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全方位管理之“诸相非相”

因大师智慧诊断 2021-07-01

tt系统

6035 字丨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已连续多年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传统制造强国的制造业产值之和。

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算不上是制造业强国。

评判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我国完全掌握的主流核心技术还不够多。现在工业体系里的很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我们依然还需要从国外进口。且不说光刻机这种大杀器,单就说被誉为工业粮食的轴承这种基础性产品,目前在品质和产量上,国产品牌依然很难和国外大品牌进行全方位匹敌。

二是制造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尚未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企业的利润率也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虽说这是因为几个老牌制造业强国有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且能牢牢把握住微笑曲线两端的高利润区间,但国内制造业整体上人效还不够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与制造业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还没有达到引领世界的程度。科学的理论体系非常重要,不仅因为理论可以为过去形成的现实提供准确的解释,而且理论更能够为未来的实践提供方向性的依据和指导。

科学系统的理论是与管理现实进行交相验证的。有了理论体系的加持,实践发展才能进行的更扎实。说的直白一些,我们目前在制造业的运营和管理上,还没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理论自信。

上述三点,都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由这三个方面现状可引起一系列的思考,这里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制造业企业设备管理方面的话题。


通俗一点说,制造业企业就像是一个拥有摇钱树的组织机构。制造业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不停地摇这棵摇钱树,从而在市场上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些能带来利润的摇钱树具体是什么?就是企业的各种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的生产设备。

水泥生产企业的摇钱树上有回转窑、立磨、斗提等。

采矿企业有掘进机、皮带机等。

钢铁企业有高炉、轧机等。

这些作为摇钱树的各种设备,通过设计的功能及互相组合运用,只要开动起来,就能够生产出对应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于是很自然地,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设备这棵摇钱树的最朴素需求就是——想办法让它摇得更多,摇得更久。

这里面就产生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发展中的矛盾。

最直接的矛盾是,在通常情况下,想摇得更多的就难以摇得久。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拼命让设备疯狂运转,就好比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设备不堪重负,很容易发生严重损坏。毕竟不管什么设备,都没有不坏金身,摇得多了,摇得狠了,把树摇坏了就什么钱也赚不到了。

矛盾的另一面,想摇的久就难以在短期内摇的多。把设备像大爷一样供起来,不符合设备的基本职能,毕竟摇钱树是要创造价值和利润的,不是用来观赏的。

怎样让“摇钱树”摇的更多,摇的更久,还摇不坏?

最简单的答案当然是制造更好更耐用的摇钱树。让这棵摇钱树能够对抗使用上的压力、强度、耐久性,甚至野蛮操作。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质量更好的更耐用的摇钱树必然更贵,如果预期能摇出来的钱,还没有这棵摇钱树的价格高,那还要这棵树干什么呢?

尤其是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就更是这样。

在市场竞争的外部约束下,降本增效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降本增效体现在对设备的要求上,就是想办法让设备这棵摇钱树,摇得更多,摇得更久,更稳定地摇,还必须要摇得更省钱。

所以,新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设备这棵摇钱树不仅要摇得更多,摇得更久,还要更稳定地摇,还要摇得比较省钱,还要让企业在全面市场竞争中保有强大的竞争力?

当问题的矛盾层面较多时,如何解决问题就会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

为了解决设备这棵摇钱树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矛盾,让各种制衡因素获得一定的平衡,并能实现长久稳定的效益,满足企业多方位的经营需求,于是自然的,就产生了对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需求。这就是设备管理的学问。

设备管理是对设备的购买、验收、使用、管理、维护、维修、保养及其相关人员的全方位有效控制。从而保证设备的高效生产能力,减低环境污染,保证使用人员安全等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在设备管理的各个侧面中,设备的维修保养是重中之重。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发展,设备维护保养的理念也有多次重大的提升。


就像前面的摇钱树的矛盾发展一样,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对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的方式也大体经历了如下几种类型:

故障后维修、周期性预防维修、状态维修、预知维修。


故障后维修:

表现上就是不管摇钱树死活,只管使劲摇,等树出故障了,摇不动了的时候,赶紧检查检查、维修维修,能修好就继续摇。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容易执行,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在这种维修方式下,设备的生命周期通常很短暂。摇坏了摇钱树就得花大价钱再买新树,整体的成本太高。

这种设备维修方式适合于市场迅速膨胀的时候,比如欧洲的工业革命初期,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市场的要求的特点是大干快上,时机最为重要。在抓机会最重要的时候,对于设备这棵摇钱树,大家的态度大体都是:只要没摇死,就往死里摇。至于设备健康不健康的,都是排在后面的考量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管是企业内部经营者的理念要求,还是外部环境对生产的要求,都促使企业逐步开始摈弃这种竭泽而渔的粗放式管理,于是就有了定期进行的周期性预防维修方式。


周期性预防维修:

