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物联·物联网产业简报【第163期】

5587 字丨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政策动态】


1.教育部明确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7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计划》要求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加大向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在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面,《计划》明确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
【国内动态】


2. 深圳市物联网协会蝉联“5A级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7月27日,2020年度深圳市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授牌仪式举行,本次活动共评出5A级社会组织25家,深圳市物联网协会蝉联“5A级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3.深圳市物联网协会入选为深圳市社会组织人才建设领域展示点
7月30日,2021年度深圳市社会组织交流服务展示点授牌仪式在市民政局举行。本次入选的10个社会组织交流服务展示点分别从党建引领、内部治理、诚信建设、人才建设等十大领域展示社会组织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其中深圳市物联网协会入选为深圳市社会组织人才建设领域展示点。据介绍,深圳市社会组织交流服务展示项目是深圳社会组织以新思维、新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实践创新。
4.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达2091亿元
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云计算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整体规模达到2091亿元,增速56.6%。从发展历程上看,云计算走过了2006年到2010年的形成期,2010年到2015年的发展期,2015年到2020的应用期,并已经迈入成熟期。
5.紫光展锐联合中国联通完成5G R16协议业务验证
近日,紫光展锐联合中国联通,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标准的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工业物联网(eMBB+uRLLC+IIoT)的端到端业务验证,据介绍,本次技术联调成功开展了R16协议互通、1微秒高精度授时以及5G行业局域网等物联网技术特性的验证,这也是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协议版本实现的业务验证。
6.百位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选出“十大科学技术问题”
由100位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提出并投票产生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这十大科学技术问题,涵盖人类意识、人机通讯、量子计算实用化、地外行星居住等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领域。包括通用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如何实现量子计算实用化?如何“求教”大自然,开发高度集成、智能、可修复的仿生系统?太阳能发电的规模化高效应用如何突破?等。
7.广州: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区块链算力中心
广州市政府近日印发《广州市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率先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将广州打造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广东)核心区,全面推进国家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块链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新高地、开放合作重点区和制度改革试验田,建成世界一流的、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
8.2021Q1中国云市场规模超300亿,阿里云第一
IDC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显示,季度内IaaS+PaaS市场规模达46.32亿美元(301亿人民币),其中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0%,腾讯云、华为云分别位列第二、三名,市场份额均为11%。
9.宁德时代正式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据介绍,宁德时代开发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 160Wh/kg,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在常温下充电 15 分钟,电量可达 80%。在零下 20°C 的低温环境下,仍有 90% 以上的放电保持率。总体来看,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但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
10.AI独角兽第四范式启动赴港上市
人工智能平台与技术服务提供商“第四范式”日前已启动赴港上市流程。早在2020年4月的C+轮融资时,第四范式估值就高达20亿美元,此后在今年1月又公布了D轮7亿美元的融资。天眼查显示,第四范式至今已完成11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机构不仅集齐国有五大行,还有红杉中国、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各领域巨头。
11.华为5G芯片只能当4G用的原因曝光
华为P50系列已经发布,其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外部因素限制只支持4G网络。据分析称,在5G SoC仍有库存的背景下,华为手机无法实现5G功能,唯一可能就是射频模组出现问题 。5G手机需要专用的天线和射频前端,虽然天线难不倒国内供应商,射频收发华为也可以自研,但射频前端模组仍需要依赖国外厂商。
12.IDC:2025年中国网络安全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88亿美元
7月30日,最新发布的《IDC全球网络安全支出指南》,IDC预测,全球网络安全相关硬件、软件、服务总投资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2,000亿美元,在2021-2025的五年预测期内达到约9.4%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据预测,2021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97.8亿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增长至187.9亿美元,五年CAGR约为17.9%,增速持续领跑全球。
13.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1万亿元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据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公布,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1万亿元。报告指出指出,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业务、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2.2%、85.8%、35.2%和17.7%。
14.广州发布《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运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7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日前与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元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运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广州市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运营。根据协议内容,协议签署三方将依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及应用”的指导精神,积极开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测试、示范和商业运营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15.小米大力布局自动驾驶领域
小米自3月30日在其春季发布会上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以来,关于“小米造车”的动态也在持续更新——先是小米官网发布多条自动驾驶岗位招聘信息;然后传出小米先后投资两家位于上海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关企业(纵目科技与禾赛科技)的消息;再有雷军考察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工厂和长城哈佛研发中心在内的多家车企的照片流出……近日,雷军更是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招聘信息,明确为“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广纳贤才。
【国际动态】

