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科技扫地僧”,从打工仔到身价77亿只用了6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绕波特 2022-03-30

科技机器人成功的秘诀

367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昌敬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的创始人兼CEO。石头科技创办于2014年,主营扫地机器人等智能硬件。在它成立第二个月,雷军的投资就到账了。照当时来看,这并不是个大的市场,每1000户中国家庭里不到5户买了扫地机器人,整个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不过22亿元。

昌敬花了6年时间,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跃迁。

在创办石头科技之前,昌敬曾在微软、腾讯、百度等公司任职,期间还创过一次业。在外人看来,此时的他光鲜亮丽,但他也在为金钱发愁,吐槽家周边的幼儿园收费昂贵,三年要花40万,挤地铁时还被车门夹过,在地铁开动前被一群人拉进去才脱离危险。

一个从事软件的人转行做硬件,不被他人看好,第一款产品推出时间太长,一度成为业界的笑话。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推出的第一款米家扫地机器人,成为该品类全球销量最高的单品,颠覆了众人的认知。

他是如何从软件成功转型硬件?并成功成为扫地机器人市场全球第三的?

01、"普通人"昌敬

2020年8月11日,消失在众人视线中许久的雷军,出现在了小米十周年的公开演讲会上。在娓娓道来小米过去和未来十年的所行所想时,他特意用了小米曾经投资过的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作为例子,向众人讲述小米是如何改变行业,并成就了代表着未来趋势的创业者的。

如今,作为雷军演讲会上的"特殊案例",昌敬所带领的石头科技已经于今年2月成功上市,并以开盘470元/股的战绩成为了科创板的"股王"。但相比于傲人的股价,以及有着"中国扫地机器人行业领导者之一"之名的的石头科技,其创始人昌敬的创业史显然过于普通和平凡。

而对于昌敬来说,出身于华南理工大学的他从遨游天下的技术经理开始,再到微软、腾讯、百度任职高级经理,按部就班的在大厂跳槽、加班,这种"普通"似乎已经悄然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日常。

甚至在网络上,这位普通的80的后微博上的吐槽都是太过于"鸡毛蒜皮"的日常,给人一种看平时网友发微博的熟悉感。

但就是这样的普通,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今天。谈起自己的成功,昌敬觉得更多的应该归功于自己的运气和努力。

"一个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 1 号位的战略决定的,而这个战略则是由 1 号位的境界和运势决定的。"昌敬说,"运势这东西很难把握,但境界却可以人为提高,提高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修炼自己的心性。我从入行工作到今天石头科技上市,也是在经历一个认知、心性不断进化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是源于他们认知能力的不同。撇开出身、智力等因素,很多人的失败大多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清楚地认知。而在昌敬在成为石头科技的CEO前,身为"普通人"的他也曾经为此陷入过迷茫。

02、死磕产品:26个月做出一款产品,还把一半返厂重修

跟做软件相比,做硬件的路太坎坷了。

2014年7月公司成立,直到2016年9月才推出第一款智能扫地机器人,花了两年两个月(26个月)的时间。

在海淀区的一个角落里,花掉了6000万的研发费用,中间有几个月甚至是发不出员工工资。

刚开始昌敬认为,都是做产品,用一颗产品经理的心去面对挑战,但现实给他泼了冷水。做硬件需要的人才,涉及的供应链和做软件是不一样的,探索一个新事物,一切都是未知的,只能慢慢去摸索。

对于昌敬团队来说,设计一个扫得又干净又快的软件系统不是难事,但硬件对他们来说就太难了,既费钱又费时间。只要产品设计出问题,或者零件不协调,或者不能达到预期,就需要解决问题,然后重新开模。

2016年8月31日,就在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在台上宣布发布米家扫地机器人时,深圳的工厂却在返工,昌敬在家里试机器时,发现机器底部有个部件会与地板砖摩擦发出明显的声响,这在深圳没有问题,在北京表现明显,因为跟气候相关。

因为这个小问题,昌敬将5000台机器返工重新检测!一下子多出几百万的成本,而且还要一线员工与供应商加班加点返工,最后用物流加急服务送到客户手上,把这件事救了过来。 作为首席产品经理的CEO应该对产品质量有近乎“疯魔”的追求。

在昌敬与石头科技成功后,经常有创业者或投资人会问:

1.为什么你们一帮没有做过硬件的团队能把硬件产品做好?

2.你们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到与世界巨头相提并论?