表现上就是不管摇钱树摇得好不好,反正计划好时间,到了时间就不摇了,检查检查设备的各种磨损情况。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排除一些重大隐患,避免设备因过度使用而寿命缩短。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病。对于一些运行状态良好的设备,频繁的拆装,会影响设备的精度,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检修本身可能导致故障的产生。就好像种下一粒种子后,经常把种子从土里挖出来看有没有发芽的这种行为,势必会影响种子的健康成长,是一样的道理。

在检修技术条件有限,且对生产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时,通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战争年代,比如计划经济年代。这种情况下的生产对市场敏感度不高,但对稳定地产出要求非常高,一切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决不能掉链子。

很显然,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这种方式会被迅速淘汰,尤其是有了先进的监测手段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地感知的时候,就产生了随之出现的状态维修方式。


状态维修:

这种方式就相对比较人性化。在一边摇着摇钱树的同时,一边观察、感知着摇钱树的运行状态。树的状态好,就一直不停地摇,感觉树的状态有点不太好了,再停下来检修一下。

这种方式在技术上需要传感器技术进行监测和感知,以便及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同时在管理上还需要企业具备相关的配套流程和规范,以便能够把企业的各项生产计划和操作规则与对设备状态的准确把握紧密结合起来,是经营理念较为先进、管理水平比较高的现代企业通常所采用的设备维修方式。

但这种方式还不是最终的形态,尤其随着更新的技术的出现,结合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的共同作用下,如今正在形成一种设备维护新的趋势和方向,那就是预知性维护。


预知维修:

这种对待摇钱树的方式不仅人性化,而且非常智能。使得管理者不仅能够准确感知摇钱树的运行状态,还能够根据运行状态对摇钱树未来的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前预知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并据此做出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提前准备。

这也是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带来的新的方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大数据的积累,是其中关键的支撑要素。

许多站在市场前沿,希望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企业获得领先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对这种方式充满了渴望和期待,也已经开始逐步部署这种代表未来的预测性维护的监测系统。

有了这种预知能力的加持,并配合管理规范和流程,实行起来后对企业的降本增效的很有效果,这在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无疑是最优选择。并且,使得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全面的设备管理。


全面设备管理

“全面设备管理”,这里的“全面”,不仅仅是指和设备相关的全面,这里涵盖的内容更多更丰富,是需全员参与,进行全系统预防的广义的全面。除了涉及设备本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之外,全面设备管理和企业的生产管理、企业的运营管理都有很强的关联性。这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各种知识有机交汇、多重杂糅的复杂系统。因此,要想实施效果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重复杂因素中,要想把全面设备管理的工作做好,非常考验管理人员的“见诸相非相”的能力。


原话出自《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字面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起来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是呈现出来的现象,只有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真相,才能抵达无烦恼的智慧境界。

通俗点说就是,甭管哪个领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就是大神。

但在实际操作上,见诸相非相还有个程度的问题。对诸相解读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就体现出了境界的差异。最家喻户晓的典故就是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如实回答,在他兄弟三人中,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次之,他的医术最差。

魏文侯大惑不解,为什么你自以为医术最差,而名声却闻于天下呢?请扁鹊予以解释。扁鹊回答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施法将病根予以了铲除,其医术高超外人不知道,只有家人知道,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症状表浅时施治,虽药到病除,但乡里人认为他只是会治小病的医生,故名声不大。而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痛苦万分之时予以施治,分别应用针灸、药物内服外敷,甚至动用手术,均能够使病情转危为安,逐渐痊愈,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神奇,所以能名闻天下。”

中医的核心能力就是见“诸相非相”,通过人的脉象,气色等外现信息,来判断内在病灶所在。但是境界不同,看到的深度就不同。

扁鹊大哥擅长“事前控制”,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帮助人们防患于未然。

扁鹊二哥擅长“事中控制”。具有出手迅速、果断、干练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免受重大疾病或灾难的折磨。

扁鹊先生则擅长“事后控制”。当发生重大危机时,往往能够把人从奄奄一息或者休克的状态中抢救过来,从而延续生命。因为人们天生对痛苦的经历记忆深刻,而且对冲在第一线的救命人员心存好感,所以,也使得扁鹊的名声得到广泛传播。

在知识和认知的混沌状态里,大环境并不具备识别扁鹊的大哥二哥的系统性认知,大家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扁鹊可以成为被公认的顶尖高手。

然而在技术、理念、信息、传播等层面都已达到如今这样的时代,相比扁鹊这种后维护的高手,他大哥二哥这样的预知性维护的大师,才能够真正迎来市场的认可与推崇。

具体到企业中的设备管理中,也有许多和设备相关的浅层表相和干扰因素,需要各级的管理人员运用见诸相非相的能力去辨别。


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在短短几十年内,走过了先发工业国家几百年的路。因此,也造成我们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市场生态较为复杂。在同一时期内,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效率、不同生产方式、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都有。因为工业体系的庞大和完整,使得这些不同的企业能够在同一时空下并行存在,各自挖掘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也因此,各种不同层面的表相就异常丰富多元,这里面和设备相关的“诸相”有三个层面的主要体现:


