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算法熬成了互联网社交的茧房?免费视频背后到底有何利益驱使?

人工智源库 2022-03-30

互联网社交社交平台算法

3236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我国28.5小时的周人均上网时长,相当于每周要在手机里来一次通宵加班。但哪怕是这样我们只在世界上排17位,果然歪果仁在刷手机这件事上要比我们更卷,你上周屏幕使用时间是多少呢?

既然这么多人沉迷网络想必会有人把责任归咎于推荐算法,是算法让他们越玩越上瘾的,但事情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推荐算法又真的能控制我们吗?而且明明是白漂视频互联网公司又是怎么赚钱的呢?

从web1.0到web3.0变化最大的就是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多,信息量变多虽然是好事可一旦过多信息过载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用户被信息的海洋吞没想找到有用的信息就真成了大海捞针。

1、算法背后的利益市场

当前,随着算法在信息的管理与分发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并逐渐在把关机制中代替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然而,算法由各个互联网平台组织设计,我们将信息的把关交给算法时,也就意味着交给了算法背后的利益市场。在完全自由的信息市场中,算法作为一种垄断性技术,通过技术的方式,实现对信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控制。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能够主动选择信息;而在算法时代里,信息的选择则由算法进行分配,将所有信息“对号入座”,根据用户需求的数据决定把关的强弱,即用户需求越多,就给予越多的信息资源。这种把关机制的运行导致信息成为一味迎合用户市场的纯粹的消费品,失去其本身的价值意义。

事实上,在互联网刚出现之时,人们也曾憧憬过:网络空间代替城市空间接管公共领域,创造前所未有的理想公共领域的可能。所谓公共领域,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毕竟那个时候,人们所看到的,都是算法运用的无可比拟的优势——立足于大数据之上,算法通过对海量数据样本的全盘分析可能得以窥探事物的全貌,避免人类因有限的观察体验而产生的局限性,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并尽力排除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

人们渴望通过公共领域,得以展现自我,用社会的规则知识填补先验知识的缺陷,并与他人建立现实的联系。然而,虽然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公共讨论的发展,看似具备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但显然这只是表象——它不是公共领域,政治权力与大企业完全有能力迫使互联网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所谓的算法权力,正是指其背后潜藏着的控制算法设计和研发过程的资本的权力,技术权力只是表征而已。资本驱动下的算法权力倘若缺少必要的规制,势必倾向于将利益置于人的价值的之上。早在2015年,Facebook就因其人工智能推荐内容存在政治偏见,饱受用户对的指责。

2018年3月,Facebook更是爆发了轰动全球的“Facebook数据门”事件,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被出卖给一家叫做“剑桥分析”的公司。这家公司操纵这些数据,最终成功地通过选举程序,使得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从本质上看,正是Facebook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正当使用了算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决策在公权力领域的运用还表明,算法权力嵌入了传统公权力的运行,这可能使技术和权力产生合谋而存在权力滥用的风险。并且,算法权力可能会使既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在公共权力的长期运作过程中,算法的“技术合理性”又使其蒙上了可以巧妙避开民主监督的面纱。算法对公权力领域的介入挑战了传统的权力专属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权力控制,而失范的权力最终必将导致个体权利的减损。

算法的背后是谁?算法到底代表着谁的思想与目的?可能是控制新闻舆论的政党,可能是控制着互联网平台的决策者,也可能是构建算法的工程师在构建过程中加入了自己想实现的一种“统治”思想。

因此,当前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在算法统治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或许越来越便利的同时,我们人类几千年所在追寻的民主、独立、左右将会在算法“统治”下,而这种“统治”的背后,则是控制算法的利益市场。

2、算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手机成瘾、隐私泄密、矛盾激化?