昌敬后来分享了产品「叫好又卖座」的四点原因:

第一、解决痛点。

什么叫痛点?很多人说是不是刚需。我要阐明一下,刚需和痛点是两回事情。什么叫刚需?刚需是说没有这个东西不行,比如说衣食住行是刚需,没有它不行。那么像微信,其实就不是刚需。因为你没有微信,其实还可以生活,还可以沟通。但是为什么所有的人手机上都有微信?因为它解决了手机短信沟通的一些痛点,用户才会去使用它。我们选择一个创业项目,一定要想清楚这个产品解决的痛点是什么。那么我选扫地机器人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打扫卫生这个事情肯定是有痛点的。

第二、做高频次产品。

痛点以外,频次也很重要。比如这个痛点很痛,但是它其实不是经常发生。例如有创业者做一个APP或者一个硬件,来解决在地库找不到车的问题。确实我也有过,在地库里找不到自己的车,但为什么我没有动力去买这样一个智能硬件呢?因为我不是每次都会找不到车,可能几个月才有那么一次,它的频次不够高,就会影响到我的购买欲望。

第三、找到细分人群。

你的产品适合于哪些人群?有些产品适合于母婴,有些是女生用的,有些是老人用的,有些是儿童用的,每个人群不一样。你要把这些划分清楚,精准地找到产品适用的是哪些人群。

第四、降低门槛。

门槛其实是在我创业以后,逐步意识到的。门槛非常重要,为什么?很多产品满足了痛点、频次、人群,但是价格很高。这就是门槛,影响用户的购买,或者使用的前提很大。

之前有创业者跟我讨论,想做一个宝宝之间对话的产品。我说这个门槛就太高了。两个家庭都要买这个产品,同时家里连上wifi,还得这两个宝宝同时在线,这个门槛极高。门槛足够高的时候,产品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03超级发烧友:发烧友是产品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来都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更好的产品,产品如何做到更好?

要有一群挑剔的超级发烧友。

产品的第一波超级发烧友应该是公司员工,只有员工喜欢这个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石头科技的一号发烧友是昌敬,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他经常连续4小时爬在地上观察扫地机器人的行走问题。

等机器做得产不多的时候,就把机器拿到同事家里去测试,本来以为已经做得很好了,结果因为家里场景太复杂,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也“傻”了,搞得大家很崩溃。经常跑去同事家里也不是事,于是昌敬他们就把同事的家居搬到了公司,然后给同事买了新家具。

有时候发烧友的强大,能震惊到昌敬。“ 公司有一个发烧友特别强,强到什么程度?比如有人在群里提出问题,我也在里面答疑,我字还没打完,他就已经发出去了,弄得我特别没成就感。他一个人把一百人整得服服帖帖。 ”昌敬说。

“一个对领域特别懂得发烧友,真的是对产品有极致要求。”昌敬说,石头科技招产品经理的时候,要求的是发烧友。他们一个产品经理,之前是发烧友。来公司之前没有离开过原来的城市,不会说普通话,昌敬给租了房子,开出了之前工作的三倍工资。

“一个对领域特别懂得发烧友,真的是对产品有极致要求。”昌敬说:“有个发烧友,我们给他起外号叫菲佣,因为觉得他是菲佣转世。他每天晚上得盯着扫地机器人看一个小时,不然睡不着觉,就到这种程度。”

在发布第二款产品之前,石头科技专门招募“产品体验官”,其中一条要求是扫地机器人发烧友,体验官需要体验新产品,提出改进建议。

发烧友不仅是企业的超级用户,也是产品的最后一道防线。产品的好坏、有没有问题,大多数时候在实验室里发现不了的,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发现问题。而且这类人群也是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产品的“专家级”用户,他们不仅长时间使用,还会深入研究,他们更容易发现产品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拥有一批超级发烧友,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绝对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

04、二八法则:做好20%的事情,当一个“闲”老板

2021年,有记者让高榕资本合伙人岳斌评价一下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岳斌说:“他是我投得最 ‘闲’ 的创始人之一。”思考片刻后,他去掉了“之一”。

这里的“闲”是一种褒义,在科技圈,老板悠闲的工作,公司业绩还能稳定增长,这是很少见的。

很早之前的昌敬,也是一位劳模,基本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只要看到邮件,就会回复,不回复就感觉心里不踏实,就算是周末或者休假,看到邮件也会回复。

但是最后一看结果,业绩一般。

后来他发现:自己之前的效率太低,其实在工作中,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些工作自己却做的不是特别深入。

后来他就决定,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不能事无巨细,邮件只看最重要的两三个人的,其他人要是有事,就打电话或者发微信。一些会议他也是有选择性地参加,把时间空出来用于思考。

与其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上手、什么决定都要自己拍板,不如把20%的工作做透做深。

这个管理思路同样适合做产品。

2013年在百度的时候,公司当时有规定,产品每周必须迭代一次,但是员工并不知道要迭代什么,只能硬着头皮迭代。

后来昌敬把这个规定取消了,强调每个版本只需要关注一个核心功能就好,一定要把这个功能打透。

因为很多功能砍掉了,产品的功能做得非常简单。带来的结果是:昌敬在2013年的KPI完成了900%。

把所有精力放在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事情上,其中最难的是:如何发现产品过程中的哪个点要做对?一些平庸的项目或者产品,并没有在对的地方去发力,却在一些不需要使劲的地方去纠结。

对于自己如何去做产品,昌敬认为最核心的就是:把方向想清楚,然后让合适的人来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自己培养。这样也能让自己更轻松,把自己解放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把事情想透彻。

深度思考并不是一个人在家里打坐,冥思苦想。可以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阅读书籍;没有打扰的一个人待着;和高手交流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去提升认知。昌敬认为:整个创业过程其实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当你把很多事情想得很透彻的时候,其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方向没有思考对的话,其实对团队是一种损耗。

来源:谷仓新国货研究院,商业人物,电商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