第一个是设备运行状态表现上的“相”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伴随的状态表现,比如温度、振动、噪音等等,这些都是设备表现出来的“相”。

这些表现出来的“相”是可检测的、可衡量的。但是衡量出的这些“相”的数值只是结果层面的表现,而不是故障原因层面的真相。要想获得设备运行状态的潜在故障的真相,就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可被检测和衡量的诸相,去探得背后的真相,确定设备的运行趋势,发现潜在的故障,达到见诸相非相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必须具备。一个是具备对设备的基本了解。设备的主要功能,主要特性是什么?能够评判该类设备运行状态的状态量是什么?一般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故障?这些故障的可能原因有哪些?等等。

另一个是是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方法的了解。什么是合适的检测手段?这些手段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针对性?有什么样的优缺点?等等。

将这两方面的知识融汇起来,就具备了能够识别设备潜在故障的可能性。

这个层面的见诸相非相,是对技术和使用技术的人员的考验。


第二个是设备特点和设备管理规范上的“相”

基于设备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对设备进行管理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管理理念,采用相应的配套制度、规范、流程等,以使具体的执行有据可依。

因为我国制造体系里各种类型的企业较多,同时对于设备的管理也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和理念,而不同的方法和理念,又会有不同的配套制度、规范、流程等。

这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企业使用的都不一定是和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关联最紧密、最匹配的理念和管理规范,这就产生了许多错配,造成了许多乱象。

而制度、规范、流程的基本属性就带有刻板、僵硬,甚至是无情的一面。刻板和僵硬是保证流程能够执行到位的基本保障。但是要知道,制度等仅仅是为了维护设备健康的对应举措,而不是目的本身。在这里,制度是配套,是次要矛盾,目的的实现才是主要矛盾,制度要跟着目的走,而不是相反。

并且,当有了更为先进、更为合适的技术手段时,最应该及时调整思路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而不是教条地固守着过去的老规程、老标准不放,仅仅为了固守而固守,为了坚持而坚持(尤其是一些理论水平不高但很负责任的工作人员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毕竟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拥有了某种工具不即等于能够实现计划中的目标,还要看如何用,如何用得好。

另外,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还有很多心理因素的干扰,比如生产人员和维修人员之间,就会有许多微观上的心理冲突。生产人员的目标是——多摇,维护人员的目标是——悠着点摇,情况不对的时候就尽量别摇。这时候因为利益点的相对,就会出现很多人为修饰后刻意呈现出的“相”,这种“相”和事情的本来的“真相”之间也存在差距,也需要管理者通过经验和智慧去识别、辨别,做到见诸相非相。

做好设备管理,也要在这个层面上,找到和企业的设备及管理现状最合适的制度和规范,适时做好流程、标准、工作细则的改进和升级,使之适应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需求。

很显然,这个层面的见诸相非相,主要是对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考验。


第三个是企业发展和市场趋势结合的“相”

在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当下才会有那么多迥然不同的关于设备管理的现象共存,有那么多不同的方式和理念的共存。

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未来的情况将会是:只有合理的才会继续存在。

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不光要做到在当下环境中的生存,还要眼光足够宽广和长远。宽广能看到全局,长远能看到未来。顺着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到未来具有生命力的“合理”,进而做到在未来也能扎实地“存在”。

这个就需要企业具有拨云见日的穿透性的眼光,运用全局思维,长效思维,看到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市场竞争的乱象中发现潜在的威胁和新的机会,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伟大教员也曾说过,没有预见性,谈不上领导。

无疑地,这个层面的见诸相非相,主要是对企业高层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挑战。


在佛经中,识别“诸相非相”之后,便是“即见如来”。这里的“如来”,是指达到一种涅槃般大智慧的化境。

在企业管理中,“即见如来”也可以代表一种大智慧的高境界。

但是企业和佛经中的区别在于,佛经中注重“悟”。在道理上懂了,在思想上通了,也就悟了。

但是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不仅懂了、通了,实现了悟了,还要在悟了之后调配资源去干,干了还要能干成,干成还要干好,干好还要持久地干好。

这数个阶梯是一步一步叠加的,当这些目标统统实现,才算是企业的如来化境。从这点上来说,比起出世的修行来,入世的修行更为考验。

入世的修行处处在考验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是千古难题,对生产制造企业也毫不例外。

制造业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利润的同时,实现生存与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各个层面的见诸相非相的能力和洞见就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据以制定清晰的经营策略。

在结合工业产业链的整体格局、市场的竞争、发展的趋势等等宏观的因素之后,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策略方针。进而落实到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的建设、制度的安排、资源的调配等中观层面。再进一步落到管理设备这个企业的摇钱树的微观层面上,最终为企业带来强大竞争力,并产生源源不断的稳定的利润。

当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都能在竞争中增强了竞争力,实现了更高的利润率,达到了即见如来的运营管理高境界,相信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成为这颗蓝星上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强国。

来源:武杰| 因联科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因大师智慧诊断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