要搞清楚为什么不得不提到“注意力经济”,一个信息时代孕育出来的畸形产物。它是1997年由美国科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正式提出的大概意思就是在经济学里稀缺的资源才会更有价值。而在信息过剩乃至泛滥的今天信息早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反而正在获取信息的人成了稀缺资源。我们的注意力就成了信息时代最值钱的东西所以在这样的市场作用下,自媒体博主们为了博眼球开始逐渐离谱,互联网企业则为了让我们更沉迷手机逐渐疯狂。

为了赚钱脸书在违规的巅峰时期平均12天就能曝出1个丑闻看起来非常“刑”,但哪怕是这样的公司却依然身体倍棒拼命数钱。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我们有先天的弱点,人类经过200万年演化大脑的体积足足增加了3倍,但看看计算机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处理能力可是增长了几万亿倍,摩尔定律才是YYDS。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手握强大算法简直就是“拖把沾屎,吕布在世”,对付人脑这套古董硬件简直是SO EASY。我们所有的弱点都被屏幕另一头研究人员扒得一清二楚,所以对付我们互联网公司就用上了最简单也最无赖的打法,上瘾。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叫做脑部刺激奖励的实验,给小白鼠脑内植入电极通过操作按钮的方式刺激大脑调节多巴胺分泌能够让小白鼠变得更快乐,当小老鼠拥有控制权后它在12小时疯狂按压了7500多次平均每分钟12次,最后忙得饭都不干了,后来还把实验用在了人类身上得到的结论也基本相同。

而且互联网公司为了让我们成功上瘾用了大量精力对用户进行A/B测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控制变量来测试某个变化对目标效果的影响。而推荐算法就是通过不断地测试输出你喜欢的内容让多巴胺分泌更多,类似的成瘾性设计还有很多。比如利用我们的好奇心把视频呈现形式设计成没有底线的瀑布流,把屏幕底层图片设计成一半让你一直好奇接下来的内容。还有利用了人们需要社会认同的生存本能,设计的点赞和评论。仔细看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关于内容消费的APP都是无数个成瘾要素的最优合集,所以作为普通用户想要不被软件吸引变得越来越难了。

得到了我们的注意力下一步就是拿我们赚钱,你以为只要坚持原则一直白漂就不会有任何人能掏走你兜里的钱。但你不知道的是心理学家对广告都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就是只要让用户接触到广告就足以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态度。何况通过算法推荐的广告都是你感兴趣的产品,即使你是铁板一块面对数量庞大的同类人群标签也总有人下单付费。这跟电信诈骗的逻辑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产品是不好买的,如果有,那只能说明广告推得还不够。各个平台顶风作案收集我们的数据和标签其目的也正在如此。

字节的广告营收占总收入75%以上,仅阿里一家公司就豪气地投了180亿广告费。而在国际市场上谷歌2021年第四季度广告收入612亿美元,facebook也有326亿进账一个季度顶上字节一年,算法加广告的组合成了互联网的印钞机。整个流程中平台赚了 商家也赚了,亏钱的只有我们用户,总要买一些原本并不需要的产品。你以为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殊不知就连你不爱花钱的行为都可以被变成了标签,没准理财产品就是你的归宿。

所以在这样的商业模式推动下算法引发的问题也正在往荒诞的方向发展,就如NBA球星欧文 欧神仙曾公开宣称地球是平的,反口罩的人说口罩里有天线,还有像披萨门之类的搞笑组织。因为他想看什么就越会看到什么,然后越信越刷 越刷越信,最终变成了离谱观点的坚决拥护者。随着这种极端信息的累积还有可能催生出更严重的后果,2017年因为放任种族仇恨的言论在网上疯传,间接导致了缅甸70万罗兴亚族穆斯林人遭到迫害死伤过万,脸书遭到难民集体投诉要求赔偿1500亿英镑,据说就连川建国同志上台据说也有脸书的功劳。

时至今日算法能做到的事情正在逐渐超乎想象,所以算法和人类究竟谁才是主角呢?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可以确信的是当我们产生疑问的时候,算法就已经悄无声息成为主角了。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矩阵,当我们有一天分不清自己身处的世界是真还是假的时候,我们有这么可能醒来呢?

未来当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这些强算法催生的行业兴起之时,算法当家做主也将变得合理。但最嘲讽的莫过于连估算我们人类被取代的时间,都是计算机算出来的想想这些还真的有些无奈。所以算法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一味地指责资本贪得无厌我们的生活好像也不能变得更好,其实无论是科技的创新还是算法的演变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而诞生的产物。资本在这其中顶多算是推波助澜,虽然有的时候也会拿起科技这个趁手的镰刀来割韭菜。但也是因为资本的介入才能集中金钱办大事,要不然科技的发展也做不到今天这么迅猛。

文章来源: 木木投资悟道,钛媒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人工智源库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