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胶巨头入局PI材料领域,需求与日增加,PI薄膜亟待国产化

材料前沿洞悉 2022-05-13

光刻胶股票投资

2069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近日,彤程新材发布公告称,为推进光电显示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完善在柔性显示核心材料领域的业务布局,2022年4月30日,公司与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购买了其持有的苏州聚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2%股权,交易总金额为人民币1560万元。

苏州聚萃是由美国阿克伦聚合物系统公司(APS)的技术专家及国内显示材料领域专家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创办,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新型显示产业所需的聚酰亚胺(PI)等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及有机膜材。苏州聚萃拥有在PI材料领域领先的专有技术和研发生产力量,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PI树脂的合成、掺杂及改性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此前,彤程新材暂无关于PI材料的相关业务。

此次收购是公司是深耕电子材料平台,稳步切入PI材料领域的第一步,公司未来拟进一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或间接购买股权、增资等方式持续拓展在PI材料领域的布局,致力于在现有光刻胶业务之外,进一步深耕PI类材料领域。

1、电子级PI薄膜为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发力中

根据用途,PI薄膜可分为以绝缘、耐热为目的的电工级PI薄膜和附有高挠性、低膨胀系数等性能要求的电子级PI薄膜。

电子级PI薄膜价格高昂,行业进入难度大,目前仍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全球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电子级PI薄膜主要由美国杜邦、日本东丽、日本钟渊化学、日本宇部兴产、韩国SKC等企业垄断,这些企业产能集中度较高,规模多在2000~3000吨/年,合计占据全球约85%的市场份额。

我国PI薄膜行业起步晚,目前国内约有70家PI薄膜生产企业,产能规模多在百吨上下,主要应用于低端市场。随着我国对高端电子级PI薄膜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开始向高性能PI薄膜市场进军。目前国内已具有规模以上电子级PI薄膜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时代新材、丹邦科技、瑞华泰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达迈科技、达胜科技等。

瑞华泰2020年年产能约为720吨,在今年IPO上市时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计划新增1,600吨高性能PI薄膜产能。国风塑业于2016年开始聚酰亚胺薄膜研发,切入新材料领域,现有2条生产线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另外2条桂林电科院中标的生产线处于设计和安装阶段,设计规划产能790吨。山东万达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产能领先的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生产企业,拥有双向拉伸生产线5条。

2、拒绝垄断,国内企业纷纷投资扩产

PI被列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其研究、开发及利用已列入各先进工业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PI产品以薄膜、复合材料、泡沫塑料、工程塑料、纤维等为主,可应用到航空航天、电气绝缘、液晶显示、汽车医疗、原子能、卫星、核潜艇、微电子、精密机械包装等众多领域。

近年来,随着折叠屏手机进入大众视野,对柔性显示器的研究与讨论愈加热烈,随着其性能要求的提高,PI作为关键材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目前全球市场由国外少数美日韩企业所垄断,包括美国杜邦、韩国 SKC Kolon PI、日本住友化学、宇部兴产株式会社(UBE)、钟渊化学(Kaneka)和东丽等。

虽说我国的聚酰亚胺技术发展相对日本、美国要滞后一些,但由于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企业已经不能接受国外寡头对国内市场的垄断,企业投资扩产,投资总额达到千亿级别。

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涉及PI材料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其中包括无锡高拓、溧阳华晶和聚柔等多家企业。虽然华南地区涉及PI材料相关企业较少,但瑞华泰和桂林电科院两家也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企业。

近年,基于未来发展前景,不少企业已进入该领域。随着国内相关企业技术进步及资本加持,未来PI材料国产化将持续加速。

“黄金薄膜”技术核心壁垒高

PI薄膜被誉为“黄金薄膜”,与碳纤维、芳纶纤维并称为制约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之一,高耐热PI薄膜被认为是未来柔性太阳能基板的核心材料。当前,国产化PI 薄膜技术水平为:薄膜幅宽为1500 mm;厚度均匀性<2.5%;拉伸模量>4.5 GPa;拉伸强度>250 MPa;CTE(50~200℃) <16 ppm/℃;热收缩率(TD/MD) 为0.02/0.01。

然而,当前这种“黄金薄膜”发展仍面临几大壁垒:

●制备工艺复杂,核心技术被寡头公司垄断

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单体合成、聚合方法)、技术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且核心技术掌握在全球少数企业中,呈现寡头垄断的局面,行业寡头对技术进行严密封锁。

●投资风险高、压力大

PI 膜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一条产线需要 2亿-3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对于国内以民营为主的企业来说,其高风险和长投资周期的压力较大。

●生产设备定制化程度高

PI 膜的生产参数与下游材料具体需求关系紧密,对下游的稳定供应需要公司定制专门的设备,但设备定制周期较长,工艺难度大、定制化程度高。

3、需求与日增加,PI薄膜亟待国产化

从需求端来看,2016-2020年国内对PI薄膜的需求复合增速高达10%,2020年总需求量约为1.3万吨。目前我国电子级PI薄膜与电工级PI薄膜整体消费量相当。

未来随着电子显示、柔性印刷电路(FPC)和导热石墨膜等电子级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电子级PI薄膜消费量规模进一步增大,预计2023年将超过电工级PI薄膜,但高端电子级PI薄膜在设备、工艺及人才方面存在较高技术壁垒,目前发展进入瓶颈期。

2020年我国PI薄膜进口依存度约25%,高端PI薄膜进口依存度更是达到了80%以上。随着我国相关研发及技术人才的积累,加之下游重点市场转移至内地及相关政策的利好,我国PI薄膜发展将不断提速,逐步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替代。

根据全球及国内下游行业增速测算,预计至2022年,全球PI薄膜市场总规模达24.5亿美元,国内PI薄膜市场总规模达72.4亿元,其中,电子级PI薄膜26.3亿元,特种级PI薄膜26.9亿元,导热级PI薄膜9.5亿元,电工级PI薄膜9.7亿元。

文章来源: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复材云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前沿洞悉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