

在当年一场饭局中,投资人对格灵深瞳的追捧到达了顶峰,就曾就格灵深瞳未来到底值多少钱,徐小平与沈南鹏来了场幸福的争论。

徐小平认为,格灵深瞳未来至少估值5000亿美金。沈南鹏可能觉得徐小平喝高了,说的太夸张了,就往下压了压,说1000亿美金比较实际。眼看二位大佬吵来吵去,有和事老居中报了个3000亿美金(约等1.9万亿元)的价格,然后皆大欢喜。

事实证明,大家都喝高了。

八年后的格灵深瞳,别说1.9万亿了,只值69亿元。

根据格灵深瞳上市后的股本结构,红杉资本持股比例10.49%,为第二大股东;真格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1169万股,持股比例6.32%。

虽说徐小平和沈南鹏作为早期的投资人,还是从格灵深瞳上市中赚到了不少钱,但回首过往曾高调喊出的大话,可能还是比较难看。

他们显然押错,或者说错信了格灵深瞳。

中国AI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在中国的交易所上市,业务上深扎中国市场,也成为独角兽们殊途同归的选择。云从科技目前也在科创板上市的进程中,从股权结构来看,云从科技股东包含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等,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全内资企业,这也是其“不惧制裁”的主要原因——本来就和美国投资者没关系嘛。

相比外部环境,AI企业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内部。目前有资格上市的AI企业,都不“年轻”了,按投资周期来说,也到了上市的时候。但长期拿投资人的钱,却迟迟没有培养出强大的“造血能力”,让人不禁担忧它们未来的发展。

2、学术难迈商业化

在人工智能6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三次浪潮,目前是最接近商业化成功的一次。

我国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潮大概在2017年开始,此时脱颖而出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几乎都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就以刚刚上市商汤科技为例,创始人汤晓鸥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也是IJCV(计算机视觉国际期刊)首位华人主编,而联合创始人徐立、王晓刚、徐冰和杨帆都与他在学术上都有着密切联系。

从学术成果来看,商汤科技有70多项全球竞赛冠军、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并发布了600多篇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的顶会论文,位居世界前列。

但商业化则是另一个问题。

根据沙利文的行业报告,商汤已成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2020年,商汤营收达到34.5亿元人民币,同年研发开支24.5亿元,亏损达到8.78亿元。此次上市,商汤募集了56.5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46.19亿元),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在发布会上表示,此轮募资将的约60%将用于研发,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短期内商汤仍不会盈利。

之前科创板过会的云从科技,选择的上市标准也是“标准二”,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5 亿元。但盈利模式、未来盈利情况预测等依旧是监管机构拷问的重点问题。

AI公司盈利难的原因很简单,研发的软硬件投入都高,但却难以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目前虽然有大量AI应用落地的场景,但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性,导致定制化的成本高企,很多AI公司乐于做行业标杆客户,以证明AI技术的价值,但公司整体其实挣不到多少钱。另一方面,AI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技术上的差距又难以拉开太大,导致最后打成了价格战,也是AI企业难盈利的重要原因。

某投资机构数年前也曾考察过商汤科技,但最终选择投资了几家同样做计算机视觉的二线创业公司,该机构的投资经理对DoNews表示: “我们的首席投资官觉得,商汤能做的,其他公司其实也能做。虽然商汤技术更先进一些,但可能就相差了3个月到半年。而且一线AI公司收入虽然高,但存在单一占比过高的强关系型客户,这体现的实际是在行业里的人脉资源比较广,不是建立起了真正的行业壁垒。”相比之下,如果相信行业有机会,那么投资二三线的AI公司的性价比要更高一些。

当然,理论上随着AI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案例的不断积累,“定制化”也有可能量变引发质变,标准化比例也相应提高。AI语音公司云知声的某负责人在接受DoNews采访时就曾表示,他去云知声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将当时云知声的几百个项目裁减掉大多数,只留下少数有可能标准化的场景进行深耕,相比商业上的真正立足,技术的领先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学术上,识别准确率从95%提高到96%很有意义,但在产品上,用户根本感受不到差异,反而可能让成本变得更高,技术上的领先,没办法转化成竞争的壁垒。”

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建立壁垒,实现盈利,却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无法说清楚的问题。诚然,商汤上市证明了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可以花完投资人的钱,再去花一级市场的钱,但融资的钱早晚都会花完,公司的长远运营,还是离不开商业化的落地。

3、“坐地虎”和“过江龙”

不熟悉人工智能的行业,听到“AI四小龙”的称号,总会下意识觉得这四家是竞争对手;实际上,虽然四家公司都以计算机视觉起家,业务上也有重合,但竞争更多是体现在对名气和投资的争夺上,从长远来看,另外两类企业才是他们真正的对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坐地虎”和“过江龙”。

