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的黄金价格操纵史……

4385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美联储(及美国政府)在操纵黄金价格。

这是黄金市场许多个人投资者共同的直觉。 问题在于,关于美联储操纵黄金价格的事儿,绝大多数人只能是止于猜测,根本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只是拿某一两次黄金价格的大跌来说事,从而让这种猜测,在专业的投资者那里,变成了一种笑料。 但是,在我看来,在真金白银的投资中,如果有无数人同时产生某种直觉,那么,这种直觉,至少有相当概率的正确性。

只不过,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对于黄金价格的操纵,不像大家想得那么低级,更多的是一项系统工程,服务于美国国债的发行,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 

说起美国政府第一次操纵黄金价格,应该追溯到林肯政府那里。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钱一下子就不够花了,当时林肯的内阁财政部长蔡斯(Salmon P. Chase),找到了纽约的各大银行(注意,美联储成立之前美国没有什么国有银行,银行都是私有的),说政府需要1.5亿美元现金,所以呢,准备发行国债,你们资瓷不资瓷啊?! 银行们一看,赚钱机会来了,赶紧说好啊好啊,我们坚决资瓷!

历史以来,只要能增加这个社会上的基础货币数量,银行当然都是支持的。政府发行国债拿到美元,肯定还是要花出去嘛,花出去之后,就又回到了银行,反正最终来回都要通过银行流通。 银行这种机构又是干什么的呢?当然是赚手续费、赚差价的;钱越多,流通越多,那银行赚到的钱就越多,当然支持!

信用这么好的主儿(政府)要借钱,愿意付利息,这可以赚一遍钱;等这些钱花出去,人们来存款,然后放贷出去,又赚一遍钱;放贷的钱,还是会被人们存回来,那又可以再赚一遍钱;……只要这个社会上的钱额外增加了,银行机构作为一个整体,一定能最先赚到最大的一桶金。 所以,各大银行都积极响应林肯政府的号召,根据各自的能力,认购了相应数量的国债。

这些银行完全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们被财政部长给耍了,吃了一个大大的血亏。 话说,自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美国宪法就规定,只有黄金白银才是美元的基础。但实际交易中,大家肯定不可能使用笨重的黄金白银,都还使用美元纸币交易。为了取信于大众,纽约的各大私有银行,一直储备有大量黄金,确保纸币的可兑换,只要不出现大量的大客户挤兑,这基本上是没啥问题的。

这个林肯政府呢,从各大银行那里拿到了美元之后,转身就要求银行用黄金给兑现。然后,林肯政府就拿着这些黄金,到国际市场上去采购大量的战争物资(当时美元不是国际货币)。

这意味着,当时各大银行所拥有的、用作纸币储备金的黄金,一下子被政府给挤兑了,由此造成了美国国内整体的黄金紧缺。黄金相比美元的价格飙升,远超出法定的黄金价格(美国建国之初法定黄金价格是19.4美元/盎司,林肯时代法定黄金价格为20.67美元/盎司),但当时纽约黄金价格一度涨到50美元/盎司以上,那些银行都亏死了。

下面的这幅图表,是过去300年内1000美元能买到的黄金数量表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861年美国政府对黄金价格的操纵结果。

不过,随着内战后美国国力提升和税收增加,后来的美国政府,又用黄金把额外印刷的美元全部兑换了,所以黄金价格又恢复成了原来的法定价格:20.67美元/盎司。 另外多说几句,这位坑了纽约各大银行的财政部长蔡斯,在美国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一方面他是如今的美国共和党的创始人,另一方面,他的名字迄今都还是一家著名银行的名字。

因为蔡斯的筹款能力,对于美国统一至关重要,1877年一家银行创立的时候,就冠了他的名字,叫做“大通国民银行”。 1955年,这家银行与洛克菲勒家族的曼哈顿银行合并,就叫大通曼哈顿银行;2000年,大通曼哈顿银行与摩根家族的JP摩根银行合并,这就是如今在全球金融领域呼风唤雨,同时又对美联储行动了如指掌的宇宙行——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 

