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价格连降12个月,全球三巨头业绩“变脸”,中国黑马地位上升

3365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到2022年第二季度部分面板价格已遭腰斩。进入6月,电视面板报价继续走跌,价格将全面滑落到现金成本以下,IT面板第三季亏损压力也浮现,为何液晶面板价格不断下降?

液晶面板价格连降12个月

这次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滑是供需失衡导致的。

过去两年间,液晶面板行业经历了史上最长的涨价周期,面板厂商纷纷扩产,希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集微咨询显示行业首席分析师李雷广表示,近些年,由于原有的面板产线纷纷扩产,以及新的面板产线产能逐步释放,国内液晶面板产能不断增加。

而且为了抑制竞争对手的发展,面板厂商们坚持满产。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表示,自三星Display决定退出液晶面板行业之后,京东方、TCL华星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充分释放产能,并试图逼退友达、LG Display等竞争对手。

但是自去年7月以来液晶面板市场需求不如预期。俄乌战事不停,美国联准会升息未止,通膨压力持续上升,再加上疫情封控影响,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降温。李雷广指出,一方面,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波及就业环境,使人们的收入减少,再加上通胀,造成购买力降低;另一方面,前两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已经购买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办公电子产品,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

截至目前,液晶面板价格已经连续下降超过10个月,由此可见,液晶面板行业下行周期并没有因为行业部分整合之后出现明显减弱的迹象。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表示,面板产能转化成供给的时间要远远大于需求变化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显示行业周期的存在。而且一般而言,涨价周期与跌价周期具有某种对应关系,过去两年液晶面板行业经历了最长周期的涨价,接下来也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降价周期。目前,面板行业还处于充分竞争阶段,不同面板厂商价格底线不一样,因此在抢夺市场份额的过程中拉长了降价战线。

液晶面板厂商被迫减产

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滑直接减少面板厂商的营收,增加亏损压力。据介绍,电视面板价格走跌已一年,55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电视面板都已经下探现金成本,6月65英寸以上的全尺寸电视面板价格达到现金成本,电视面板厂将全面陷入亏损,IT面板价格第三季也将下探现金成本,面板厂恐将出现单季亏损。其中友达5月营收同比下降31.6%,群创5月营收同比下降42.6%。

调研机构也调低了2022年全球面板产值。Omdia报告指出,今年面板出货面积成长率将腰斩到3%,全球面板产值将下滑15%,这也是近年来首次出现负成长。

为了尽可能避免陷入亏损,面板厂商一边减少液晶面板投片量,一边加快面板技术升级。

6月主流的面板厂商为了促进供需平衡,阻止面板价格继续下降,都不约而同地释出减产策略。洛图科技报告指出,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已经从6月开始大幅度减少母玻璃投片量,其中,京东方减少约25%,TCL华星减少约20%,惠科减少约20%。Omdia显示器研究总监谢勤益指出,LGD、群创、友达也减少投片量,减产幅度大约5~10%,6月全球面板平均产能利用率将下探80%,第三季将降至75%以下,恐创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的低点。

与此同时,主流面板厂为了保证盈利能力,被迫加快技术升级速度。董敏表示,液晶面板行业经过这次长周期跌价之后,面板厂商会重新审视LCD的赚钱效益,并加速WOLED、QD-OLED等下一代技术竞争。胡春明也认为,这波显示行业周期会加快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当前液晶面板价格处于低位,面板厂商为了提高盈利能力会增加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将过剩产能用于开发IGZO、LTPO、Mini LED、Micro LED等新技术,助推显示技术升级、迭代。

此外,这次显示行业下行周期加速行业洗牌。据了解,韩国面板厂商提前关闭液晶面板产线。三星Display计划6月关闭韩国8.5代液晶面板产线,彻底退出液晶面板行业;LG Display也关闭已经运营20年的5代线。董敏表示,友达、群创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合并,第二个选择是加快场景化转型,因为它们各自规模相对较小,难以与京东方、TCL华星相抗衡。

彩电寒冬之下,品牌加速分化,全球老三或将"换位"

上半年全球市场整体“牌面”不振,自然也会对彩电头部品牌的出货量产生巨大的“震荡”。群智咨询分析表示,从目前走势来看,上半年头部品牌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但头部品牌的出货量会陷入严重下滑阶段,以至于三星、LG等已经全面收紧采购抵御市场寒冬。

三星、LG、海信、TCL、小米等主流品牌中,预计上半年只有海信这家品牌有可能保持逆势增长,而其他几家则可能陷入下滑通道中。

其中,三星电子可能影响比较大。因为受欧美需求回落影响大,尤其是俄乌地缘冲突爆发后,全球电视出货计划多次下调,实际达成情况远低于预期。整体来看,一季度出货稳定,但二季度出货远不及预期,预计三星上半年全球电视出货规模不到2000万台,将可能是近年来最差的上半年。

