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不能再是投人生的“大转盘”了

奇偶派 2022-06-29

高考填志愿

3192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又是一年蛙叫虫鸣的高考季,6月23到6月25日,是全国各大省市的出分时间。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填报志愿这场考试,有时比高考还要难。

尤其是新高考政策出台,传统的文理分科变成专业科目组合。从分数公布的那一刻,无数的家长就开始为考生填志愿这件事发愁。

作为一个高考过来人,我时常在想,如果当年能够在填志愿时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或许能再上一步。对于现在正在填报志愿的万千高考生而言,这种急迫的需求感可能更为明显。

选好志愿,为什么这么难?

在过去,填报志愿往往会找到规划机构的老师,或是有志愿填报经验的牛人。但到了现在,这些方式似乎也不再那么靠谱了。

根据光明日报的近期报道,一些人号称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实际上国家从没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培训机构出示的证书上,甚至有明显的英语翻译错误。

志愿填报的不确定性因素原本就多,院校的综合情况、专业的就业情况,甚至身体条件都会成为一个考生是否能被心仪的学校所录取的关键。而“省控线、院校最低投档线、平行志愿、服从专业调剂、院校专业组”这些专用术语,光是了解起来,就要消耗一个家庭不小的心力。

高考志愿填报,争取更多的信息对称,了解更多人的经验,开始变得无比重要。

2022年高考,越来越多的考生家长开始在网上寻求指导。知乎“高考志愿”相关类目下的问题总数达767万,相关检索词搜索量达1.97亿次,内容浏览量更是多达25.2 亿次。在网上学习填报志愿,已经成为了某种趋势。

在知乎高考志愿报告中显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哪些专业必须谨慎选择,其中计算机专业的讨论度很高。

不少“过来人”来知乎分享了自己填报志愿失误、或者捡漏的经验。

比如在“高考填志愿失误是什么体验”的问题下,答主 @王富贵分享了他的经历。

他高考时分数刚过一本线,因为担心南方一本学校录取不上,就选择了本省的二本的一本专业。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去了就后悔了。后来看了@弗兰克扬 的观点,决定去当码农。跨专业考研考了两次,大五的时候在辅导机构讲化学,白天上课,晚上看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目前在 211 读研。

答主@Maboroshi 则分享了如何把志愿填得最值的方法。

她的分数超级鸡肋,勉勉强强摸着211的边儿。好的211去不了,普通一本又觉得分亏了。填志愿全程痛苦纠结,最后征求了同学老师的意见,以及知乎过来人答主的指点,如愿选上了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还有类似于“如何填报平行志愿”这样的干货内容,也有知乎答主@虫二 用简单的白话来解释。

他提及,平行志愿涉及到一个投档分数线的问题。“平行志愿中不存在是否是第一志愿的问题。档案是由电脑系统投递的,你所报的学校不会看到你把他们学校排在了第几名。假设A大学投档线580,那么你的档案肯定能进入A大学,其他BCD学校就不用考虑了。”

不论是踩坑经验、知识干货、避雷法宝还是上岸心得,有关高考填报志愿的内容,几乎都能在知乎找到。

那些真实的高考“过来人”

针对高考的内容指导,知乎上还有很多分类。比如考前冲刺技巧、2022 高考热点、为考生加油、高考回忆,还有各种专业和学校填报的技巧和方法分享。而这些高考的“过来人”,分享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盐选专栏,学姐学长的真实解答,高招办官方直播……

比如专家名师志愿填报指导,有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任蕾,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工物系博士这样的专家讲座。

这些多样化的问答、讲座、直播等内容,给考生们提供了专业的方向指导。

就算是那些无法被定论的问题,也有很多学长学姐来提供自身角度出发的建议。

比如一位知友提问“高考完的暑假建议打工吗?”知乎十年新知答主@程墨Morgan 这样回答他,“如果你考上了大学,等你大学毕业了,还有几十年的工作要做呢……短暂的防空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别为了钱干任何事。”

而也有来自机械专业的答主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选择了机械相关专业,暑假打工就相当于提前实习了,既赚钱又能积累社会经验还能提前体验专业。”

像这样有关高考的问题,答案区总是会有些相反的观点出现。

一位原本可以考上985、211的一位学子,高考成绩却没发挥好,因为身边的人都不建议再来一年,他选择在知乎提问“建议高考生复读再来一年吗,为什么全网都不建议高考生复读?”

