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半部国产汽车史,如今多产业“难过”疫情关,亟待中小企业回归产业链

芯圈那些事 2022-04-29

汽车国产车疫情

3588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截止4月20日,上海市本轮新冠疫情已经持续50天。从3月1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新增1例本土病例后,接连一个多月的防控管制,各个产业供应链都受到不少影响。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疫情对供应链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包括了汽车、机械、电气设备、包含芯片在内的半导体等多个产业,而以上都是长三角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然而,受江浙沪疫情影响,上述产业的供应链已经出现断连,继而对全国多个产业运转产生冲击。

一、多产业“难过”疫情关

上海是中国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特斯拉等多个品牌在内的整车生产工厂均坐落于上海。3月以来,上海和吉林均因疫情停工停产,汽车产业整体下滑。

在申万宏源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期间,停产产量损失约为2000辆/天,产量损失达到4.8万辆。乘联会(权威汽车行业信息交流和市场研究平台)数据同样显示,一汽大众、华晨宝马、上汽通用等3月产量下滑幅度均超30%。

针对供应链压力,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创始人就对供应链问题表示担忧。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也曾发朋友圈称,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到5月份涉及上海供应链的科技以及工业产业可能会面临全面停产。事实上,从4月中旬开始,一些企业就已经因上海等地封闭而导致供应链断供停产。

消费电子产业(包含智能硬件、手机等3C产品、家电)同样受损。4月16日,有消息称,受疫情影响,苹果公司的三家主要供应商也面临停产困难,影响了产品组装。受此影响,苹果相关产品发货日期大幅延期,预计最坏情况下iPhone的产量可能下降多达1000万部。

在上述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中,芯片都是重要上游产业。同样受疫情影响,上海作为中国芯片的关键制造中心,供应量直接下滑,并出现了自2019年初以来首次季度芯片产量萎缩。

缺芯的日子多不好过,看台积电受制于美国而减少对华为的芯片供应可见一斑。

2021年度,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收入同比骤降49.6%,营收占比也降至38.2%,虽然不完全是芯片供应的原因,但缺芯无疑是重要因素;同样是受芯片制造商3月产量大幅下滑影响,半导体产业中集成电路一季度产量下滑了4.2% ;而在汽车电子领域,缺芯已然常态化,有行业专家预测,到2023 年上半年行业整体情况可能仍然是供不应求。

半导体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是IT产业的基础,是许多工业整机设备的核心。其芯片、储存器等应用在包含计算机、通信、军事、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这些都是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

不仅是上游供给端口受影响,在下游消费者需求端,导致数码、家电类消费电子同样因为疫情原因出现下滑。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2月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20.5%,事实上,整个一季度,手机等消费电子需求均疲软,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在今年已经削减约1.7 亿部订单。

可见,疫情对于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影响都已经比较严峻,在生产端,原材料短缺影响工业产出,产品供应不上,在消费端,居民对非必需品的需求也在下降。看起来,复工复产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半部国产汽车史

自从1901年,匈牙利人将2辆汽车带入上海,上海与这种改变世界的机器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 国家决定引入一条轿车装配线,以替代汽车进口,节省国家外汇,项目由国家计委提出,在原有轿车生产企业中考虑,当时相对具备有限的量产能力的城市只有上海,年产量5000辆,上海牌轿车二十多年生产了7.7万辆,所以选择了改造上海汽车厂。

彼时,大众方面也在亚洲寻找合作伙伴,以建立远东“桥头堡”,以对抗韩日汽车的强势进攻,因此在第二天中方提出这个想法之后,提出愿意为中方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并且愿意部分出资,进行合作。

此后,上海与大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为时六年的谈判,达成除了合资以及技术引进合同,还有很多附件,包括零部件国产化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

大众为上海提供了当时正在研制当中的最新的车型,也就是后来风靡了中国二十多年的桑塔纳轿车,与大哥大一起成为当年中国富豪的标配。

这个时候,在1100万人口的上海,只有三家公共加油站,上海大众用的是上海牌轿车的陈旧厂房,每天只能组装两辆桑塔纳,

上海大众的第一批零部件工厂,大部分是弄堂小厂,敲敲打打,最后送到沃尔夫斯堡,由德国大众进行技术认证,所以基本上考海外来料,散件组装,国产化率只有2.7%,一辆上海桑塔纳只有车轮、收录机和天线是国产的,毫无技术含量科研。

德国人坚持:“消费者花了来之不易的钱,应该得到一辆安全性能、质量水平和产品外观完全合乎国际标准的桑塔纳轿车。”

