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小厂被大厂围攻,独立云厂商的出路在哪?

IT猿人 2022-03-28

云计算uclouducloud云计算

3917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随着越来越多独立云厂商发布业绩预告,新兴云厂商盈利不佳这一事实再度浮出水面,从初出茅庐的新生力量,到如今被大厂围攻下不得不又陷入传统战局。独立云厂商的命运或许又验证了,市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绝对的“初创企业”的光环。

UCloud的业绩不如意

今年2月,UCloud 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公告,实现营业总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加18.46%,净利润-6亿元,上年同期为-3.43亿元,同比亏损增加。

据Wind数据,UCloud 2018-2020年及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87亿元、15.15亿元、24.55亿元、29.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9%、27.58%、62.06%、18.46%;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973万元、998万元、-3.69亿元、-6.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81%、-87.48%、-3802.44%、-81.64%。

走过前两年的迅猛增长,自2019年以来,UCloud增速开始变得不稳定,净利润也一直在下滑,2020年亏损更是达到3.69亿元。

UCloud 2018年-2021年营收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

2020年1月,顶着“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的头衔,UCloud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上市当天市值超300亿,开盘价达到72元,一时风头无两。经过两年的成长,增收不增利的魔咒依然难逃,独立云厂商既有的盈利困局依旧难破。

不光业绩受损。2021年业绩发布的前一天,UCloud还发布公告称,第二、第三大股东重元优云、君联博珩同时拟减持不超过公司8%的股份,这也再度打击了市场信心。近日来,UCloud股价也是不断下跌,收盘价达到19元,总市值缩水至80多亿元,相较其上市时减少200余亿元。

云厂商正将亏损从一级市场转嫁到二级市场

故事还要从一众独立云厂商上市讲起。2020年1月,UCloud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2020年5月,金山云在美股上市,成为“美股中唯一一个中国纯云服务商”,2021年3月,青云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混合云第一股”。独立云计算厂商接连上市,给了市场足够的底气,连徘徊在美股门外的七牛云也备受关注。

一众独立云厂商陆续上市,也为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经过了一级市场的洗礼和认可,他们的商业模式似乎已经被市场所验证。

但残酷的是,来到二级市场的独立云厂商们似乎依然无法摆脱和大厂正面竞争的局面,褪去了初创企业的光环和敲钟的意气,他们并没有改变基本的竞争格局。

目前,云市场最大的盘子公有云市场,份额已经稳稳被几个厂商占据,阿里、腾讯、华为、中国电信稳居前几位,同时金山云、UCloud、青云等独立云厂商共同争夺剩余的24.2%的市场。

IDC中国公有云市场上半年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IDC

虽然一直是概念下的火爆市场,但固有格局下,云市场可瓜分的市场和增长点却并不算多。

作为一个软硬件资源投入巨大的行业,云市场服务规模越小,就越难以摊薄成本,规模大者则是赢者通吃。在这方面,独立云厂商面对互联网大厂的“重投入、全线铺开”的打法,只能望而却步。

云市场主要客户也不外乎互联网企业、政企客户以及一些有上云需求的传统企业这几种类型。互联网企业已经被不断分食,政企客户预算缩减,传统企业往往成为那块“难啃的骨头”。

云市场热度不减,市场机构口中也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速,但市场本身的繁荣似乎不能给独立云厂商业绩不稳定的增长速度提供注脚。

独立云厂商业绩亮点难言,增长乏力

金山云、UCloud、青云上市市值与目前市值对比(现市值截至3月19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其他业绩不佳的厂商也验证了这一点。近期,青云也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亏损2.72亿-2.85亿,期间费用增加,净利润仍然为负,亏损同比继续增加。青云2021年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超过40亿元,11天后,就跌破发行价,至今未能恢复元气。

依托金山系和小米的金山云过去一年同样黯然,市值蒸发超20亿美元,近三年虽然亏损一直在收窄,但累计亏损金额已达到30.64亿元。其在美股上市时,“唯一一个中国纯云服务商”的光环已经不在。

在将故事从一级市场讲到二级市场的同时,独立云厂商也将自己缺点暴露了出来。虽说对于云厂商来说短期亏损并不是问题,但难的是市场在业绩亮点缺乏的情况下,看不到独立云厂商破局的曙光。

“中立云”,是否是业绩良药?

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很多独立云厂商选择了“独辟蹊径”的战略。但目前的业绩说明,独立云厂商的“小而美”、精细化战略并不完全奏效。

如UCloud选择“中立”市场策略,专注于云计算领域,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发生业务上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在业务和数据方面的私密性。

“中立云”的定位使得UCloud暂时避开巨头的锋芒,利用平台中立定位优势,抓住与阿里、腾讯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成为客户,在多云趋势下成为头部互联网公司“第二朵云”或“第三朵云”,满足客户多云管理、灾备等需求。

但这一战略定位背后也是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下的不得已之举。在巨头围剿下,这一市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中立”策略似乎已经不能在现有市场份额中俘获足够的客户,使企业保持足够的增长。

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固守城池,独立云厂商的路正在越走越“窄”。

云计算不相信小厂

来自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云计算增长势头强劲,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规模增长45%,总计达到274亿美元。且未来5年仍将保持25%的年复合增速。

正常来说,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里,头部玩家和腰部、尾部玩家应该雨露均沾、共享行业红利。甚至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更灵活、更加具有弹性和爆发力,但在公有云赛道上却并非如此。

从已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来看,在整个行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中小云厂商却已经是一片哀鸿遍野。

优刻得2020年1月上市首日开盘价达到72元,较发行价33.23元大涨116.67%,当前的股价仅剩19.29元/股;另一家科创板上市的云厂商青云科技发行价格为63.7元/股,上市后很快就跌破了发行价,当前股价仅有43.46元/股。且两家企业均在近期宣布了股东减持的计划。

美股上市的金山云股价最高峰曾达到74美元/股,现在股价为6.34美金/股,仅剩不到1/10。据媒体财联社报道,金山云在去年年底开启了一轮裁员,涉及到市场、法务、医疗、数字健康、智慧交通等多个部门。

能达到上市体量的企业,大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体量和行业竞争力。但这些实力玩家为何在云计算行业一片欣欣向荣时陷入困顿?

