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IPO的百果园,给水果零售业敲了个警钟!

47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百果园近两年频频冲击IPO,却都未如愿。

今年再次站在上市的大门口,眼看只差临门一脚,却又遭遇了严重的“食品安全”舆论危机。怕是“水果零售第一股”的梦想又要破灭了!

据悉,百果园是在5月2日向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书。

但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递交招股书后4天不到,就被曝光出了食品安全问题。5月6日,微博却爆料出了百果园“售卖隔夜水果、用变质水果做果切、用小凤梨充当大凤梨售卖等欺骗顾客”。

次日,百果园发布道歉声明,将锅甩给了加盟商,称本次事件是因为涉事门店故意躲避总部检查所致。

不过消费者们却并不领情,声讨此起彼伏。毕竟食品安一直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这次的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

百果园多年积累而来的口碑瞬间崩塌,不仅上市有点悬,接下来必定会流失掉一大批顾客!

毕竟,想建立起来品牌信任度很难,或许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但是要毁掉它却很容易,一夜之间就足够。

所以到底怪谁呢?百果园这些年狂飙快跑,急于打天下,却忘了静下心来守天下。

如今陷入如此的尴尬境遇,或许早已是冥冥之中的事。

卖最贵的水果,哪里来的底气?

提到百果园,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贵”,这其实这和百果园的品牌定位策略有关。

已经坐上行业老大哥位置的百果园,觉得自己有这个底气去做高端市场。

百果园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果零售企业,根据2021年水果零售额相关数据显示,其线下门店5351家,遍及22个省130个城市,在全国各地拥有强大的分销网络。

目前,百果园已经突破了百亿营收大关,全年收入102.9亿,位居国内水果零售企业榜首,其营收规模是第二名的2.8倍。

一代“果王”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百果园成立于2001年12月,第一家门店于次年7月诞生于深圳。

这家门店一开业就在当地迎来了开门红,营运一个月后销售额达到了四十万元。

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干脆趁热打铁,快速的“复制粘贴”了4家门店。

不过他却逐渐陷入了沉思,他发现在红红火火的生意表象之下,纯利润非常微薄。

和大部分水果店一样,百果园最初其实也走的是“低价战略”,水果店之间习惯了打低价战,必然导致整个行业都没有提价空间。

不过余惠勇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决定广招加盟商,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快速拓张,规模效应还有助于品牌传播。

可以说,这是百果园自创立后在模式探索上第一次大转变。

于是,余惠勇带领百果园率先打开了水果零售连锁市场,无前辈可参考,自己成为了“吃螃蟹”的人。

到了2007年,六年时间百果园就已经拥有了100多家门店。

门店数量蹭蹭蹭的上去了,销量也跟着往上涨,但没想到公司却持续亏损,总额多达两个亿。

加盟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经营上品质难控。

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加盟店经常私自采购便宜货以次充好,对百果园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被央媒点名批评,曝光了百果园加盟店竟然用国产香蕉冒充进口香蕉。

这个事件如一个雷敲醒了余惠勇,他开始思考,便宜真的是消费者买水果最看重的因素吗?

明明是国产香蕉,在多贴了一个进口标签后,价格上涨后为啥却更好卖了?

百果园再次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做质量为王的精品高端市场。

在当时高端水果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背景下,走高端化路线的百果园,开始逐渐成为购买高端水果的主要渠道之一。

同时,为了重振口碑,百果园开始走向一条重资产自营模式。

从2008年开始,百果园对外宣布停止接纳新的加盟店,还回购了不少之前的加盟店由总部直接管理。

自营后的百果园对开始各种制度进行大改,模仿海底捞鼓励老员工晋升为带店店长,给予持有门店部分股份的权利。

接着,百果园开始加快了扩张的脚步,这背后当然也离不开资本的加持。

2015年开始,百果园开始引入各种外部投资,并完成了4亿元的A轮融资,在当时创下了水果零售行业最高融资纪录。

也是这一年,百果园完成了与另一水果巨头“果多美”的并购重组。

到2018年,刚好是百果园关闭加盟业务的第十年。为了加速扩张,百果园在资本加持下又重启了对外特许加盟。

到目前为止,百果园已完成了8轮融资,估值高达600多亿,可谓是把行业其他选手们狠狠的甩在了后面!

野心不止于水果!

根据百果园官方数据,2021年收入102.89 亿元,但是净利润却只有 2.26 亿元。

不超过2.2%的净利润率,这和大家对于百果园“财大气粗”的印象并不符合!

