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夺权、IPO,一文揭开ARM和安谋科技的“遮羞布”

科技少年QAQ 2022-04-29

arm科技中国芯片

3224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4月29日消息,近日,软银旗下的ARM公司已将其持有的中国合资企业安谋科技的股份转让给了其母公司软银集团旗下的一个独立实体公司,以加速推动ARM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ARM此举可能是为了给将来的IPO扫除障碍,因为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规定,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报告,将可能被摘牌退市。在出售这些股份后,ARM即使上市,安谋也无需向市场公开其账目。

01 剥离原因

ARM之所以出售安谋的股份,是因为实际上ARM无法控制安谋。

由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存在,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美国SEC有权将其从交易所摘牌。因此,如果ARM无法向美国审计部门提供安谋科技财务的访问权限,即使上市,仍然面临退市风险。

今年2月,英伟达因监管原因而放弃收购ARM后,软银开启ARM的上市进程。此前有报道称,ARM最有可能在纽约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软银希望IPO在2023年3月底之前进行,这意味着ARM需要按照上市程序在今年6月至9月之间完成审计。

但是,不受控制的安谋科技成为ARM上市进程中的阻碍。曾有消息称,由于ARM无法审计安谋科技的账目,导致一个关键业务部门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可能影响ARM的估值,进而影响IPO进程。

ARM在出售给英伟达失败后行将进行IPO,安谋却作为一个关键财务增长点却无法公开账目,这不仅会给ARM的未来带来退市隐患,还会因为账目和业务不透明而降低潜在投资者的信心。

在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失败后,软银集团、ARM以及ARM的中国合资企业安谋科技(即安谋中国,ARM China)之间再起争议。报道称,软银集团及其子公司ARM即将达成一项协议,将重新控制安谋中国业务,并罢免该公司CEO吴雄昂。

ARM当时表示,此举对ARM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ARM与安谋科技之间的IP授权协议与盈利模式保持不变,安谋科技仍将继续作为ARM授权其IP给中国授权客户的主要商业分销渠道。

目前公开的工商信息显示,ARM直接持有安谋科技47.33%的股权,是其最大股东。对于前述股权转让,尚不清楚是否已经得到持有公司印章的吴雄昂的批准。截至目前,安谋中国的法定代表人仍为吴雄昂,法院也尚未就吴雄昂是否可以继续掌管合资企业举行听证会。

截止目前,ARM以及安谋科技和吴雄昂方面尚未就此作出最新回应。

02 夺权之争

长期以来,ARM都将安谋视作自己的中国分部,直到2020年的夺权之争。

乘着国内半导体行业高速发展的东风,安谋科技自成立以来发展势头一直迅猛。

在传统业务方面,在安谋科技的帮助下,ARM架构CPU累积出货量已经超过250亿片。自研业务也为安谋带来了将近一亿美元的收入。

特别是在2019年和2020年,ARM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都面临负增长,安谋科技在那两年间是ARM公司全球业务中唯一的增长点。

2020年6月,ARM援引《公司章程》和《合资合同》相关条款,以危害到了安谋中国的发展、公司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为理由宣布解除安谋科技董事长兼任CEO吴雄昂的董事长职务。

但安谋不仅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还发表声明称ARM的行为对吴雄昂先生及安谋中国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这件事在双方互相发表声明指责对方后,最后不了了之。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安谋和ARM中国是可以划上等号的,但安谋科技当初由英国ARM公司和中方资本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RM占股49%,中方资本占股51%。从股权结构上看,英国ARM公司不足以控股,且安谋科技的运营是独立自主的,ARM作为股东无权直接插手。

很多人对于安谋与ARM之间关系的误解来源于他们独特的合作方式。安谋科技拥有永久的ARM架构授权和在中国授权其他公司销售使用ARM架构产品的权利。

这使得人们误认为在中国授权其他公司使用ARM架构的权力主体是英国的ARM总部,从而将安谋等同于ARM中国。

但ARM为安谋科技提供了永久的授权,而在中国授权芯片厂商使用ARM架构的权力却不属于ARM公司,而是安谋科技。

安谋科技也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拥有开发兼容ARM架构的CPU等产品并反向授权给ARM的权利也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而ARM中国则是ARM公司于2002年在中国上海设立的业务总部,仅有销售和市场功能,并无自主研发权利。

在私有化归属软银后,一直希望夺取安谋控制权的ARM公司如今终于放弃,选择彻底与安谋分家。这次交易后,安谋科技的法定代表人仍为吴雄昂。同时交易也没有改变安谋科技作为ARM的中国分销商的角色。

ARM的声明中也强调此举对ARM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ARM表示,转让其在ARM中国的股份的决定是在考虑了“会计原因”后做出的,并补充说,此举不会改变安谋中国作为ARM知识产权在中国主要分销商的角色,这意味着ARM将继续从安谋获得许可收入。

03 内部纠纷会影响中国客户吗?

