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钻进海拿命换,40年超百年⋯⋯中国海的油,中国人自己来!

华商韬略 2022-04-25

中国海洋石油石油石油投资

619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5 分钟

你不知道的中海油。

文丨华商韬略 刘柏铖

1980年1月25日,美国纽约《华侨日报》登了篇爆文,主旨一句话就能概括——过去一年多,中国的石油工业部是卖国主义者。

彼时的中国海上石油工业尚处萌芽之时,急需引入外资,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共同开发中国海上石油,因此,中国石油工业部找到最熟悉中国近海的日本签订了《中日石油合作勘探开发协议》。

这篇文章的矛头,直指该协议。论据来自协议里的条款:中方和日方报酬比例为1:1.35,但国外的通行惯例是4:1。如此大的反差,正说明石油部的干部,在和“长期敌对中国的日本人搞着不可见人的勾当”。

文章的节奏,带得相当狠——“合同签订了几十天,日本人已经将投资的7亿美元,连本带利赚回来了。”结尾还丢了个吓人的结论:在十五年的合同期,中国将损失1000亿美元。

溢出纸外的小粉红立场,从文章的谐音梗署名就可以看得出:魏宗国。

捧着这篇文章,石油工业部的干部们很尴尬。几天后,文章被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桌上。

这就不只是尴尬的问题了。

拿着红铅笔,小平同志写了一行批示:秋里、谷牧同志,请你们约集一批专家,好好论证一下。

外有“丧权辱国”的指控,内有两个月前的海难事故,上有小平同志批示和两位副总理督办,下有围观群众众目睽睽,石油工业部的处境,实在有点水深火热的味道。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海洋石油的开发事业,每一步都是水里火里趟出来的。

【海上没条件,能不能先打口陆井?】

1956年的一天,海南乐东县莺歌海村,来了放电影的解放军。

电影是苏联里海巴库油田的纪录片,大家看得挺高兴,但一位村民却觉得不对劲——这不就是我们村里的事吗?

村里人仔细一想,电影里海水成串冒泡的画面,确实不新鲜。村外的海面上,十几年前就开始冒泡了。

第二年4月,石油工业部的地质师马继祥接到任务:去海南莺歌海调查可能存在的石油资源。

坐着从盐场借来的木船,刚划出去1公里,马继祥就被眼前景象震惊了:海面上,除了乒乓球大小的气泡成串冒出,还浮着一大片薄薄的油膜。

用罗盘测量了气泡的走向,马继祥又用排水法取了三瓶气样。他按捺住心头的狂喜,划了根火柴放在瓶口,瓶中立刻升起一簇蓝色火苗。

马继祥发现的各种油气迹象,勘探术语叫作“油气苗”。它是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露头,常常预示着石油矿藏。

为了尽快确定,广东省石油管理局雇了一条船在海面上搜寻,一轮走访下来发现:这样的油气苗,光莺歌海就有30多处。

石油工业部立刻派了个调查组,其中还包括北京石油学院的苏联专家组组长纳尔斯基,争取用物探勘测的办法,确定南中国海到底有没有石油储量。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多次在陆地上进行石油勘探,但在海洋上,实际困难无疑要大得多。最直接的问题是,中国根本没有海上勘探设备。

调查组开动脑筋,没有声波设备,就用塑料袋装满炸药来制造声波;没有专用传输电缆,就把电缆用胶布裹好,再用气球悬吊在海面;没有物探船,就跑到海军去借了一艘炮艇。

在多次海底爆破,获得大量岩石标本后,一份关于莺歌海的地质调查报告写了出来。苏联专家为这份报告定了个调子:波斯湾和墨西哥湾是世界上两大“石油极”,中国南海可能是另外一个“石油极”。

有油,就要打井。但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如果连专业海上勘探设备都没有,又到哪去找海上开采设备呢?

考虑到当时情况,海上开采被认为“与国力不相称”,于是1958年,开采思路调整为“海上不行,能不能陆上搞一口”。这一年的11月,莺歌海油气苗的“海改陆”钻井,终于在莺歌海盐场岸上开钻。

海边黄沙礁石遍地,仙人掌和海草丛生,钻井队调来了两台陆地钻机,钻下了著名的“莺浅一井”。随着机器轰鸣,钻头打下了400多米。结果却让人失落:没油。

近海钻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在地质构造不同、技术设备储备不足的条件下钻油,颇有刻舟求剑的想当然与辛酸。幸运的是,随着莺浅2井、3井的失败,好歹证明了一个事实:有油的沉积盆地,肯定在远离陆地的深海区。

“海改陆”一年后,大庆油田松基三井喜获工业油流,数万石油大军奔赴东北。因此,沉寂的海上钻探被唤醒了——如果大庆能献石油,大海为什么不能?