原来收入可观的表象背后,水果大户其实并不太赚钱。

于是百果园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它的野心从来就不只是卖水果。百果园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大生鲜电商。

不过,百果园的大生鲜类产品所走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线上。

百果园官方曾表示,“百果园卖菜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到店自提或者到家配送,线下将继续聚焦水果品类。从线上品类做宽到线下品类做专。”

不同于传统的水果店,百果园是一家极具互联网思维的选手。

不仅搭建了自营的APP和微信小程序,还入驻了天猫、京东、抖音直播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并且积极的在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送平台布局现切果等业务。

密集遍布线下门店,方便顾客到店消费的同时,还实现了在家、在办公室等多场景的线上一键下单。

百果园较早就开始重视私域流量,长期积累了大量的高活跃度社群,有利于老顾客的复购。

总的来说,百果园水果店所构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对于生鲜电商本就是发展沃土,所以会打起生鲜的算盘也在情理之中。

借助线下强大的门店布局,大生鲜类产品也可以共用百果园自身的“店仓一体化”空间,将线下店面当做生鲜前置仓来使用。

加上这些年来建立的供应链渠道、品牌口碑等优势,各分销渠道的会员总人数超6700万名,付费会员数超78万名,百果园想要从水果往大生鲜类引流可谓是轻而易举。

2019年4月,百果园开始正式进军生鲜领域,上线了独立生鲜平台“百果心享”。

将分销业务通过APP和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拓展,增加蔬菜、蛋奶、米面粮油、粗粮杂粮、调味品、 奶制品、等生鲜品类。

2020年,社区团购爆火,百果园也跟风迈入了这个赛道,在微信小程序上线了“熊猫大鲜”。

此外,百果园还布局了水果再加工类产品,例如果干、果汁及冷冻水果等,毛利率极高。

一脚跨进大生鲜领域的百果园虽然野心不小,但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主要营收收入还得靠卖水果。

据百果园官方所公布的数据,2021年水果及其他产品销售(包含水果、干果、其他大生鲜)总共营收100亿。

不过,其中有95亿的收入都来自水果零售。大生鲜业务并没有太大气色,2021年仅贡献营收2.03亿元,占总营收额1.97%。

看来,多年靠卖水果而给消费者留下的刻板印象,一时还比较难以打破,想要做大而全的生鲜电商还需要时间沉淀。

更何况,生鲜领域目前已经被互联网巨头们争得头破血流,死了一批又一批,能留下来的都是“强中手”,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均已成功上市,美团、拼多多、京东、阿里则靠着厚家底继续使劲往里砸钱。

如此严峻的竞争局势之下,百果园确定能玩得过这批早就冲入生鲜领域的玩家?

可不要顾此失彼,乱了主营水果的大后方!

清醒的消费者:好货≠贵

如果百果园继续“一心两用”,后果很可能就是:一边想拓展大生鲜领域的业务,殊不知另一边,水果消费者也正在被挖走。

百果园能够走到今天的行业位置,可以说高端化定位功不可没。

但殊不知,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们,对于好水果的定义已不仅仅是价格“贵”这么简单了!

过去,在百果园刚起步做高端市场的那几年,高端市场供不应求,所以有品牌光环的百果园,自然就很容易就得到消费者们的追捧。

这些年百果园还推出了不少自创的明星款产品,红芭蕾草莓、良枝苹果、香风翡翠青提、青妮王榴莲、亚克西梅,都是百果园独家发售。但是如今环境大变,随着如今高端化水果市场竞争加剧,水果的整体质量也在逐渐提高,购买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

一方面,以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在崛起,山姆、Costco为代表的仓储式会员超市也成为新晋生鲜消费“顶流”,高端水果市场越来越内卷。

消费者心理开始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理性:好货≠贵!

