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C市场需求分化,被日本垄断的全球市场国产替代的机会来了

微观人 2022-04-25

市场垄断mlcc

328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被动元器件中电容市场规模占比超过60%。电容又有多个封装形态和种类,其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就是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占据电容市场的半壁江山。

作为电子整机最重要部位之一的贴片电容,被称为“工业大米”的MLCC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

陶瓷粉料质量和配比、薄层化多层化技术和陶瓷粉料与金属电极的共烧技术是MLCC三大技术壁垒。村田、三星等日韩企业在以上领域皆掌握高端技术。我国则处于壁垒之中,在被动元器件产业处于弱势,但是好在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未来随着5G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以MLCC为代表的被动元器件产业需求会更加旺盛,国产的成长机会巨大。

成长的第一步是正视差距,国产MLCC发展的怎么样?差在哪里?往后该怎么发展呢?

MLCC市场需求分化,减增产并行

随着疫情的缓解,手机端需求不振,行业厂商扩产,MLCC市场热度于去年下半年已经预冷。

国内MLCC生厂商表示,“由于芯片短缺、需求下跌等原因骂我们来自下游的手机生产商订单大幅下降”。这种现象不是个例,为了应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转弱,全球头部MLCC厂商于去年就开始针对标准型产品进行了减产,其中村田公开表示公司接单状况下滑,并进行了产能调整,逐渐推出通用性产品产能,主攻高规格的车规MLCC产品。

为了应对MLCC市场可能会降温的风险,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台湾国巨也传来降价消息,想以此来换市场份额。三星电机、村田、国巨的MLCC市占率合计囊括全球65%,三大厂都对标准型产品进行了减产。

标准型产品的减产,冰火两重天的另一端,高端MLCC产品需求却愈来愈旺盛。比如对MLCC安全系数要求十分高的汽车行业,村田、TDK、太阳诱电都于今年在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海外厂区进行扩容增产。

TrendForce也表示,未来随着电动车市场增长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规格提升,MLCC用量倍增,整体电动汽车产业对MLCC需求量呈现每年双位数的增长。

MLCC需求分化,低规格产品短时间走低,高端产品需求持续旺盛。但是业界人士估计,年底有望迎来往日需求动能,恢复正常水位。

国产MLCC:大而不强,但增速明显

中国是MLCC最重要的一个玩家,也就是被别人掌控最严重的国家。

在军用级别,国产电阻电容是能满足需求的,但一些特殊的定制电阻,国内公司也能生产。但我们比起日本是有差距的,是在消费级的、大批量生产的元件上,我国民用领域一般依靠规模取胜,体现为“数量大、单价低”的特点。国内企业相当于“什么菜都会炒,但不保证每次炒出来是一个味儿”。电子工程师、瑞迪航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说道。

中国大陆的MLCC产业链目前可以用“大而不强”来概括。中国电子产业起步时间晚基础薄弱,被动元件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市场份额有限,更是无法直接与国外巨头竞争。

目前70%的MLCC用于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中国是世界工厂,也就意味着全球绝大多数的MLCC在中国。然而这么便宜的东西,我们几乎不会造。MLCC产业壁垒极高,其发展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使得该产业链企业较为稳定。MLCC的格局是极少数日韩台湾占据90%的市场,中国大陆厂家被归到其他,而且全部是以低端为主。

中国与日系龙头厂商的制造工艺差距或达3到4年,结合粉体技术的差异,国内厂商追赶国际龙头的时间更长。因此,虽然说核心制造设备的技术壁垒远不及半导体产业那么高,但材料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短期内都难以突破,目前高端MLCC产品对日本进口还存在较强的依赖。

国内MLCC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内领先MLCC厂商三环集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通过研究材料配方、工艺改进、失效机理分析等,大幅度提升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的整体技术水平。原来 3 微米厚度的陶瓷膜带,现在降低到1.3微米;原来 0603 尺寸只能做到1微法,现在提高到22微法;原来只能生产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现在进入到高端电子行业。

除了三环集团,风华高科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付振晓团队向MLCC核心技术发起总攻。他们研究的项目“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精密制造技术及应用”,攻克了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关键技术,实现了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及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和自主供应,有效缓解了我国高端阻容元件“卡脖子”问题。