Arm在芯片行业是个特殊的存在,其重要地位被业内公认。中国几乎所有做芯片设计的企业,包括AI芯片、手机芯片、车载芯片和物联网芯片都可能用到Arm的授权。

此前有消息担心,安谋中国的控制权之争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客户的IP授权。尤其是Arm在将安谋中国的股权出售,由之前的直接持股变成现在的间接持股,专利授权的可持续性能否保障受到质疑。

众所周知,安谋中国的生意建立在Arm的IP授权之上,如果Arm后续中断与安谋中国的IP合作,意味着中国客户与安谋中国签订的各种授权就很难持续。尽管安谋中国有一些自主研发的IP,但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售卖Arm的专利授权。

在合资公司成立之前,中国芯片企业的授权协议都是与Arm英国总部签署,但随着2018年合资公司成立,中国客户全部转为与安谋中国签授权协议,其中就包括了Arm的大客户华为海思,不得不与安谋中国对接。

这意味着,如果Arm断开与安谋中国的IP授权协议,对中国客户而言会形成巨大冲击。即便让这些中国客户与英国重新签署,背后也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此举对Arm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Arm后来发布声明称:“安谋中国仍将继续作为Arm授权其IP给中国授权客户的主要商业分销渠道。”

安谋中国不久前在官方账号中表示,安谋科技成立4年来,整体营收涨了250%。而安谋科技在国内的授权合作伙伴超过了300家,这些合作伙伴芯片的出货量累计突破250亿颗。

这也意味着,Arm在中国市场的举动会更加审慎。

“你自己公司内部的问题,不让客户用说不过去吧。”一位芯片行业人士对数智前线说,这几年,Arm的license还在继续授权给中国客户使用。

Arm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授权费(license),另一个是收版税(loyalty)。据上述人士透露,Arm一个license的收费,便宜的10万美金,贵的高达2000万美元。凭借着在芯片架构市场的垄断地位,Arm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据数智前线获悉,安谋中国内斗之后,安谋中国这两年收的版税和授权费并没有向英国Arm上交,账上还有4亿美元现金。按照当初的规定,安谋中国自研的IP,收入独享,但如果是Arm的IP,则需要给Arm分成,分成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04 高速发展的安谋科技

据了解,安谋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ARM和中方资本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ARM占股49%,而中方资本占股51%。按照授权协议,安谋科技拥有独家且永久在中国授权销售ARM知识产权产品的权利,也可自主开发兼容ARM架构的CPU及独立架构的其他处理器。

不过,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具有合资背景,但安谋科技仍强调本土和中资控股的身份。就在上周,安谋科技迎来独立发展四周年时,吴雄昂还以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身份发表讲话,称“安谋科技没有辜负产业界和投资人对这个合资公司的期望和要求,提前超额完成了当初的五年规划目标”。

据介绍,成立四年以来,安谋科技整体营收从2018年到2021年增长了250%。目前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共有员工800余名,其中高端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超80%,国内授权合作伙伴超过300家,合作伙伴芯片出货量累计突破250亿片。

05 ARM的IPO进程

2022年2月,英伟达和日本软银集团正式宣布,终止此前ARM的收购交易。尽管双方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监管原因阻碍了交易的完成,双方同意终止协议。

同时,ARM开始为IPO做准备。

今年2月,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表示,ARM“最有可能”在纽约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最近,消息人士称软银希望IPO在2023年3月底之前进行,这意味着ARM需要按照上市程序在今年6月至9月之间完成审计。

软银当初大手一挥,将ARM收入囊中,如今想要转出竟然会这么困难。

2月8日,ARM公司宣布董事会已经任命Rene Haas接任 Simon Segars成为该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并加入董事会。Rene Haas的接任将为ARM的IPO进行准备工作。

3月,ARM透露,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至15%,最多1000人。ARM表示,大部分裁员将发生在英国和美国,但没有提供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裁员数字。ARM在公告中表示:“与任何其他公司一样,ARM持续评估业务计划,确保公司在机会和成本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不过,ARM一旦上市,摆脱困境其实问题应该不大。4月5日,根据Neowin报道,微软的Azure虚拟机现在已经能够成功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上运行,根据微软的进一步透露,目前ARM CPU将会给多个虚拟机提供支持,范围可以涵盖Wed服务器、开源数据库等等。

微软目前正在十分积极地一步步让ARM架构参与到微软的生态系统中。除此之外,华为和ARM在麒麟芯片,在云计算上都有紧密的合作。

来源:CPS中安网,数智前线,搜狐科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科技少年QAQ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