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重金出海布局数字经济,电子钱包市场未来不可估量

智慧超人 2022-04-26

数字经济电子钱包信用卡

31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4月18日,蚂蚁集团宣布和全球支付平台2C2P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手加速数字支付的推广使用和服务创新,推进更多的全球和地区性商家无缝连接服务亚洲数亿消费者。

至今,蚂蚁集团推出的创新跨境支付技术解决方案Alipay+,已经服务了超过100万的全球商户。

根据协议,蚂蚁集团以战略投资的方式和2C2P达成深度合作关系。作为东南亚支付行业的市场领导者之一,2C2P连接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250种支付方式,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航空公司、旅游、酒店和零售等垂直行业的商家提供支付结算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Alipay+和2C2P联手是双赢的合作。2C2P深耕东南亚,服务广大商家,我们相信通过创新和一流的支付解决方案能加速商家的数字化转型,并为当地市场创建一个互联互通的数字生态。”蚂蚁集团国际业务总裁赵颖表示。

2C2P的创始人兼CEO Aung Kyaw Moe说:“近年来,数字支付在亚洲各地广受追捧,通过和蚂蚁的合作,2C2P将加强技术和产品能力,为商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

市场人士指出,这是蚂蚁集团加速国际化的又一重大举动,特别在其深耕的东南亚地区,将有助于其大力推广的Alipay+大大提升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体验。

走出国门,与国外公司合作,看似是简单的出海业务发展,但这背后实则是众多公司都在花重金布局的数字经济。

01

头部玩家争相出海布局

业内认为,数字经济将会是未来 5 到 10 年的主要风口。而移动支付作为数字经济与民生最基础的连接,其背后的市场不容小觑,因此成为各大公司发展数字经济的突破点。尽管目前看来中国市场的移动支付市场已接近饱和,但对于尚处于现金支付的国家来说,仍旧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大市场。

蚂蚁集团与 2C2P 合作,原因之一就是看中其背后的市场。据了解,2C2P 作为东南亚支付市场公司,背后连接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 250 种支付方式,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航空公司、旅游、酒店和零售等垂直行业的商家提供支付结算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但这并非蚂蚁集团在支付领域的首次出海合作。早在 2013 年蚂蚁集团的支付宝便开始走出国门,与国外商场合作,服务中国游客买买买,最远之处就连北极圈都贴上了蓝色收款码。2015 年起,支付宝开始到南亚、东南亚投资和共建电子钱包。

2020 年,蚂蚁集团推出了 Alipay+全球跨境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构建「一点接入,一通全通」的跨境支付能力,接入了韩国的 Kakaopay、菲律宾的 GCash、中国香港的 AlipayHK 等 10 多个亚洲电子钱包,成为当地人的「支付宝」。而在商户覆盖上,蚂蚁集团近期更是在欧亚两洲加速密集落地,仅 2022 年 4 月第一周,便新增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韩国的 7 万多家商铺接入,截止目前 Alipay+已经覆盖了超过 100 万的线下商家,可为 10 亿亚洲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跨境消费体验。

Alipay 从刚开始推出服务中国出境游客户,到发展为 Alipay+(Alipay+不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支付宝的英文名,而是一个类似钱包联盟的存在:标识中列出的十几个钱包,都是接入 Alipay+钱包,都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支持 Alipay+的地方直接消费)服务全球用户,出海战略升级的转变显示出这背后巨大的发展空间。

(图说:Alipay+接入的十余种钱包)

02

一款应用,连接十亿亚洲客

出境游免不了买买买,但以往跨境支付手续麻烦、换算复杂,尤其当一趟旅程要踏足多国时,消费和支付更是令人头大。

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独占鳌头,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和服务出海,拓宽海外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想象空间。

而Alipay+,就是蚂蚁集团服务全球跨境支付的最有利载体。作为蚂蚁集团提供全球跨境支付技术解决方案,Alipay+目前接入了十多个电子钱包,包括中国大陆的支付宝、中国香港的AlipayHK、韩国的KakaoPay、马来西亚的Touch’n Go、新加坡的EZ-Link以及菲律宾的Gcash等等。

在日本东京的三大机场、各大百货商店、药妆店和全家便利店,都开始用上了Alipay+

通过Alipay+和海外店铺相连,亚洲10多个电子钱包的用户可实现“见Alipay+即可付”的一站式跨境消费体验,亚洲消费者“一个钱包付全球”的梦想近在咫尺。

尤其今年以来,Alipay+持续加速全球落地的进程。

在欧洲,除了Müller在德国和奥地利数千家门店接受Alipay+支付,3月底,在欧洲最古老的“国中国”圣马力诺,超九成商家也接入了Alipay+。

而放眼亚洲,不仅马来西亚有60000家线下和线上商家连上Alipay+,韩国也有15000家GS25连锁超市很快会用上Alipay+服务。

无论是在Lazada、Uber、Facebook的手机应用里,日本东京的三大机场、各大百货公司、药妆店和全家便利店,新加坡的汉堡王餐厅里,支付列表中、收银台的立牌上,除了熟悉的Visa、MasterCard和银联,Alipay+也以醒目的方式出现在支付选项中。

