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用户者得天下! 百融云创高增密码拆解

首条财经 2022-03-25

云计算金融

3604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长牛”成长记!

作者:陈晚邻

编辑:晨鹤

风品:邓亮 沈禾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数智化、云化战略风口下,SaaS产业加速爆发。

2021年,我国SaaS领域共发生268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410.85亿元。

金融SaaS赛道,尤被看好。《2021年中国金融SaaS行业研究报告》称,随着云计算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场景扩容,金融SaaS产业将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率先受益。

恰逢财报季,看看百融云创或有更深体会。

1

营利双高增 价值重估正当时?

3月23日,百融云创发布财报:营收与调整后净利分别为16.23亿元和1.41亿元,同比增长43%和76%,毛利率约73.7%。2017-2021年,收入复合增长率46.32%。

细观业务线,也均刷新历史记录:

第一主业智能分析与运营服务,收入增长38%至7.37亿元,为近4年最好成绩;

精准营销服务,受益助力金融机构打通高频场景、存量营销转化率提升,收入同比增60%至4.22亿元;

保险分销服务收入,同比增37%至4.64亿元。其中,寿险及健康险的保费规模占绝大部分,且平均保单期限超10年,续保率超95%。

现金流自然也不会差。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升至2.65亿元,同比增27%;现金等价物及金融资产合计高达39.5亿元。

至报告期末,公司股东结构稳定,中国国新、中金、高瓴等仍占前十大股东之列。

长相“陪伴”是有逻辑的:

质速兼具,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白马”成绩单。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前期研发投入大、销售成本高、业务迭代性强,叠加疫情影响,TO B型科技企业多数承压明显。百融云创的营利双高增、充裕现金流,无疑凸显龙头价值、白马成色。是否存于低估区间,投资者需审视关注。

所言不虚。目前,百融云创市净率约1.03倍,低于SaaS板块市净率中位值1.5倍,存在“价值重估”基础。

2

虹吸效应深解 “专精特新”范儿

重估底气是什么呢?

得用户者得天下!

至报告期末,百融已累计为5700名金融机构客户提供服务,付费客户超3300家,同比增长27.5%;核心客户ARPU同比增24.8%至512万元,核心客户留存率高达91.6%,核心客户净收入扩张率118.1%。

中泰证券认为,百融云创先发优势明显,公司采用“先落地,再扩张”模式,与金融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已拥有良好客群覆盖率。

国元证券研究所亦指出,SaaS用户需求正在升维,由产品落地到“产品服务+业务服务”;百融云创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订阅收费”,而是走“成果交付”模式,未来客单价有望持续提升。

的确,在TO B行业,用户开拓成本高但依赖粘性也强,在平台上积累了数据与工作流,切换难度很大。换言之,当软件产品切入了客户需求、真正产生价值口碑,就会有极好留存,凸显吸虹效应。

聚焦百融云创,密码亦在于此:

作为我国领先的独立AI技术平台,2014年成立之初,公司就定下了“科技赋能”,将“专精特新”作为服务宗旨。

正如百融云创CEO张韶峰所言,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和深刻的行业洞察力,百融云创能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分析、决策和运营赋能,快速提升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带动其业务发展。

具体看,百融云创通过不断深化多场景AI等技术应用、成功合作建模,提升智能解决方案的部署效率,进而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以某国有银行为例。双方合作始于2016年,至今已建起基于模型、业务咨询、智能分析与决策的合作全链条。

2021年中,百融云创完成对该行零售业务增益项目的方法论研究,AI模型包括储蓄、资管等9类场景、累计逾500个特征函数。由此,限制该行模型功能的“天花板”被直接打开:全部客群模型的KS均超0.35,对象区分能力强而稳定,营销转化率提升2至3倍。

通过此项目,两者又催生出更多长期合作,如模型持续更新、迭代优化、全行级别特征工程等。

2021年,百融云创还将智能运营中的AI语音服务功能,成功嵌入该行零售业务条线。即IVR+人工模式、IVR模式。相比此前的纯人工工况,两模式可分别节省成本约50%与90%,且考核指标处于同一水平。大幅减轻传统网络数据传输消耗,将打断延迟降到ms级,实现了与硅谷一流水平看齐。

强劲的三维赋能、“专精特新”范儿也让百融云创得到业界认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首批企业征信备案,且是国家发改委认定的“综合信用服务机构”之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双牵头单位认证的金融科技公司。

诸多实力背书,“朋友圈”日益壮大也就在情理中。“入驻”众多机构招标库名单、市场渗透力上升,最终成就了“虹吸效应”。

3

一以贯之 创新压舱石

那么,这份强悍赋能、“专精特新”范儿是如何炼成的?

道路千万条,科技第一条!