众所周知,1913年美联储成立,从此美国有了中央银行,此后美联储成了美元(美联储券)唯一的印刷机构(原来的美元是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印的)。但那个时候的美联储,仍然严格遵守金本位规则,任何一个人拿20.67美元纸币,都可以找美联储兑换成1盎司的黄金。 美国政府对黄金价格第二次明目张胆的操纵,就是破坏了这个原则。

话说1929年美国大萧条爆发之后,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跌,美联储的黄金,也遭到人们的疯狂挤兑——这种挤兑,意味着人们将纸币还给美联储,由此造成了社会上的美元更加紧缺,加剧了通货紧缩。

1933年,当罗斯福上台的时候,这种全社会的通货紧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罗斯福刚刚上台,就颁布了6102行政令——禁止私人储存黄金,所有人的黄金,都必须按照当时的20.67美元/盎司的官方价格,兑换成美联储券。如果个人胆敢持有黄金,一经发现,十年牢狱伺候(1948年8月,中国的国民政府也有模有样地干了一出,这就是国民党败亡之前的“金圆券”)。 没收黄金之后还不到1年,1934年罗斯福政府出台了《黄金储备法》,直接重新规定,黄金的法定价格为35美元/盎司,这种对黄金价格的操纵,可谓是明火执仗了。

在上面的那幅图表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1933年美国政府黄金法案对黄金价值的影响。 正是以35美元=1盎司黄金为基础,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领导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从此完成最后一跃,在全世界拥有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并和黄金一道,开始充当真正的“世界货币”。 美国政府对黄金价格的第三次操纵,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早遇到了危险的时候,这次操纵叫做“黄金总库(Gold Pool)”计划。 

话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了15年左右的时候,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en)写了一篇文章,名叫《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他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持续,而原因,恰恰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1)美元与黄金挂钩,但世界各国为发展贸易,必须用越来越多的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意味着美国必须保证国际收支持续入不敷出,不断“出口纸币”,换回货真价实的商品;2)要想保证美元价值稳定,美国不能长期入不敷出,你老用废纸换人家的真实财富,这么持续下去,人家肯定要来找你换黄金,当你的黄金变少,就不可能继续维持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值标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一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特里芬的文章,一下子剥掉了当时美元体系的皇帝新衣。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各国的政府纷纷找到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而投资者则在当时开放的伦敦黄金市场,持续买入黄金,市场金价很快超过35美元/盎司,布雷顿森林体系裂缝不断扩大…… 为平息市场上抢购黄金的风潮,需要大量实物黄金在伦敦市场出售,而美国此时,已难以拿出足够多的黄金应付市场购买需求。

当时的肯尼迪政府要求,其他西方国家也拿出黄金,共同承担平抑金价的义务。1961年10月,美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和联邦德国联合建立了“黄金总库”,由八国中央银行共同提供2.7亿美元的黄金,确保把伦敦黄金价格压制在35美元/盎司——这可谓是再明显不过的操纵了。 然而,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美元发行量持续扩大,黄金越来越不够用了。
1967年7月,法国最先反叛,宣布退出黄金总库,不再出售黄金。 其他的欧洲六国,名义上承担41%出售黄金的义务,但实际上谁也不傻。他们政府拿着美元到美国财政部兑换成黄金,然后只将其中的一部分,加入黄金总库。
这意味着,黄金总库售出的所有黄金,都是美国自己的黄金储备,而且因为各国政府自己还额外存一些家底,其实反而让美国的黄金储备加速了流失…… 到1968年3月,越南战争爆发后,欧洲爆发了抢购黄金的风潮。就在半个月之内,美国所流失的黄金价值达到了14亿美元(4000万盎司)。

