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受河豚启发,研究设计新型仿生皮肤

陈述根本 2022-06-06

仿生设计仿生机器人河豚

658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文|陈根

皮肤,是人和动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生物系统中,软组织可以通过应变增强来有效调节机械强度以避免受伤。电子皮肤作为能让机器人产生真实触感的系统,大大提升了机器人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却无法做到像人类皮肤一样感知疼痛、规避危险。

近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研究人员受河豚皮肤的三维形变启发,基于在碳基/高分子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柔性驱动与传感方面的研究积累,提出了基于应变感知增强(SPS)效应的仿生皮肤,实现了从触觉到痛觉感知的转变。

传统的电子皮肤通常建立在单一的压力感应模式上,其虽然能够感知压力,但是超过一定的压力阈值就会出现问题。一定意义上,这些皮肤就像记录压力的开关,但是无法真正感受自己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此外,这些皮肤很容易受到破坏,因为超过某一压力限制就会缺乏灵敏度。

而中科院研究人员新开发的仿生皮肤,结合了生物体的体感系统,可以在组织或者皮肤发生拉伸时实现触觉到痛觉的可控阈值转变。具体来说,研究人员采用界面自组装和原位功能化策略,构筑了具有界面互锁结构的二维石墨烯基弹性超薄膜(ECF),其和真实脊椎动物的神经感觉系统具有相似的感知趋势。

在ECF中,石墨烯片层之间相互堆叠形成的动态网络,通过不同程度的滑移,可以敏锐地响应外界应变刺激。进一步,通过调控石墨烯片层的厚度,可以实现应变阈值在7.2%到95.3%范围内变化。

此外,在河豚皮肤三维形变的启发下,研究人员将ECF集成为自支撑形式的仿生皮肤,其不仅能够实时监测三维气动形变,还可以通过SPS效应有效检测到处于过度膨胀状态的三维形变,实现动态的痛觉感知。

该研究对机器人领域来说意义重大。机器人拥有感知后,可以自主规避危险,延长使用寿命。未来,知冷暖、感疼痛,或许再也不只是人和动物的专属。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陈述根本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