细观百融云创核心管理团队,大多毕业清华大学,富含“科技基因”。

早在2014年成立时,百融云创就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科院等展开积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基于此,企业不断开出创新之花,自主研发的智能外呼机器人、自动机器学习平台、隐私计算保护平台等相继问世。

成绩背后,离不开真金白银投入。近年来,百融云创研发占营收比一直排在行业前列。

2021年研发投入2.52亿元,营收占比达到16%。

2021也是收获大年,百融云创一举拿下5项上述领域国家发明专利。

如2021年11月,其连获两项联邦学习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基于纵向联邦的孤立森林训练和预测方法及系统”与“一种基于联邦学习的移动终端信用反欺诈预估方法及系统”。

标志着公司已完成了向隐私管理体系拓展,信息保护和隐私合规实力再有提升。

目前,百融云创现拥有软著与专利累计超150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国内银行、保险科技垂直领域的A股与港股公司中名列前茅。

更可贵的是,创新压舱石仍在加码,“专精特新”步伐依然坚定。

2022年,计划扩大机器学习领域的技术优势、协同研发,优化金融场景自动学习平台ORCA的应用,提高客户ROI等也是重点目标。

2022年3月,百融云创基于华为云鲲鹏云服务构建的本地决策引擎产品顺利通过技术认证,信创生态建设再进一程。

遥想2021年3月31日,上市仪式中百融云创CEO张韶峰曾表示,加强研发投入是我们募资的主要用途之一,用以探索AI、云计算等尖端技术及改善现有技术基础设施。

显然,张韶峰兑现了承诺。一以贯之的持续创新,夯实了专精特新底色、提升了精准赋能的“溢出效应”,最终才有了上述业绩飞轮高转。

4

业务深一度 探索新增曲线

内生动能,也在助推外延发展力。

面对数字经济的一日千里、客户需求的个性多元,百融云创也在升级扩容服务、提升综合竞争优势,“产业+科技+金融”的数智生态圈已初具皱形。

2021年11月,百融云创完成众联享付科技的并购,后者为国内领先的银行数字化营销云平台等。以此扩大银行运营场景,帮助银行权益管理智慧升级。

“内生+外延”双驱动,背后剑指广阔的银行业数字化零售市场,扩容产品生态和服务矩阵的同时,百融云创开启了一个新增曲线。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国家大力支持企业直融,零售业务成为银行新增长极、数字化转型主战场。但该业务存在客户规模大、长尾客户服务不足、客户结构分化等特征,个中痛点攻克,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

聚焦百融云创,生态赋能的规模效应充满遐想。比如将智能分析和运营、精准营销赋能,扩至财富管理与场景金融。

2021下半年以来,百融云创客群逐步向大型银行与券商的财富管理部门覆盖,目前已与某国有银行省级分行在财富管理领域展开合作。

同时,在原有金融产品推荐平台基础上扩大赋能场景,目前已与众多主流机构开展全流程API合作对象。通过扩大对接合作,提升其锁定电商、出行、支付等高频场景优质资源效率,改善用户进件价值。

好戏也仍在后头。根据招股书,百融云将于未来三年持续开拓及开发新产品及服务,以涵盖金融服务供应商客户更多业务及应用场景、基于基础AI算法及其他基础AI技术,提升定制产品相关建模能。

中金公司认为,百融云创拥有充足的营运资本,通过收购有助于公司丰富产品生态,提升核心客户留存率,提高ARPU;加强神经网络、隐私计算等技术开发将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5

长坡与厚雪 长期主义的下一风口

SaaS是一门大生意。

艾瑞咨询研报显示,到2023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将突破1300亿元,较十年前增加近38倍。

毋庸置疑,行业赛道仍处豹变前夜、个中企业仍在风口飞翔。

然另一厢,低集中率、技术高频迭代、监管趋严、赛道越发细分等新旧挑战,也让SaaS成为一门妥妥的慢生意、口碑生意。

时间沉淀与实力深耕,成为最好的价值称重机。

由此,再看百融云创的高质高速,密码也就不难解了:即基于用户需求,持续打磨产品、持续研发创新、持续延展生态产业链,内生外延共振进而持续强化竞争力、打开成长性。

看似简单,却颇费耐力恒心、考验短利长益取舍。这也是业界不缺昙花网红,稀缺长牛长红的原因。

正如张韶峰所言:金融与人工智能行业,都是长跑竞赛,在经济回暖、行业回春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储备,把公司调整到最佳状态,迎接下一个风口的到来。

简言之,百融云创是赢在长牛、赢在长期主义。

看看政策导向,是否已押对下一风口呢?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

2022年1月5日,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银行业保险业在未来发展中须“重点关注”模型算法、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共赢式生态建设。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表示,我国金融科技已从“立柱架梁”迈向“积厚成势”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将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发展主线是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并重。

2022年3月18日,八周年司庆上,张韶峰再次强调:永远保持对客户的敬畏,坚持客户牵引需求,需求牵引产品,产品牵引研发、交付和服务的业务逻辑。

巴菲特曾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百融云创的雪球效应,是否仍在加速度?

本文为首财原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首条财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