16.美国2.2亿美元投入人工智能领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近日宣布,在2020年首轮资助7个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基础上,这一次将覆盖范围扩大到了美国40个州。此次新增研究中心主要覆盖以下几个领域:人机交互与协作、人工智能优化进步、人工智能和高级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动态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农业和食品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创新。每个研究中心在未来5年内将得到总计约2000万美元的资助。
17.英特尔公布技术路线图,将为高通代工芯片
近日,在“英特尔加速创新: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线上发布会”上,英特尔公布了其近十多年来首个全新晶体管架构和业界首个全新的背面电能传输网络,并介绍了采用下一代极紫外光刻(EUV)技术的计划,即高数值孔径EUV。其技术路线图显示,英特尔计划在2024年用Intel 20A制程将半导体行业带入埃米时代(1纳米=10埃米)。此外,英特尔称,该公司的工厂将开始生产高通芯片,并且宣布了在2025年之前扩大代工业务,以追赶台积电和三星等竞争对手的计划。
18.高通完成全球首个支持200MHz载波带宽的5G毫米波数据连接
近日,高通宣布完成全球首个支持200MHz载波带宽的5G毫米波数据连接。此次里程碑式连接由骁龙TM X65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助力实现,骁龙X65于今年5月宣布推出全新毫米波功能,包括支持高达200MHz的毫米波载波带宽以及支持毫米波独立组网(SA)模式,这些功能将进一步推动毫米波全球扩展。
19.意法半导体成功制造出200mm碳化硅晶圆
近日,“意法半导体中国”官方微信宣布,公司瑞典北雪平工厂成功制造出首批200mm (8英寸)碳化硅(SiC)晶圆片,将用于生产下一代电力电子芯片的产品原型。据悉,首批晶圆片质量上乘,合格芯片产量达到了150mm碳化硅晶圆的1.8 - 1.9 倍。此外,200mm的碳化硅晶圆相比与150mm的碳化硅晶圆相比,可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的可用面积几乎扩大1倍,使得产量和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本期深度观察】

20.碳排放交易与物联网的关联
7月16日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据悉,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将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将碳配额登记中心设置在武汉。
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1)什么是碳交易?
所谓碳交易市场,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例如,某家企业每年的碳排放配额为2万吨,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碳排放量减少为15000吨,那么多余的5000吨,就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而其他企业因为扩大生产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配额不够用,就可以在市场上购买这些被出售的额度。这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能鼓励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效等手段实现减排。
具体来看,企业能够获得的碳排放额度初期由相关部门免费发放,配额计算公式为:机组配额总量=供电基准值*实际供电量*修正系数+供热基准值*实际供热量。简单来讲,即相关部门通过行业的历史排碳强度确定一个基准线,结合企业的产能情况,就可以得出企业的碳排放额度。
对于如何进行碳排放测量,目前主要有直接测量和分部测量两大类。所谓直接测量是指将在线监测的仪器放在电厂烟气的出口测量气体排放量,而分部计算则是通过测算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根据一些经验或实测得到元素的含碳量,最后再把二者相乘就得到直接排放量。
另外,对于碳交易的交易场所、交易方式、交易时段、交易账户等重要信息,上海环交所已于7月15日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沪环境交[2021] 34 号)》进行了明确。
事实上,碳交易并非完全的新物种,其试点工作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展。据了解,截止到2021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试点的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2)电力物联网率先迎来契机
在碳交易市场中,电力是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全国碳交易的首笔订单也出自该行业。之所以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量巨大,另一方面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
由于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我国2019年碳排放的行业占比中,电力行业占了43%。
同时,整个发电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因此,选择发电行业首先纳入碳交易市场,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事实上,在国家电网等的力推下,能源互联网在过去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与工业互联网呈现齐头并进之势。
(3)物联网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巨大应用场景
目前,我国发电供热主要以火电为主。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的步伐势必也将加快,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相关企业或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到2025年,中国发电结构中,煤炭占比将从67%下降至49%,风光发电占比将从8%上升至20%,气电、水电、核电等次优能源占比从25%微升至28%。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装机,也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到科技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
目前,在风电发电机组设备层面,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温度、振动、位移,风速等更多种传感器的应用,风电机组具备了更强的感知能力,能采集更多数据,使得风机可以进行数字化建模,从而预先感知运行状态,根据状态偏离健康运行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维护和维修。
不仅如此,光伏系统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借助物联网技术降低碳排放。物联网使光伏系统的相关人员能够更加可靠、实时地访问数据。此外,物联网方案还有利于更加高效的远程管理资产,使其成为光伏发电市场中的强大管理工具之一。
在碳交易市场中,物联网还能够助力监测碳排放。例如,通过部署各类智能传感器,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能源和损耗数据,有效侦测浪费情况的发生。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也可以包括在人员办公和差旅过程中的碳排放。另外,物联网还可以与人工智能结合,通过预测和分析减少碳排放。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工作过程、减排方法和需求,预测未来的碳排放量。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分析,使用AI可以帮助减少26至53亿吨的二氧化碳,占减排总量的5%至10%。
除此之外,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兴技术或也将在碳交易中实现新的场景应用,其或可被用来来简化和促进社会和公司治理数据的收集和自动呈报流程,从而确保碳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披露性。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未来主旋律。同时,物联网、5G、AI等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改变整个产业和社会,它们与碳中和技术的融合应用也可以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深圳市蜂群物联网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深物联研究院)是由深圳市蜂群产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联网协会于2017年共同重组发起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民间枢纽型、新型研发机构。深物联研究院坚持以"群策创新,实践至上”的理念。深物联研究院坚持国际化与产学研一体化路线,用生态方法解决物联网技术和市场碎片化问题,组织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物联网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在完整生态体系下得其所、尽其用,打通物联网场景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推动实业与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深物联研究院依托深圳市蜂群产业服务集团的高端产业服务能力和深圳市物联网协会的优势产业资源,开展产业集群运营生态解决方案、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孵化与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物联网之声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