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机器人抗疫,达闼还要打造“云-网-端”架构智能机器人生态

2832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大脑放在云端,机器人才能足够强大。

疫情期间,最紧张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还有人员的配备。出于防控需求,很多管控区域内一方面需要大量物资转运,另一方面又严重缺乏配送人员。很多物资就这样卡在了“末端1公里”甚至“末端100米”的距离上。

国内机器人产业历经多年发展,从上游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四大核心零部件,到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机器人产业融汇了机械制造、电子电气、材料科学、计算机编程等学科的尖端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如今,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从扫地机器人到搬运机器人、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酒店机器人、安保机器人等更多种类。逐渐走向落地应用的机器人,也成为“抗疫战”中最亮丽的科技底色,和医护人员一起被人们爱称为“大白小白”。

实际上,早在2020年1月疫情爆发初期,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达闼科技就向武汉、上海的医院捐赠了数十台5G云端智能机器人,包括5G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5G云端消毒清洁机器人、5G云端送药服务机器人和5G测温巡查机器人等。

疫情初期,防护服、口罩等物资十分紧缺,而机器人在污染区和隔离区工作,无需防护设备,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宝贵防护物资,还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完成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缓解人员配备紧张的局面。

机器人可以适用的场景非常多,一家厂商也不可能做到适配所有应用。随着应用需求的多元化,更多场景亟待开拓,而一家企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借助达闼科技的云端机器人技术,快速推进产业前行?

经过疫情第一年的长期演练,2020年12月,达闼科技发布了“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 HARIX OS海睿”,成为电脑、手机系统之外,全球首个面向机器人的操作系统。

这款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基于“云-网-端”协同技术,可以为人工智能行业和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开发应用提供训练实验平台。平台由“人工增强机器智能”、“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持续闭环学习和智能进化”四个部分组成,并为机器人打造了一个属于机器人的元宇宙即“海元世界”。云端大脑HARIX则提供机器人的AI能力,经过5G安全高速网络,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

如果在真实场景,机器人在落地之前的训练成本会比较高昂。而海元世界与物理世界1:1映射,作为一个极致真实且实时同步的虚拟数字孪生世界,开发者可以在其中开发自己的机器人,较低成本地训练自己的AI,进而让机器人掌握劳动技能。

达闼一方面,将平台开放给更多应用开发者;另一方面,通过多方努力促进机器人产业生态的繁荣,还通过 “2022达闼全球开发者大会(HARIX GDC)”等活动,探讨HARIX OS海睿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智能柔性关节以及机器人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共同构建海睿云端机器人生态,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向“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深入发展,更多机器人可以部署在社区、学校、写字楼、交通枢纽、工业园区和机场等场景中。相比两年多之前的疫情初期,达闼机器人在上海这一轮抗疫过程中,在更多场景中发挥了作用。

2020年初武汉疫情到此次上海疫情,达闼的部署速度也更快。

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就告诉亿欧:“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在统一部署、规划上面会更快。我们在武昌方舱的时候,从方案到实施,用了一周的时间;上海世博方舱,就用了短短的24个小时。我们在防疫服务机器人这一块,人员的规模基本上是2020年那时候两倍的人去做开发和运营管理。”

据报道,3月29日,一支由达闼机器人组成的AI抗疫小分队抵达世博展览馆。达闼也快速完成首批云端机器人设备的内部测试、物流配送及进场部署等工作,机器人种类包括达闼5G室内配送云端机器人、5G云端人形服务机器人、5G云端室内外安保巡防机器人在内的各种类型。

而事实上,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除了上海的方舱医院,达闼已将百余台5G云端机器人部署到了泉州、合肥、吉林等地的方舱医院,第一时间为医患提供消杀、配送、测温、安防巡检、智能运营系统管理平台等全方位数字化“智能方舱”运营服务,48小时交付,24小时保障。达闼机器人也成为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的最佳“智能拍档”。

除了方舱医院,达闼机器人还首次在小区场景中服务。

由于配送力量紧缺,上海的大型居民区对于能部分替代配送人员的机器人也提出强烈需求。比如,有2000多户居民的陆家嘴锦绣前城小区居民,就对此类机器人提出了需求。

据报道,由于达闼大量上海工程师都已投入各方舱医院的机器人现场调试中,4月6日当该公司接到上海居民区求助后,只能紧急从全国范围抽调工程师援沪。4月7日,达闼工程师刘维从已动态清零的深圳启程连夜赶赴上海小区,随即开启现场布署。在完成地图和路径建模、网络调试、参数修改等一系列操作后,两台达闼patrol 3云端服务机器人于4月9日开始试运行。

达闼云端机器人不同于其他机器人的重要区别,在于将机器人的“大脑”与身体分离。“大脑”放在云端,负责最核心的数据处理和智能运算;机器人身体放在服务场所,负责感知和服务,从而突破传统机器人的性能极限,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服务。

当然,要更理想地实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5G专网与强大的云端算力,还有4个关键环节需要补齐:人工智能通用操作系统、标准化的核心硬件、集成化的应用开发工具和平台,以及安全可靠的云端机器人运营系统。

达闼自2015年创立以来,一直瞄准云端机器人方向与上述关键环节作针对性研发。在达闼创始人黄晓庆看来,整个机器人行业已经走到从“功能”到“智能”,从概念试点到全面普及的市场爆发拐点,一个“人工智能+5G+机器人”的云端机器人时代即将来临。

先不论机器人是何种外形,机器人要想进入更多服务场景,首先就必须具备类人的智能水平。单靠机器自身芯片的算力,再考虑机器人有限的电力供应,至少短期内人类技术是难以达到这种类人智能水平的。

而云端机器人摆脱了传统机器人“一机一脑”的限制,将控制大脑与身体分离,单独放在云端,负责核心的数据处理和智能运算。这也有助于可以打造具有超强算力的机器人“大脑”,从而实现类似人类的智能和表现。

通过这种云端算力的支撑,服务机器人也能够更高效地进入包括家庭、社区、城市、工厂、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更多工作场景。

当然,机器人不仅要“大脑发达”,也要“四肢发达”,造出具有“四肢”的人形智能机器人也是行业长远的目标。

基于应用多样性的考虑,2018年达闼就启动了“XR-Plan”计划,从4个不同的分类,为智能服务机器人设定了标准:XR1人形轮式服务机器人,XR2双臂轮式工作机器人,XR3双臂四足工作机器人,XR4人型双足服务机器人(家庭保姆机器人)。达闼还发起了一个“云端阿凡达计划”,希望未来让残疾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以“完整”、“智能”的状态去面对工作,让“人机结合”成为社会职业的另一种选择。

黄晓庆认为,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是PC,人类的第二台计算机是智能手机,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将是云端机器人,而第三台计算机中的皇冠则会是双足人型的家庭保姆机器人。达闼在创业之初就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其Cloud Ginger机器人在有底盘的状态下已经具有34个关节自由度了,是目前为止非常灵活的类人形机器人。

“这次的疫情爆发可谓是一个练兵场,很多企业都加入到科技抗疫中来,达闼也是当仁不让。智慧方舱的需求虽然是短期的,但当前局势乐观来看,机器人在防疫及卫生保健、养老等领域的应用,经过疫情的大规模应用之后也会被高度重视,未来还会延展到需要更多精细化运营的场景。” 汪兵对亿欧表示。

随着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加剧,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各种重复的、危险的工作的机器人将成为社会甚至家庭的必需。也许未来“云-网-端”架构人形机器人将走进更多场景,并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本文来源于亿欧网,原创文章,作者:陈俊一。作者:陈俊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亿欧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