美国撑不住了。到了3月15日,伦敦黄金市场被迫关闭,欧洲国家,不得不宣布实施“黄金价格双规制”,货币汇率显示的是官方金价,而自由市场上,则是市场金价。 这次针对黄金价格长达7年的压制操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也正是从1968年起,黄金拥有了真正所谓的“市场价格”,很多关于历史黄金价格的图表,起始时间选择在1968年,就是这个原因。 美国政府对黄金价格的第四次操纵,正是黄金总库操纵失败的结果。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美国财政部针对外国政府和央行的黄金兑换窗口。对比1945年美国联合几十个国家所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是一次对全世界的赖账和违约。 对这一事件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见:“50周年,无人纪念”。 这一次违约,直接让整个世界的价值基础,从黄金,彻底变成了信用美元,美元此时又充当着世界货币。
所以,这一次的黄金兑换赖账,让整个人类的货币发行,彻底脱离了商品束缚,变成了政府手里面的数字,想吹多大就能吹多大。

由此,才有了今天世界各国动辄几万亿、几十万亿、几百万亿的荒唐的货币发行量——要知道,在1971年之前,在货币计价上,百亿、千亿这样的数字,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大到难以想象的。
毕竟,1971年之前的世界,只有几万吨黄金,折合成美元,也就几十亿美元而已——只有有黄金,才能货币发行的基础,再怎么印钞,你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数字太远。 美国政府对黄金价格的第五次操纵,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善后。

尽管已经不能为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兑换黄金,但美国依然想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此,在1971年12月18日,西方十国集团(包括美、英、法、德、意、加拿大、日本、比利时、荷兰、瑞典、瑞士),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召开秘密会议并达成协议,美元对黄金贬值8%,美国官方金价变为38美元/盎司,但民众及他国央行和政府还是无权兑换,同时允许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升值贬值范围扩大。 第六次操纵,同样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善后。 

1973年3月,欧洲再次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各国汇率剧烈波动,欧洲计价体系陷入混乱。到了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的9个国家,在巴黎举行了会议并达成协议,他们的货币一起对美元实施浮动汇率,固定汇率制度垮台。 

在欧洲汇率危机爆发之后,大家都知道美元已经不值那个价了,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装模作样,将美元相对黄金再次贬值10%,其官方金价变为42.22美元/盎司——强调的是,此时伦敦黄金市场上的金价是60美元/盎司。 注意,这个美国官方的黄金价格,一直持续到今天——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你看到的黄金,就是按照42.22美元/盎司的价格计价的。 也正是从1973年迄今,美联储及美国财政部,再也没有大规模出售过黄金。其黄金储备,一直维持在2.61-2.76亿盎司的水平。下图就是1950年以来,美国及中国的黄金储备。

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垮台。 1974年8月,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亲手埋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总统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而辞职,其副总统福特就任总统。

考虑到尼克松在黄金价格操纵上的拙劣表演,福特政府在1974年12月,签署法令,废除罗斯福实施了41年的私人持有黄金禁令。 黄金禁令取消之后,1975年,美国纽约的黄金期货市场随即成立。鉴于纽约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美元又是世界货币,纽约的黄金期货交易量越来越大。 

1976年1月8日,西方主要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署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议,明确废除了黄金的货币地位。各国央行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市场上买卖黄金,同时允许各会员国自由选择汇率,相当于建立起一套新的货币体系。 

理论上说,1976年迄今,我们一直都处于牙买加体系之下。 牙买加协议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各国央行都需要在纽约拍卖黄金,同时美国国内的黄金需求量又不断扩大,再加上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纽约黄金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很快其影响力就超过伦敦的现货交易,成为了市场黄金价格的领导者。 正是在期货交易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机构逐渐发现:期货市场,才是操纵黄金价格最合适的场所,甚至都不需要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出面,只需要通过制订巧妙的美元货币政策,利益驱使之下,就会有众多大型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到黄金价格操纵的游戏中来。(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路财主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