这一次,勘探队伍重回莺歌海,并且带了更多资源——有了广州水运局支援的方驳船,钻井船不是问题;有海南水晶矿提供的冲击钻,海洋钻机也算解决了;把冲击钻装在驳船侧面,用钢丝绑定拉紧,可以实现设备一体化;唯一的问题是:能不能出油。

1960年4月,英冲1、2、3井陆续开钻,这年的7月,技术员用一根麻绳拴上一个罐头盒,水井打水般扔进钻井套管,当他提起罐头盒时——盒里装满了漆黑的原油。在此后的一个月里,150公斤低硫低蜡的原油被捞了上来。

60年代的海上出油,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但如果剥离这些象征,用工业化的眼光去审视,那时的中国海洋石油事业,还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幼儿。

【人拉肩扛进深海井】

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也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化开发元年。

彼时,大庆油田早已进行全面建设,此后捷报频频,中国石油更是因此而实现自给。大庆油田的成功,使得石油工业部信心倍增,下定决心啃下海洋石油这块难啃的骨头。

这一次,选定的战场是渤海湾,来到此处的也不再是仅仅六人的小队。

虽然仍然没有专业的海上开采设备,所谓的物探船仍然是抽调的客轮、渔船甚至是小木船,幸而彼时的海洋石油工人们一直坚信“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我们东方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因为这次是距离海岸线更加遥远的深海海域,所以海上环境更为恶劣,海啸、风暴、海冰,海洋石油工人们必须要建设更加稳固的海上钻井平台。

在渤海1井的平台建设时,支撑用的导管架需要用6条小船拖运到钻探地点,可船只抗风能力并不强,拖运能否成功完全看命。如果拖运途中突然刮起大风,就只能调转船头往回跑,等返回码头风小了,才能再次出海。就这样往返三次,才成功抵达钻探位置。

好不容易将导管架运送到位置,平台的固定又成了难题,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打桩船。在波涛汹涌的深海海域,平台如果不牢固,那么设备和工人绝对会葬身海底。最终海洋石油工人们硬是用嘴从24根桩内吸出720多公斤的水泥浆,用以加固平台。

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做出来的平台规模自然不大,只能放下简单的生产、生活设施,可供人居住的只有一间铁皮房。钻井队上了平台,30多人挤睡在这间小房子里,其余的工人有的睡在泥浆池里,有的睡在机器旁的篷布上。隆冬的海上滴水成冰。夜晚,人呼出的热气在平台的钢甲板上结成冰凌,有人的头发冻结在冰凌里,早晨得让别人把冰敲碎才能爬起来。

1967年3月初,渤海1井已经钻至井深1616米,就在大家开始展露出失望情绪时,地气组发现了油气显示,钻探深度也终于有了大致目标。

在钻井队3个月的高度戒备下,渤海1井4毫米油嘴中涌出原油,成为中国海上的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随后海洋石油工人们又在渤海钻探了约50口探井。只可惜物探和测试技术实在不成熟,对地下认识也不清晰,探井成功率较低,只发现了海4、埕北油田和一些含油构造。

从莺歌海的莺浅井到渤海湾的海1井,正值中国被世界封锁的几年,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导,石油工作者们只能靠相对落后的陆地石油勘探技术和管理模式,用血肉之躯与大海抗争,虽然悲壮,但却直面残酷的现实。

实际上,1978年对外开放之前的中国海上石油开采,几乎是零。渤海湾和南海领域的那些船只,也不过是小打小闹,没有成为什么气候。

多年后,曾经担任过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秦文彩回忆道:那时的中国石油人太乐观了,直到1978年我出访美国后才发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落后不是几年、十几年,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美国这么热情,是不是有阴谋】

1978年,中国石油工业部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奉命出访美国,目的只有一个:看看美帝国主义,究竟是怎么干石油的。

美国石油界表现出的热情,让中国代表团犯起了嘀咕。

抵达当晚,美国能源部就直接在白宫设宴款待,在宴会大厅里,甚至特意设置了唐代仕女图和古代山水风景画屏风,副部长奥莱利更是直接强调了中美石油合作的愿望。

美国为了表达这份诚意,特意为代表团展示了当时最新的技术和理论,还将代表团带到美国的“石油极”墨西哥湾参观。

站在墨西哥湾“航母”般的钻井平台上,美国人讲述着他们1947年就开始的海洋石油勘探,秦文彩不由想到,1947年,自己还在晋南与胡宗南的蒋军部队展开生死搏斗呢,别说海上石油,陆地石油都没人去找。