一周间,欧亚大陆又有4国超8万商铺可借助Alipay+创新方案,连接到亚洲十多个电子钱包、服务除中国游客外的10亿潜在亚洲客。

03

不可估量的电子钱包市场

嗅到商机的不止蚂蚁集团。

Google 专门开发了个印度版 Google Pay,支持用户用印地语念出银行账号来完成支付;印尼日活最高的钱包 GoPay,背后就站着 Facebook;PayPal、微信纷纷注资南亚、东南亚钱包公司和数字银行,以便将自家支付入口嵌入其支付平台……各大巨头纷纷投资布局,争抢这份世界蛋糕。

巨头们押注移动支付、发展电子钱包,这背后传达出一个信号——电子钱包必将引领下一个世界支付新方式。

长期以来,世界各大商业场景习惯性的支付方式分为两种:一为现金支付;二为以 Visa、MasterCard 等为代表的信用卡支付。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一改传统的现金支付,直接升级。根据金融科技服务 FIS 旗下 WorldPay 发布的 2022 年「全球支付报告」显示,2021 年数字钱包占全球电商交易额的 48.6%,超过 2.6 万亿美元;到 2025 年,这一比例预计还将进一步升至 52.5%。不仅如此,新冠病毒疫情更是推动了数字支付变革的速度,以东南亚地区和国家为例,疫情之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方式以现金支付为主,但疫情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市场调研机构 Juniper 和 Boku 的研究表明,东南亚将成为移动钱包使用增长最快的地区。

而以 Visa、MasterCard 等为代表的信用卡支付方式,也逐渐受到发展快速的电子钱包支付的威胁。一方面,据世界银行统计,到 2022 年全球仍有 17 亿 15 岁以上人口没有银行账户,占到世界成年人口 29%。这看起来似乎意味着信用卡支付在未来还有上升的空间,但要注意的是这些人群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想要打通这些人使用,要花费相当多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不需要有银行卡,只需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接入使用的电子钱包,对很多地区来说远比信用卡支付来得便捷。例如,东京奥运会期间菲律宾运动员使用 Alipay+完成了自己的购物。而且根据 Facebook 联合 Bain &Company 发布的《东南亚:数字化转型的主场》显示,2021 年,37% 东南亚消费者选择电子钱包为首选支付方式,首次超过选择现金(28%)和银行卡(15%)的比例。在智能手机越发普及的年代,很多人不一定有银行卡,但却会先拥有手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意外电子钱包完成了对信用卡支付方式的超越——市场调研机构 Juniper 和 Boku 的研究表明,移动钱包在 2019 年取代信用卡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支付方式。

此外,不仅限于日常支付的电子钱包凭借不断拓宽的用途边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2020 年孟加拉一度封国,几家工厂联手一个叫 bKash 的本地钱包,让 100 多万工人在家里完成远程开户,领到了工资和政府补贴。

04

国际竞争主旋律

回到最开始蚂蚁集团与 2C2P 的合作,2C2P 的创始人兼 CEO Aung Kyaw Moe 说:「近年来,数字支付在亚洲各地广受追捧,通过和蚂蚁的合作,2C2P 将加强技术和产品能力,为商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商家和消费者,背后照射出的是世界经济发展数字化趋势。

2022 年的两会上,数字经济被第六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实不仅是中国,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各大国家都在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数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加速了其发展。在经济发展数字化的主旋律下,连接商家和消费者,促进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发展的支付方式,也成为国家之家考虑的问题。比如印度和新加坡就促成了两国之间快速支付系统的打通,眼下两国每年的跨境支付和汇款总额超过了 10 亿美元。各大巨头纷纷布局移动支付,不仅图个有利可求,实际上也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

不过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当下,人人都想在这其中谋求属于自己的一份「利」,但问题是如何?答案永远是新兴的技术、便捷高效的服务产品。从不断变化的支付方式来看,传统的现金支付被信用卡支付打败,电子钱包又弯道超车信用卡,这其中的发展便是这个道理。

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是永远要面对的课题。想要保持快速发展,最好的方法便是适应新规则,提升新技术,把握对手信息,然后精准攻破,实现降维打击。

本文来源:支付圈爆料人,志象网,IT桔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智慧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