工艺赶超难度大

电动汽车、5G手机等市场扩大,给MLCC带来了新的技术需求,小型化、高容量、高可靠性、高耐温等是MLCC发展的技术趋势。

在相同的体积内,要实现更高的电容量,便要求将电容器做得更薄,由此容纳更多层数。这对MLCC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艺方面,日本头部厂商能够实现一件MLCC中的陶瓷薄膜数量达到1000层以上,而国内厂商最高仅能实现几百层。另一方面,国内厂商能够实现的MLCC的单层厚度较日本头部企业仍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国内已经掌握工艺的产品线来说,MLCC扩充产线的时间和经济压力比集成电路产线更小。从前段粉末调配、压合、烧结、电镀、测试等等相关流程再到机台架设、测试、参数调整等,建设MLCC完整产线制程建构约需10个月左右的时间。陈惟圣表示,目前日厂、韩厂所有生产、测试机台设备均自行研发设计,再转由外包厂商制造出货,从下单到出货原本仅需约6个月即可完成。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机台制造厂商面临着芯片短缺、缺柜、航班船期延迟等问题,目前交货时间在15个月以上。

2021年9月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编制的《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电容器行业销售额达到1439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目标为6%。中国电容器本土企业销售额达到680亿元,其中,2家(含)以上企业的电容器销售额达到40亿元以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电容器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的MLCC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刘暾指出,要提升我国企业在MLCC市场的位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国内下游厂商提供更多验证机会。电动汽车等新兴市场对电子元器件要求高、验证周期长,给国内MLCC供应商更多验证机会、与其进行联合开发,将有助于发挥国内供应商运输成本低、发货周期短的优势,实现供应链稳定。第二,培育自身人才队伍。要实现与头部企业的技术追赶,还需要国内企业优化自身工艺,强化工艺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广泛吸收具有技术经验的海外人才。

全球MLCC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数据, 2019年,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MLCC的两大应用市场——汽车及手 机产量双双下滑,计算机、消费电子、家电市场发展缓慢,下游需求不振导致MLCC价格回落,加之上年基 数过高,全球MLCC市场规模下滑。

2020年上半年,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受损较重,疫情初期多数MLCC生产企业的正常经营 被打断。下半年随着MLCC主要生产地区逐步恢复生产,MLCC产业逐渐升温。2020年全球MLCC市场规 模同比增长11.1%,至1017亿元。

预计2021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至1148亿元,同比增长12.9%,到2025年将增至1490亿 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9%。 MLCC为电子产品的关键零组件之一,随着全球电子产品出货量的不断上升,全球MLCC出货量不断上升。 2012-2019年全球MLCC出货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2018年实现快速增长,2019年全球MLCC出货量增长 至4.5兆颗,同比增长4.7%。

国内厂商扩产正当时

MLCC领域,日本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日本厂商村田市场占有率高达40%,与位居全球第四、第五的太阳诱电、TDK一同,占据了超过全球50%的市场份额。中国大陆厂商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仅为6%。对比我国约占全球半数的MLCC需求量可以发现,我国在MLCC领域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刘暾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MLCC进口金额约为500多亿元,而出口金额在200多亿元。”步日欣称:“MLCC的产业中心在日本,在日本对中国供应的的电子工业产品中, MLCC 是除NAND 存储器以外第二大出口顺差品类。”

MLCC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对我国企业来说,正是扩充产能、提升供应量的好机会。刘暾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几年更多的厂商去库存,产能的扩充相对滞后于市场。最近两年受到‘宅经济’影响,下游的需求量处于逐渐扩大的过程。”

面对庞大的潜在市场,我国企业的产能偏低。华风高科、三环集团是我国国内MLCC领域的头部企业,其产能约为每月几百亿只,相比之下,海外头部企业的月产能则达到几千亿只。相比于村田制作所等国外企业,我国企业供应的产品仍以中低端居多。即便我国产品在工艺上与全球头部企业之间仍存在差距,我国企业扩产仍存在市场空间。

刘暾认为,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扩产是当前必然要做的工作:“不论高端还是中低端,先把产能提上来,在有产量、销量保证的情况下逐渐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实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我们正处于能源革命和计算革命的两大创新交汇期,智能手机、5G和新能源车三大因素驱动MLCC的需求持续上涨,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将持续增加至149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9%,中国大陆MLCC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预计增速,中国的电子消费市场成为全球主力,被动元件行业增长迅速。

借鉴日本的成功案例,国产MLCC厂商必须专注深耕主业,厚积而薄发在MLCC工艺等方面不断挖掘多加积累。在国内电子产业增长迅速成为全球发展主力的节骨眼上,被动元件厂商不可错失这次的发展良机,抢占MLCC发展的“黄金赛道”。

文章来源:未来智库,中国电子报,半导体产业纵横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