当美国的专业人士询问中国海洋石油的起始时间和现状时,秦文彩甚至羞于说出真实情况,只得用三千年前“精卫填海”、“哪吒闹海”的传说搪塞过去。

那段时间,秦文彩总是在感慨:“我们现在的海上石油勘探技术和能力,好比过去我们跟蒋介石打仗一样,是小米加步枪的水平。”

代表团从美国回来后,就立即向中央领导作出汇报。同年3月26日,鉴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薄弱,国务院一致赞成“同外国公司开展合作,用外国设备、技术和专家来帮助发展海洋石油工业,如果出了问题改正就是了”。

中国拥有的海洋面积约为整个欧洲大陆面积的两倍,现在要开放海洋石油勘探市场,无疑让拥有技术设备和雄厚资金的西方国家极度兴奋。

一时间,美国、英国、法国、挪威、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代表团纷纷赶到北京,由于代表团过多,专门招待外国人的北京饭店爆满,很多外国公司的团队只能住到钓鱼台国宾馆,有的甚至安排到圆明园、颐和园的一些老房子或临时小院子。

到1979年5月,数个国家十几个石油公司的物探石油勘探船只,开始聚集到中国南海、东海和渤海湾的两千多公里海岸线上。飘荡着“万国旗”的“多国石油部队”在中国规定的海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地震物探大战”。很多沿海政府没有第一时间接到通知,沿海民兵看到后甚至自动组织起来,准备对付这些“侵略者”。

那段时间,全中国石油人“仿佛天天生活在春天里”。石油部组织了近200名石油精英专门分析评估各国公司所获取的物探资料。关于石油勘探的资料,有时甚至需要25辆卡车才能装完。

但“帝国主义分子”们的热情,反而让国内不少人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这是不是一场阴谋?

在富有政治敏感性的中国干部中,这种情绪很自然地得到了扩散。

秦文彩的一位老同事暗暗提醒他:“这里面的事情很复杂,还是小心谨慎点。”

人算不如天算,随着与几个国家石油公司谈判的进展,问题果然来了。

【先进设备,中国人究竟会不会用?】

1979年11月24日晚上,“渤海2号”钻井船正在被拖拽移动的途中,船上的气氛还比较轻松,大部分人都在宿舍看书、聊天、打扑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力明显大了起来,海面也比之前要汹涌。

等到晚上11点时,海浪开始涌上甲板,将平台上没有卸载掉的钻杆堆、氧气瓶、打桩锤等推得到处乱滚,有的直接掉进了海里。船员们也随之放下手中的扑克,互相对望着,心里也开始紧张起来。

凌晨三点,“渤海2号”不幸翻沉。七个小时后,救生船赶到,可为时已晚,每一个被打捞上来的死难者,都蜷曲在冰甲一般的棉工服里,活活冻死。最终74人的队伍,仅有2人生还,直接经济损失3700多万元。这是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史上少见的事故。

事故发生前,海洋石油工作者对海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其实了解并不多,紧急培训还不完善,就连安保设施都难以配齐。

直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后来考察美国钻井平台,看到美国钻井工人穿着密封防寒的救生服,才明白:“要是早知道国外有这种防寒救生服,给每个出海人员都配上一件,落海的钻井工人也许有很多都能活下来。”

可即便没有救生服,“渤海2号”的遇难者们也本应有机会逃脱的。

事故发生时,遇难者们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不是自救,反而是想办法把船上的水排出去,尽可能将“渤海2号”保住。因为他们都知道,这艘船可是花费了国家巨额的外汇,并且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钻井船。

因为这些遇难者大无畏的想法,最终错失了最佳的逃生时间。

然而,就是这么一艘用72条生命都没能保住的钻井船,其实也不过是一艘日本用了五年后才卖掉的二手货。截至事故发生时,“渤海2号”已经服役11年左右,可即便如此,仍然比大连造船厂在1970年自主研发生产的“渤海1号”要先进很多。

在现在看来,“渤海2号”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严重的设计缺陷。但彼时,社会各界议论纷纷:世界上那么先进的设备,中国人究竟会不会用?既然没有把握用好,就不应该浪费国家有限的外汇和人民的血汗钱。

此后,全国舆论对石油部骂声不断,“渤海2号”产生的冲击波一度远远超出了事故本身,更是直接成为摆在中国海洋石油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路线问题:到底对外开放、引进先进设备好不好?