针对这个问题,848位知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答主@花样美少年 分享了他身边几个同学复读的经历。在他看来,复读这件事一定要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实力能配上更好的学校,只有这样,复读才有意义。也有人并不建议复读,觉得那只是少数人的成功史。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正确答案,但当你看见心中的答案,就会一瞬间找到自己的选择。

还有不少知友在「那年我高考」的想法创作话题下,分享着考前冲刺技巧、高考回忆、学校填报的技巧等内容。截止目前,有人分享了高考后第一次出过旅行,也有人分享了没有高考的遗憾经历。掀起了一波回忆潮。

答主@英语碎碎念 还记得,当年她走出考场,外面挤满了等待的家长。她的妈妈每天会换不同的衣服颜色来激励她,第一天是红色,开门红;第二场绿色,一路绿灯;第三场和四场是灰色和黄色,寓意着走向辉煌。

这样有关高考的回忆,简直是知友们留在互联网上的温暖宝库。

高考季结束之际,知乎还发布了和中国青年报合作的最新主题视频《人生开卷题的答案》,邀请6位知乎答主以“高考过来人”的身份,解答考后的人生问题。

这六位受邀参与视频拍摄的知乎答主,分别是被称为“科学段子手”的清华博士生毕导、博物馆文博专家螺旋真理、科研机构副研究员老石、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甜草莓、世界500强央企总部翻译翘囤奶爸和直播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Cecilia。

而在去年,知乎吾辈问答也请到了李雪琴来分享“从志愿填报开始,欢迎进入成人世界”,还针对选大学还是选专业的问题进行回答。

如今,作为“过来人”的知乎答友,既有专业人士、普通分享者,也有来自各个领域的翘楚,明星的入驻都变得越来越常见。

从“我看”到“我说”

我们自己似乎也在从那些在知乎看别人经验,听他人讲述故事的旁听者,逐渐变成看见一个问题就迫切想要表达几句甚至写上一整篇洋洋洒洒回答的讲述者。

2022年,知乎步入了第二个十年。

在这样一个问答、分享和交互的社区,用户和平台模糊了主客关系,用户既是平台内容的阅读与使用者,转身又是平台内容最好的创造者。良好独特的内容氛围和内容生态,形成了知乎里这种丰富多维的讨论机制和一群有趣的答主。

比如在职场领域,有用户发布“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在这个问题下,有13530个回答,关注度最高的回答收获了2.8万个点赞。又比如在亲子关系领域,“你的孩子做过最让你感动的事”的问题下,有1100个回答,用户们看着别人的生活被感染,也分享着感动到自己的故事。

人生总有困惑,而每一个困惑,都有一个属于它的答案。社区里,开放性问题的友好氛围,也反过来印证了内容的开放程度。

而曾经那些求助于知乎的人,也开始成为给后辈提出解决方案的前辈。和高考一样,大量职场、情感、母婴等用户,在知乎从“经历人”成长为“过来人”,从内容“消费者”变成内容“生产者”。知乎的用户每个人都有问题,每个人也都是答案。在知乎这个内容平台,UGC和PGC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普通用户在变身为专业领域答主的案例越来越普遍。

答主@是那个Tina,来到知乎已经有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的历程中,她结婚生子,如今已经是一个二胎辣妈和运动博主。她在知乎提问过18个问题,其中不少都是与养育小孩相关的,得到了上百人的回答。

现如今,她也成为了母婴研究员,带着正能量二胎辣妈的标志,为其他用户解答困惑。

来源:知乎

这样的成长和转身,并不是孤例。

答主@蟹老板(谢奕炜),从2016年开始,开始关注健身相关内容。向知友提问:“打鸡血”式的健身方式对你有多大帮助?他的收藏夹,分门别类,各种类型的内容都有涉及。

而如今他已经成为满身腱子肉的正宗肌肉男,主页封面的大胸肌和八块腹肌代表着这些年的努力和汗水。作为健身话题下的优秀答主,@蟹老板在知乎有了1354个回答。

知乎上的内容创作者,大多还保持着自己作为用户进行浏览的习惯。就像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所说的,“社区里的每个用户就像是在未知世界里的开拓者,探险家。特别酷,大家在不停地求解和追问。”

曾经有很多人认为,在平台上刷内容的人,和在平台上发内容的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但在知乎却不是这样。内容消费者看到优质的内容,很容易被激励为内容生产者。

法国哲学家拉布吕耶尔曾经说过,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挖金矿的人,也开始帮助别人挖金矿。无数知友都在陪同知乎一起成长,从小白成为行业专业人士。

在我们看来,这种双方互动的内容运行机制,或许才是知乎作为问答社区和内容分享平台,特有的价值和有趣之所在。

我们也很难说,多少年后是我们长存,还是我们创作的内容长存。或许在这里,我们互相激荡,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奇偶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