水果作为日常生活的高频所需,大家对“贵”的理解其实是相对的。就算是买高端水果大家也越来越追求高性价比,在意同等质量下的价格对比。

“过年打个麻将输钱不在乎,下楼买水果多付几块钱反而气得要死。”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曾经也在被采访时,这样描述消费者对水果价格的在乎程度。

同等质量下的水果,因为物流、门店租金、人力费等各种因素,也会出现最终零售价不尽相同的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源头基地甚至甩掉商超门店等中间商,开始依靠电商、自媒体直播、社区团购、微商等方式直接卖货。

这样一来,就节约了门店租金和仓储等传统水果店的开支,零售定价自然也就更有竞争力。

除了新零售和电商等大生鲜领域对百果园高端市场的打击,线下其他高端水果品牌店也开始遍布在各小区周边,与百果园开启抢客模式。

一些老对手的水果品牌自然不用多说,比如行业内说的“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

除此之外,各种小而美的新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它们拼不过大品牌的名气,就甘愿在同质量的情况下对价格做出一些让步。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他一些高技术壁垒的商品相比,水果作为生鲜食品,他们更看重口感和价格,自然也就不会过于在意品牌价值。

这样一看,百果园可以说是被四面围攻。

时代红利一过,再想独占高端水果的“唯一购买渠道”而躺赚,已经是个伪命题了。

难以标准化的水果零售业

百果园这次跌倒在上市前期的节骨眼上,其实也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

如果管理不好自己旗下的加盟店,就等于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品牌!

食品安全问题是水果零售行业绕不过去的敏感话题,做高端市场的百果园都有如此的漏洞,其他大大小小的水果店可想而知。

曾经,百果园一直都是大众眼里的优等生代表。作为行业的“果王”,许多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都跑在了前面。

百果园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一家“水果全产业链”的企业。

明明可以作为零售商坐吃门店红利就行,但是它却独立构建起了整条生态体系,参与到种植、采摘、分拣、包装、品质分级。

在生产源头上,百果园分为直接投资和合作两种模式,不仅大手笔投资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果园基地,还参与了多家优质供应商的种植环节,目前在全球拥有200多个特约合作基地。

在销售端上,百果园设立了“四度一味一安全”的果品分级标准,通过“糖酸度、鲜度、脆度、细嫩度、香味、安全性”筛选出A、B、C3个等级。

如此严苛的选果标准,如果旗下每个分店都按照这个标准实际操作,那么百果园卖高价当之无愧。

但是如果加盟店与品牌方玩起捉迷藏,说一套做一套,偷偷摸摸用次果充好,那么一旦出了问题,连累的是整个百果园的品牌口碑。

生鲜水果类产品难以标准化,其实是所有水果连锁品牌的通病。

据相关数据,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的零售额由2016年的827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2290亿元,这其中,行业前5大水果零售商加起来也才占了3.6%的市场份额。

而作为行业老大哥的百果园,也不过才占行业总市场份额的1%。

总体来看,目前水果零售行业高度分散,连锁率还比较低。

剩下的份额被国内大大小小的水果店所瓜分,撑起了中国水果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

相较于水果零售品牌店,个体户水果店的名气尚不足以抗衡大品牌,但是店主在自己可控范围内,更易掌控水果质量,船小好调头。

大型连锁水果店有个诟病,就是更倾向于做大做强,容易激进化的盲目拓店。

面对生鲜水果在供应链、仓储、物流、门店等方面的高成本投入,这本就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而卖水果之外,加盟店的管理更是个棘手的问题。

比如百果园旗下的加盟商,并不全是由总部直接经营,有一部分门店是由区域代理选择和监察管理。

这种特许经营业务的加盟模式,将门店的日常经营的最终决策权交到了加盟商手上,这就注定了产品质量难以全方位监管到位。

为了强化自己的高端定位,百果园还提出了“不好吃三无退货”服务,只要消费者不满意,就可以“无小票、无实物、无理由”退换货。

一边是品牌方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绑架”,但是另一边却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加盟商为了求生存便不得不动些小心思,如今被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了必然。

墙倒众人推,这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大概率会让百果园跌在ipo的门口,上市之路变得更加遥遥无期了。

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信任,一夜之间被清零,要重建已崩塌的信任,或许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

这几年,几大水果零售巨头们都在跃跃欲试,争抢着想先成为“第一家水果股”。

不过当下食品安全、加盟商管理等各种问题频发,整个行业还没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看起来,本次的百果园事件只是损坏了自身品牌的口碑,其实则不然。这或许只是整个水果零售行业的冰山一角,引发的是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绝不是小事,做生意最重要的底线就是要有良知,黑心钱赚不得。

一味追求扩张速度而“跑马圈地”的水果零售商们,该停下来冷静思考一下了,走得快不如走慢点、稳点,如此才能基业稳固长青。

别为了钱就来者不拒而让没有良知的加盟商加入,否则,就会“一颗老鼠屎坏了一大锅饭”。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袁国宝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