【中国石油部究竟有没有“卖国”?】

屋漏偏逢连夜雨,“渤海2号”事故的声浪未熄,《华侨日报》的文章,又被送到了中央领导的办公桌上。

一时间,联想、影射和钩挂成了舆论的主旋律——比如“八国联军就是从渤海登陆的,石油部和外国公司合作的项目也在渤海”;又比如,“日本害了无数中国人,在渤海2号上又害了中国人”。

在这种钩挂下,国内舆论很快从单纯的质疑,转变为对“卖国贼”的谩骂,甚至有人贴出大字报,直言“新的八国联军打进来了”。

因“渤海2号”事故,石油部损失惨重,多位领导受到牵连,相继被调任。一批主持对外合作事务的干部,最后只剩秦文彩在苦苦支撑,而那些正在跟外国人谈判的外事人员都像做了亏心事一般,甚至不敢昂首走路。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秦文彩,终于也沉不住气了,直接闯进主持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的办公室,有些失态地“逼宫”:“我只问一句:对外合作,干,还是不干了?”

焦力人是一名老红军,也是一名老资格的石油人,但此时正值特殊时期,他又是受命于危难之时,最终也只能说:“放慢一点吧。”

秦文彩很无奈,整个石油部上上下下也很无奈。以前抢着上船的人现在巴不得离海洋远远的,一听到对外合作的事,谁都想躲。

毕竟,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真的懂得海上打井,又有多少人能保证一点问题也不出,海上环境恶劣,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作者都是在拿命去拼,却落得一个“卖国贼”的称号。

人们对海洋石油工业的热情降到了冰点,整个1980年,中国海洋石油的产油量,出现了严重下滑。

幸运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下,中国海洋石油的开放脚步,依然没有停止。

1980年5月29日,在日本东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海洋分公司与日本石油公司签订了渤海西部、南部和埕北油田的联合勘探、开发生产合同。

那一天成为新中国海洋石油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拐点。日后建成的埕北油田,则是中国海域第一个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建设的现代化油田,时至今日仍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1981年3月23日,一场声势浩大、阵营豪华、气氛异常严肃的论证会,在北京六铺炕的石油部大楼五层会议室展开。参加的,有石油部的干部,有中央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有抨击石油部开放合作的反对者,主持人则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能够讲多国语言的中年人。

“真正奉行和执行爱国主义行为的爱国主义者,被骂成了卖国贼;而有些人,在那次大论战中,却是以爱国主义者的身份和嘴脸出现,这是可笑还是可悲呢?”即便过了三十多年,秦文彩仍然对那天记忆犹新。

不过,相比二十多年前,那个用木船找油气苗、用罐头盒捞石油的大国,此时的中国海洋石油事业,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先进水平,已经看到了通往现代化的路,和正在越来越快的开放步伐。挡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了时间。

随着论证会的进行,《华侨日报》那篇文章中所谓的证据被秦文彩一条条驳斥,所有答案都在铁的事实面前获得了结论。论证会结束后,中央领导肯定了加速中国对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的立法建议。

1982年2月15日,阳光正好,在北京长安街31号的一栋三层小楼门口,一个白底黑字的牌子被悄悄挂上,上面写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从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到新公司的总经理,秦文彩坐在办公室环伺四周,屋里仅仅是一些从石油部里搬过来的破椅子、旧桌子。外面异常安静,没有鞭炮与锣鼓的吵闹,也没有多方领导和各界人士剪彩的冗杂。

但看着中海油挂上了自己的牌子,所有为海洋石油付出精力、血泪、汗水的石油工作者都知道,一艘巨轮启动了。

从那天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开始不断革新,攻克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以“海洋石油981”等深水舰队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国重器,具备了全水域、全水深自主勘探开发海洋石油的能力,更是在今年将“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不但打破西方的垄断,更是成为世界海洋石油技术的领军者。

4月21日,中海油成功登陆A股,创下公司发展中又一个里程碑。

到今天,中海油已经成立40周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第三大油气公司,在2021年Brand Finance全球50大油气公司中排名第13。

如今,作为中海油的原油主产区,渤海从一个“埕北油田”发展成为超越“大庆油田”的存在;中海油也从对外开放变成走出国门,同时完成全球资产布局,上游资产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真真正正能够保卫中国海上能源安全的长城。

40年历史,一回眸,已成冰与火之歌。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肖风

[2]《中国海:世纪之旅》秦文彩 孙柏昌

[3]《破天荒:中国对外开放的划时代事件》何建明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华商韬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