人工智能的主要价值,是提升其他产业的效率,也就是互联网圈常说的“赋能”。目前人工智能“赋能”最成功的就是安防领域,人工智能和安防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摄影机拍摄到的图像通过AI可以自动识别,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文中几家AI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名面上的理由,也是因为各自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在AI四小龙中,商汤科技是毫无悬念的老大,但真说起安防行业的老大,那毫无疑问是海康威视,如果说商汤与其他“三小龙”的差距比较明显的话,那么“四小龙”的营收规模加在一起,与海康威视的差距也很明显。目前海康威视也有研究人工智能的海康研究院,研究院的员工被海康威视员工戏称为“人上人”,无论是人员的素质还是待遇,并不比创业公司的员工们差多少,技术上,也许学术背景浓厚的创业公司仍有一些优势,但在商业上,和老牌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康威视比就差得远了。

像海康威视这样的传统产业龙头算“坐地虎”的话,互联网大公司就是“过江龙”。毕竟,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就太广泛了,而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和应用场景,它们不可能对人工智能不加以重视。比如“BAT”,百度早已“all in AI”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实际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也颇多,至于字节跳动这样的后起之秀,更是靠推荐算法后来居上的。

2017年9月,在清华经管学院等主办的“洞见”论坛上,汤晓鸥曾表示在中国创业过于困难:“头顶还有(BAT)三座大山,这种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很难再有机会了。”比较有趣的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在现场,而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是,觉得会是个大风口,甚至是下一阶段决定生死的大机会,从腾讯愿意投入的方向来说,第一是AI,第二是云计算,第三是大数据,“未来所有企业基本的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这是一个大方向。”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中统计了国内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五家企业分别是国家电网、腾讯、OPPO、百度、平安科技,并没有AI创业公司上榜。不久前职场社区平台脉脉发布了算法工程师最关注的公司TOP10,根据热力值显示,分别是字节跳动(热力值2450)、腾讯(热力值1900)、滴滴(热力值1650)、阿里(热力值1511)、快手(热力值1456)、美团(热力值1234)、百度(热力值1186)、华为(热力值1025)、拼多多(热力值856)、小米(热力值838),可见从业者眼中的大厂也充满“光环”。

AI企业上市之后,业务肯定会与互联网大公司和产业巨头产生更多的重叠,是会进行对抗“降龙伏虎”,还是合作共赢,就不好说了。毕竟,如果可能的话,企业都不愿意关键技术被握在别人手中。

4、人才还在吃红利

AI公司研发成本高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人成本高。在互联网行业纷纷裁员的同时,由于供需不匹配,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市场依旧是红红火火。

目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四小龙都在为上市而努力,期权激励仿佛近在眼前,商汤科技在上市之后,也按照工作年限发放奖金(比如工作5年发放5888元,工作3年发放3888元,以此类推);而AI另一重要的主线——自动驾驶——则在火热地融资,今年1-9月,自动驾驶融资事件超50起,有12家企业本年内累计融资规模超百亿美元,相关的从业人员自然也受到追捧。

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的一个投票帖,有关人工智能行业的员工是否考虑跳槽,累计2154人参与,本分上班儿的选项投票虽然最多,但是希望走的人明显更多,抱着“跳槽=升职加薪”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也算是行业景气的一个象征了。

在有关商汤上市的讨论中,出现了有趣的“冰火两重天”,“冰”是对商汤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商业未来的不信任,“火”则是对商汤员工们奖金和期权的羡慕。如此割裂又统一的表现,就像一位海康研究院的员工在采访结束时向DoNews咨询的问题:“我是该是在海康这样的大厂舒舒服服的工作,还是去AI创业公司搏一把期权呢?”

他所担忧的是,如果AI创业最后沦为泡沫,到时再跳槽可能就晚了,自己不再年轻,未必能维持住原来的收入和待遇。2022年,人工智能已经诞生了56年,创业公司如商汤科技刚刚完成上市,其他或在上市中,或者也融资多轮,资深的投资人和从业者们,进入行业也大多在三四年以上,乐以忘忧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之将至的念头开始在所有人的脑海里穿梭。

汤晓鸥招生时曾说过:“到我们这个行业来,我保证你一辈子都有工作,因为我们这东西是做不出来的。”但如果真的做不出来,人工智能行业只会迎来第三次低潮,现在来看,大几率是可以做出些东西的,只是不确定最后蛋糕会怎么分。

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们,还要再快一些。

文章来源: 钛媒体,DoNews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人工智源库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