当时是不是要降低标准进行国产化,成为了非常大的争议性问题。 上海大众第二任总经理王荣钧说的很直白:“如果不搞国际水平的国产化,何必去引进桑塔纳,我们老上海,从一开始就是全部国产。”

上海大众把零部件企业分为了A、B、C三级,A为高级,C级及以下将会被淘汰,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就是这样从零开始的,在零件设备、设计以及工艺上,都是一片空白。

这不只是上海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全国性的问题,虽然当时一汽、二汽引入了苏联的生产线,但相比国际标准依然是老旧的, 从整车,到零部件,都不具备大批量生产的能力,更不用说保证可靠的质量。

因为汽车这种长产业链的产业,零部件的国产化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溢出效应,解决上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解决汽车零部件国产化这个全国性问题的一个战略性棋眼。

人民银行从1988年起的三年内,每年给上海市增加专项贷款额度1.3亿元, 全国有121个项目纳入桑塔纳国产化的“一条路”规划,计划总投资7.8亿元,用汇1亿美元。

同时上海市1986年起设立筹措发展轿车专项基金,这项国产基金从1986年四季度起向全国收取,直到1994年2月份停止。每辆桑塔纳轿车收取两万元,1988年调整为每两收取2.8万元。上海牌计划内每辆收取0.3万元,计划外收取1.8万元,八年间收取了本息大概一百亿元的专项基金, 用于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在解决这个全国性的汽车问题。

在零部件国产化的进程中,合资模式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入了传动轴、发动机管理系统、转向机、齿轮、变速箱等方面的国际汽车零件部件巨头,带来技术与资金,将高标准的零部件国产化落到了实处。 除了合资,也从德方零部件企业引入相关技术或者设备。


到1993年统计,桑塔纳国产化的定点分布为:上海大众占18.4%,上海市占53.3%,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占了12.3%,当时的中汽总公司所属企业占8.8%,苏浙占2.1%,全国其他地区5.1%。

后来上海苏浙一带的配套成功率也高达90%,而其他地方因为信心、资金、生产能力等各方面的问题,配套落实并不理想,因此形成了桑塔纳零部件向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聚集群落,到今天依然在全国汽车产业链当中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2006年,上海大众扶植700多家零部件企业。后来江浙周边又再衍生了上汽投资了20%的奇瑞汽车、 以及在宁波起步的吉利汽车。

各方面的配合之下,桑塔纳的国产化率1989年达到了31%,1990年达到了60%,在1996年达到了90%。到1998年,桑塔纳已经量产100万辆。

同样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吉利与奇瑞汽车两大中国民营自主汽车品牌,不约而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与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高标准的国产化成功带来的人才、技术溢出以及产业链的成熟,显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而这只用了差不多十二年时间。

三、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汽车产业继续升级

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汽车赛道,上海市如法炮制,引入产业龙头,凭借产业的技术、人才溢出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继续强化了上海在智能汽车产业链当中的核心地位。

2018年特斯拉公司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地区,占地86万平方米,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截至2021年三季度,并已经达成90%零部件本土化生产目标。

因为产业集群效应,围绕特斯拉工厂,临港近年来也聚集了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智能驾驶系统的均胜电子、边缘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地平线等100多家智能汽车产业链相关的企业,涉及电驱系统、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芯片、感应雷达等汽车硬件领域,企查猫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聚集13293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40%,到今天,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不仅发展起本土汽车巨头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等,还吸引了蔚来、哪吒、智己汽车天际汽车、威马、沃尔沃亚太区、福特中国新老巨头陆续入驻。

国内很多零部件企业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仅上海地区就有17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华域汽车、保隆科技、岱美股份、新朋股份、松芝股份等。在上海及周边区域,聚集着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上千家,从国际汽车一级供应商的博世、安波福、电装、采埃孚、大陆集团等全球零部件百强公司,还有大量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包括保隆科技、蔚然动力等,小微企业多达2万多家,从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中芯国际、飞思卡尔、华虹半导体,再到发动机、电驱系统、传动系统、变速器、线束、轮胎,到各类塑料、金属制品、玻璃基础原材料供应商,广泛覆盖整车生产各个产业环节。

统计局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汽车产量占比为21.6%,汽车工业增加值占比更是高达31.2%。另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企业中,长三角的发动机企业占比47%,变速器占比53%,动力电池占比56.65%,电池控制系统更是超过了70%。

可以看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在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当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从零起步,到成为全球产销第一的汽车制造大国,这是国产汽车史的上半部。

国产汽车史的下半部,要跑出一个甚至几个全球知名的,在利润、技术、声量方面都与国际巨头平起平坐的中国汽车品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群雄逐鹿,正在当下。

文章来源: 财经早餐,制造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芯圈那些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