究其原因,巨潮看到云计算行业如今已经卷得相当严重——大大小小的玩家忍受亏损“烧钱换市场”,价格战无休无止。在巨头的价格战、资源战和生态战中,中小云服务厂商受到挤压、市场空间愈发逼仄,只能辗转腾挪,另寻出路。

亏损已经是IaaS赛道内玩家的常态。

由于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价格成为客户选择厂商的主要考虑因素。为占领市场、压制对手,在云计算为数不长的发展历史上,降价已经成为云厂商的常规操作。

全球行业老大亚马逊AWS在过去多年间降价近百次,其CFO曾在2016年公开表示“降价是我们的核心策略,我们认为降价是件很平常的事”。

同样的做法也延续到了国内。光大证券的研报指出,国内行业老大阿里云在2014-2020年每年都有降价举措,其中2016年更是进行过18轮降价。2016、2017年国内甚至出现过中国移动一元中标温州政务云平台项目、腾讯云一分钱中标厦门政务云项目的事件。

面对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为了争夺市场和客户的独立云厂商普遍不得不选择跟随,但随之而来的代价也十分惨痛。

中小云厂商加速失血之际,行业的竞争态势也在起变化。今年以来,各家巨头企业对云的态度正在降温,从过去不计成本地扶持,正在转变为自负盈亏。这对于中小云厂商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它意味着在一些定制化项目、行业解决方案上,巨头的扩张步伐将有所收敛,而中小玩家的施展空间得以扩大。

但云计算厂商们还没到追求利润的阶段,云计算市场的比拼还远未到终局。阿里集团前副总裁刘松曾表示,2019年时云计算企业只承载了全世界所有IT投入的10%,还有90%的拓展空间。因此未来3-5年(2022-2024年),云计算厂商的规模导向肯定大于盈利导向。

在此背景下,规模化的投入和价格战很难停下。云计算厂商当下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稳固,可能下一阶段就会被对手侵蚀。中小云厂商的挑战也依然严峻:要在巨头的夹缝中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始终是事关其生死存亡的必答题。

云端加速下的上市暗战

与以往云服务市场巨头加速“跑马圈地”不同,如今头部云服务巨头正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转变,深耕细分行业逐渐成了其经营目标,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云服务市场的“内卷”,并对深耕细分领域的金山云等中小玩家造成更大的压力。

首先,在云基础设施市场,巨头具有碾压性的领导优势。在云服务所涉及的IaaS、PaaS、SaaS三大领域中,SaaS、PaaS领域相对个性,而IaaS则因为上游硬件资源的高度同质化,很难形成个性化的产品,因而布局该领域的厂商要想抢占更多市场就必须打价格战。而价格战对巨头影响有限,但对于尚处于亏损之中的中小云玩家而言,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必然导致后者陷入更加险恶的境地。

另外,巨头还可以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渠道能力和交付能力,吸引与自身生态相关的客户资源以扩大自身优势。如腾讯可以持续吸引游戏、直播、金融等领域的客户,而阿里可以吸引电商、零售等领域的客户,华为则可以吸引通讯ICT领域的客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相对单一、羸弱的中小云,假如不想退出相关的市场,唯有准备充足的弹药和粮草,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行业竞争。

其次,随着行业内头部巨头率先迈过盈利关,其估值水平也日益水涨船高,中小厂商抢在巨头前面上市,无疑对其争取主动大有帮助。

作为国内云服务的龙头,阿里云的估值从早期摩根史丹利给出的770亿美元,再到后来高盛给出的1283亿美元,其估值一路水涨船高。随着阿里云在2021年三季度实现经调整后EBITA盈利2400万元,标志着阿里云作为本土第一大云厂商正式迎来盈利拐点,这在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其估值还存在进一步抬升的可能。

在此背景下,中小云服务商抢先筹备上市,自然对其后续争取资本市场支持大有帮助。否则一旦阿里云等巨头宣布分拆上市,中小玩家要再想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只会更加困难。

云计算独立厂商的出路在哪里

在“云”概念下的红利成长,借助AI和5G的东风,甚至如今还能得到元宇宙的加持,独立云厂商们是时候思考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里谋求一个“位置”的准备,否则就只能成为云计算风口期里“暂时”的胜利者。

独立云厂商掀起上市潮后,在云概念的火爆下,享尽了鲜花和掌声。但不良的业绩,却恰如一盆冷水,给市场予以冷却。

二级市场并非一块遮羞布,没了一级市场轮轮融资的压力,背靠更加充足的供血能力,企业真正的实力才到了得到检验的时刻,该亮出板斧的时刻。

创新,不停地创新,也许本身就是最好的战略。

在二级市场,希望这些独立云厂商,有更多好的故事可以讲。

来源:数据猿,刘旷,巨潮WAVE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IT猿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