而“二当家”LG同样也可能“出货量受阻”。原因还是主要“货仓”市场欧美区域的需求“被压制”。此外,全球超级通胀对OLED电视销售产生冲击,预计全球出货量在1000万台左右徘徊。

排名第三的TCL,则在上半年也和三星、LG一样可能面临巨大的“出货量承压”的态势。因为TCL这几年一直都是海外市场压过国内市场,而今年海外欧美市场持续萎靡,自然对TCL的出货量造成更大的“冲击和压力”。

群智方面认为,尽管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市场有子品牌雷鸟的低价冲量,但依然很难托起TCL整体规模,预计上半年全球出货不足1000万台,同比下滑超10%。

此前排名第四的海信,可能是上半年TOP5唯一有机会保持增长的品牌。群智方面分析表示,虽然海信(Hisense)上半年海外市场需求下滑,但子品牌Vidda品牌在中国线上市场增势迅猛,上半年有望在中国市场大盘下滑的情况下出货逆势同比增长超20%,有效弥补了海信整体的市场空缺,也确保海信整体出货量逆势上量。

群智预计海信上半年在全球彩电出货量大约在920万台左右,和第三名TCL上半年960万台预估量只有40万台左右的差距,这或将是两者近年来最小落差。

此外,排名第五的小米,虽然在国内市场来自海信和TCL子品牌的冲击,内销市场份额难以增长。但凭借印度、印尼等海外业务在寻求新增量,因此整体看来有望和去年上半年持平。群智预计小米电视上半年全球出货量超过500万台。

突破的方向在哪儿?

虽然整体规模出现了下行,但是彩电行业的热闹程度丝毫不减。彩电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各电视品牌也在寻求突变,这也使得我国电视行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或趋势,这些变化和趋势也为彩电品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整个彩电行业可谓是上下一心,共同推动整个行业前行。比如产业链面板价格持续下降,不断通过价格刺激消费者促进成交,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基于QLED、Mini LED、OLED以及激光的电视产品,不断通过技术更替,为彩电行业带来无穷生机。

从目前比较明显的趋势来看,整个电视行业未来依然是依靠大尺寸化、创新技术、细分应用为主要变革和转型方向。

创新显示技术驱动增长

核心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行各业都遵循这一定律,电视行业尤其明显。因为从CRT到液晶再到如今的QLED、OLED、Mini LED以及激光等技术百花齐放,彩电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进化史。就算是整个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技术的更替从未停止脚步。

对各个品牌来说,为了摆脱价格战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了打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众多电视品牌都在积极拥抱创新显示技术,来打造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避免为了销量而被迫采用价格战的方式。随着创新显示技术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也越来越丰富。

如TCL、海信等纷纷大力推动QLED、Mini LED电视的普及,海信、长虹持续深耕激光电视领域;创维、小米等推出多款OLED电视等。

打破电视应用的局限性

大家可能都会发现,2022年一季度推出的电视大部分都搭载120Hz的刷新率,甚至有的还标配240Hz的超高刷新率,这样高的刷新率主要应用在游戏领域。奥维云网消费电子事业部高级研究经理刘海娇表示,一季度全渠道120Hz电视零售量占比达到9.3%,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在电视行业整体环境低迷的情况下,游戏电视细分场景却实现逆势上扬,游戏细分场景成为电视行业变革的方向之一。特别是PS5的上市,为整个游戏电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诞生了非常出色的游戏电视。

比如索尼X9100H、X91J,创维的S81 Pro,还有TCL刚刚发布的真高刷游戏电视T7E,为游戏用户带来超大屏的游戏体验,同时也为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场景。

大尺寸化成为竞争新阵地

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消费者选择电视的尺寸也越来越大,超大的屏幕能带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震撼的视觉体验,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电视行业非常明显的现状和趋势。在产业链和终端市场都看好大尺寸产品的形势下,整个电视行业大尺寸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在一季度彩电市场规模的下降态势背景之下,80+市场零售额占比达到11.3%;万元以上市场零售额占比达到18.2%。一季度,大尺寸产品零售量占比呈增长态势,而75英寸在全渠道市场潜力爆发,成为对比同期增长最快的尺寸,大尺寸化在全渠道的覆盖渗透步伐加快。

对电视品牌来说,为了摆脱价格战的影响和波及,除了加速创新和打造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之外,布局大尺寸化也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方向。所以,大尺寸是方向,也是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

虽然我国彩电行业在爬坡,但是转型和突破的方向非常清晰可见。可以预见,我国电视行业用不了多久又将回到巅峰时刻。

文章来源:爱集微,百姓家电网,视听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