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网络营销正成为新风尚?主流网络应用地位进一步巩固!

物联社 2022-03-24

移动互联网

3276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随时随地“上课”、跟名师互动交流、一键分享给朋友……“看视频学习”正成为一种新风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9.75亿和9.34亿。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知识传播、科普、激发经济活力等提供强劲助力。

名师开讲引发学习热

“戴老师讲课太精彩、太有感染力啦!”“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真的是百看不厌。”“老师和蔼可亲,讲学有意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发布的诗词讲解视频下,网友纷纷留言。在抖音平台,戴建业粉丝数超过620万,视频获赞超过2253万。

“视频平台上有很多法学名家的课程可以学习。”备战法考的山东姑娘小张说。例如,在B站(哔哩哔哩)大受欢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凭借幽默风趣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走红,每期刑法课视频都是弹幕满屏,B站粉丝数超过2190万。

在各个视频平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课程“圈粉”年轻人,成为“云上知识热”的生动注脚。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盖琪说,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迅猛发展,对知识传播起到了正面作用,很多原来没有充足时间学习或者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某些专业知识的人,现在有了各种选择,能够利用碎片时间自我充电。

对于老师而言,“桃李满网络”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学校课堂上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学生相比,网络观众差异较大。如何把知识讲得雅俗共赏,做到严谨科学的同时又尽可能符合不同受众的口味,是一种挑战。“我觉得评判一个人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能否用简单的话描述出来,让外行也能听懂,而且还觉得很有趣,并乐意参与讨论。”复旦大学教授赵斌说,视频平台上的“催更”、点赞、开放式讨论给了他在线讲课的动力。

在线讲解热点话题

“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知识超越时空限制,以更全面的视听感受进行传播,形成了教与学的新场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互联网知识传播的呈现形式更加直观灵活,受众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学习,降低了知识获取门槛。教学双方可以借助平台跨越时空,进行在线交流。教学环境与社交属性融合,评论、转发等功能可以让用户成为新的知识分享者。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近日联合发布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拓展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做优做强数字教育培训资源,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公平普及。

如何让有益内容更丰富?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大展身手、拿出实招。B站知识区的内容已涵盖科学、法律、心理、人文、历史、财经、设计等多个类别;抖音“涨知识”话题下的视频总播放量达5562亿次;快手推出的知识类直播节目《快手新知播》邀请了不少经济学家、画家、作家等讲解专业知识,总播放量超过700亿次。

人类为什么要上天?为什么要在月球上建科研站?腾讯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打造“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公益项目,邀请戚发轫、欧阳自远、王贻芳等科学家在线讲解“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青少年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科学家结合动画插画等多样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腾讯视频发布内容后,不少用户涌至评论区留言“催更”。

“现在中国人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做科普的意义就是满足大众的求知欲。”科普博主严伯钧说,求知欲旺盛是一件好事,但互联网环境下鱼龙混杂。“以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去扩大影响力,让大家知道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样,起到传达正确科学知识的作用,这是短视频时代做科普的一个重要价值。”

云上课堂惠及更多人

在知识类视频内容备受欢迎的同时,也有网友担忧过于碎片化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学术的严谨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晔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为了以最快速度获取受众注意力,一些短视频的知识内容呈现出简单化、碎片化趋势。比如“几分钟读懂西方艺术史”这类视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一些受众的知识素养,但这是“嚼碎的知识”,千篇一律的解读会减少个性化思考,影响受众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短视频生产者需要探索如何系统化地进行知识传播。面对从“文字表达”到“视频呈现”的转变,面对现在的媒体环境与受众的媒介习惯,创作者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及工具,制作高质量的内容,把知识传播得更广。

专家认为,对于目前存在的“伪科学泛滥”等问题,除了用户自身提高辨识能力外,互联网平台也应建立更高标准的监管过滤体系,完善用户反馈渠道,并持续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加大优质知识传播者队伍的建设,提供兼具品质和品位的视频内容,满足年轻人的兴趣需求和成长需要。

网民规模达到10亿级别,网络普及率进一步提升

网民规模突破10亿,为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用户基础。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城镇网民规模为7.48亿,占网民整体的72.4%,互联网普及率为81.3%,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上年缩小0.2个百分点。但还有3.82亿人无法上网,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占非网民总体比例的54.9%)和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非网民总体比例的39.4%)。

手机上网比例接近100%,上网时长进一步增长。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5%、33%、28.1%和27.4%,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2、4.8、4.1和4.5个百分点;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5个小时,较上年提升2.3个小时。从2021年各类个人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来看,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短视频名列前三,网民规模分别为10.07亿、9.75亿和9.34亿,网络使用率分别为97.5%、94.5%和90.5%。

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年龄在20-29岁、30-39岁、40-49岁的占比分别为17.3%、19.9%和18.4%,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12月的26.3%提升至26.8%,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1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43.2%,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已达82.9%。

短视频、直播保持稳定增长,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短视频推动知识传播,成为信息传播重要渠道。各大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大力扶持内容创作者,鼓励泛知识内容产出;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出诸如视频合集的新功能和直播课等新形式,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图谱。在广度上,平台知识内容已涵盖生活、教育、人文、财经、军事等众多领域,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在深度上,平台通过推出视频合集等功能、打造名校名师直播公开课等形式,促进知识体系化传播,提升知识学习深度。

短视频与农产品上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经济活力。

一是短视频应用助力农产品销售。源头农户、商家通过短视频、直播来宣传和推介优质农产品,为农产品进城打开销路。数据显示,2021年1至10月,快手有超过4.2亿个农产品订单经由直播电商从农村发往全国各地,农产品的销售额和订单量和202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88%和99%。此外,短视频平台还为农民和乡村创业者提供专业培训,保障农产品短视频、直播销售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短视频应用激发文旅产业活力。在文化产业层面,短视频平台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在旅游业层面,短视频平台不断加强与西安、重庆、南京等城市的合作,吸引文旅项目、旅游景点入驻宣传,助力城市形象传播和推广,带动旅游业发展。

电商直播发展较为突出

一是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将自建直播渠道作为重点。数据显示,淘宝直播近1000个过亿直播间中,商家直播间数量占比超过55%,高于明星主播的直播间数量;快手2021年第二季度绝大部分电商交易额均来自私域流量。

二是商品本土化。电商直播对本土商户产品宣传方面的积极影响在2021年得到良好体现。从老字号品牌到地方特色农产品商户,都通过电商直播渠道获得了良好营销效果。此外,央视联合拼多多在“双11”期间开设大型直播带货专场,大力推介优质国货和农货品牌。

三是运营规范化。《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在2021年陆续推出。随着规章制度的实施,电商直播监管体系得到逐渐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

文章来源: 央广网,首都广播电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物联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