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地球”平台正式投行,十四五期间卫星产业高速增长,遥感市场加速打开

通信小匠 2022-06-30

遥感通信卫星卫星

222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6月27日,“风云地球”平台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为全国预报业务提供支撑。

据介绍,“风云地球”平台以预报员需求为引导,聚焦台风、强对流、暴雨等天气,强化卫星资料在精细化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定量支撑作用。

该平台具有定量化、高时效、重融合的特点,其闪电、对流初生、垂直廓线等定量化产品能为基层精细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提供支撑;

卫星云图从观测到平台显示只需10分钟,让高时空分辨率卫星产品直达国、省、市、县气象台预报员手中;

它还能强化多星融合、多源观测资料融合,开展关键天气系统立体精细监测,多单位联合攻关台风、暴雨、强对流监测关键技术。

该平台于今年4月上线运行,并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测试运行,6月初开始在全国开放应用,至今运行稳定。

“风云地球”平台已在今年汛期天气预报服务中发挥较大作用。6月5日至20日,福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风云地球”平台提供的高时效卫星产品满足了预报员对短时临近监测的需求。针对13日午后福建上空的对流活动发展,预报员利用该平台提供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定量指标分析表,捕捉到对流活动的发生发展,为市、县气象台提前发布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预警信号赢得时间。

针对遥感能力建设,中国气象局印发《2022年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方案,2022年,针对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服务对高分辨率高空垂直观测资料的需求,填补对西南地区强对流天气、东北冷涡、长江黄河流域灾害天气监测以及新疆等天气系统和重点区域垂直观测不足,中国气象局将补充建设29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提高气温、湿度、风、水凝物和气溶胶等气象要素的垂直监测能力。

1990年到2019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气象灾害种类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发生频率之高、造成损失之重,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据悉,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0亿元。

一、全球卫星发射数量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2021年全球发射卫星数量为1336颗,同比增长4.3%;星链数量为783颗,同比下降6%。

从2021年1-9月全球在轨卫星按用途分布来看,通信卫星数目最多,在目前7942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为2867颗,占比为63%。根据客户来看,商用卫星数量最多,在目前7942颗在轨卫星中,商用卫星数量为3216颗,占比71%。

二、中国卫星发射情况

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泛,有的装有照相设备,用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等;有的装有天文观测设备,用来进行天文观测;有的装有通信转播设备,用来转播广播、电视、数据通讯、电话等通讯讯号;有的装有科学研究设备,可以用来进行科研及空间无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生产。2021年9月中国共计发射42颗遥感卫星,但通信卫星只有7颗,导航卫星更是没有。

从中国目前在轨卫星分布来看,2021年1-9月中国遥感卫星数目最多占比为53%。通信和导航卫星分别只占有13%和10%。根据客户来看,我国较多由政府和军方主导。政府卫星占比最高,为38%;其次为军用卫星,占比29%。此外近年来随着商业卫星的发展,其占比也达到了28%。

三、卫星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步提升的趋势。2021年中国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约为88.3亿元,同比增长7.9%;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约为792亿元,同比增长9.6%;卫星应用市场规模为4422亿元,同比增长10.6%。

我国侧重于遥感卫星布局,遥感卫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农业、科研、城市建设、环境监测、林业、水利、矿业、气象等领域,其中国土资源市场占比最高,达到了31%。

四、卫星导航产值

随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导航产品服务性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其中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为4738亿元,同比增长17.49%。

发展卫星、无人机、地面等遥感协同监测能力,构建多圈层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提升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水平。建设和发展与生态气象监测相适应的计量保障能力,提高遥感类、大气成分类观测装备计量能力。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横跨多个部门,涉及多种领域,对气象、对遥感有着天然的强需求。要提升海上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卫星遥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

据了解,与2005年相比,截至2020年,我国气象预报时空分辨率为3小时、5公里,分别提升11倍、3倍;台风预报准确率(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提升近1倍,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28分钟;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的0.36%。

去年公布的《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卫星遥感做了具体部署,主要工作包括:

① 继续发展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形成风云三号黎明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星组网观测、风云四号光学星“组网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② 研制风云四号微波星。

③ 探索发展用于微波温湿度廓线、掩星测风、高时空分辨率云和降水观测的小卫星星座。

④ 建成具备支撑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卫星地面业务系统。

⑤ 完善全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成国省两级遥感应用业务平台。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62%。

气象是卫星遥感行业应用的典型领域之一,此外还有自然资源、环境、农业、海洋等传统领域。

进入“十四五”,数字孪生、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同样对遥感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卫星遥感产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其应用将深入各个行业,市场空间也将被进一步拓宽。

来源:智研咨询,智研咨询,测绘学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通信小匠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