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不了商业化问题,只能“喝汤”的格灵深瞳,能走多远呢?

3102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2020年,曾经倍受徐小平推崇,并被认为市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格灵深瞳,面对疫情积极布局,再度回到了大众的视线当中。同时,在这一年格灵深瞳创造了2.43亿的营收,而2019年营收仅为7121万。

2021年“AI四小龙”上市之路一片荆棘,依图科技更是轮到出售业务断臂求生的地步。反观格灵深瞳的上市之路却一帆风顺,2021年11月9日,格灵深瞳在科创板顺利过会,2022年3月17日,格灵深瞳梦圆科创板,成就AI第一股。

在过去几年,格灵深瞳先后经历了换帅、掉队、转型和裁员等大变动,但这都没有阻止格灵深瞳的脚步,最终斩获AI第一股,但格灵深瞳真的挺过来了吗?

1、格灵深瞳居于产业链中下游,与“AI 四小龙”同属技术型科技企业

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其中基础层即软硬件基础的搭建,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开源框架、云服务等,相关产业链相对较为成熟;技术层即人工智能核 心技术的研发,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应用层服务于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具体行业的落地应用,如城市运营、金融、商业、医疗、家居等领域。

人工智能赛道参与者可分为四类:技术型科技企业、综合型科技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硬件厂商及国际机器视觉企业。

首先是以 AI 四小龙及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型科技企业,这类企业注重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及商业化落地,应用领域较为广泛,覆盖安防、零售、汽车、交通、教育等多个下游行业。

第二类为百度、华为等综合型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全面布局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旨在打造人工智能平台,与自身原有业务进行战略性融合,资金实力较强。另外一类为智能化转型的硬件厂商,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这类企业以硬件业务起家,近年来大力发展智能化业务,提供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综合安防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

最后是如康耐视、基恩士一类的国际机器视觉厂商,该类企业为传感器、测量仪器的主要供应商,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提供底层硬件基础。

2、 “3000亿美元”和AI第一股

格灵深瞳的成立还要从2012年说起。彼时,还在谷歌打工的赵勇,因为攻克了“场景识别”的技术难题,而被广泛认可,徐小平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尔后,在徐小平的推动下,赵勇也动了创业的心思,再之后徐小平找来了在两家美国上市公司做过高管的何搏飞,组成了格灵深瞳星光熠熠的核心创始团队。

2013年,计算机视觉方兴未艾之际,在赵勇与何搏飞的带领下,格灵深瞳成为了一家专攻计算机视觉和算法技术领域硬科技企业。

在刚刚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创业和创新是国内科技行业的主流旋律。人工智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成为了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新兴赛道。行业和资本的推动下,格灵深瞳更是成为了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代表力量。

在成立初期,在赵勇的带领下格灵深瞳技术实力超群,发表了众多论文,并且在世界顶级大赛屡屡发威。此时的格灵深瞳,确实贯彻着技术改变世界的口号。2014年刷爆朋友圈的招聘文章《对不起,我们只爱牛人》,已经显示出格灵深瞳心气之高,并且收到了众多算法工程师的“投名状”。

在初步得到行业认可后,格灵深瞳的梦想代入了现实,格灵深瞳却开启了碰瓷营销且用力过猛的困局。

比如,徐小平和沈南鹏这两个大佬,认为格灵深瞳未来价值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2014年6月,比尔盖茨参观微软亚洲研究院,顺便在微软创投加速器参观了格灵深瞳的产品,格灵深瞳擦边球的传播和文案,提高了格灵深瞳的地位;又比如,格灵深瞳宣传中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对手。

在格灵深瞳的“畅想中”,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更早成立的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也开始狂奔,唐晓鸥教授带领港中文科研团队成立的商汤科技,瞬间成为了市场上的宠儿。反观格灵深瞳,夸张的营销已经让其几乎败光了路人缘。

尽管号称全球第一家将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成功商业化应用的公司,但实际情况并未如格灵深瞳预期那般发展。

短短三年时间,格灵深瞳就陷入了资金危机,直到2017年才新一轮融资化解。此外,消息传何搏飞与赵勇之间矛盾重重,2017年,联合创始人&CEO就宣布离开格灵深瞳。曾经光鲜的格灵深瞳,竟然从未进入“AI四小龙”的名单。何搏飞的离开,格灵深瞳的掉队,让格灵深瞳和赵勇开始反思并且开始转型。

何搏飞时代,凭借其零售的经验和资源,格灵深瞳的主要市场或许还是主要针对消费端。2017年,赵勇带领下的格灵深瞳,从技术到业务上都开启转型,做银行、安防领域这些针对大企业和政府客户。

最重要的是,格灵深瞳已经接受了落后和平庸。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接受了自己平庸的格灵深瞳,却早于“AI四小龙”登陆股市。2021年11月9日,格灵深瞳顺利过会,2022年3月17日,格灵深瞳梦圆科创板,以每股39.49元的发行价登陆科创板,尽管上市当天破发,但却率先拿到了科创板AI第一股的名头。

随着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先后登陆股市,才衬托出格灵深瞳如今的落寞。截至发稿日,商汤科技市值接近2000亿、云从科技市值超过200亿人民币,格灵深瞳51亿人民币身价显得少得可怜,3000亿美元或许将成为格灵深瞳短时间内难以磨灭的槽点。

3、赵勇不动如山与格灵深瞳持续亏损

格灵深瞳成立之初,赵勇与何搏飞如胶似漆。生活上,两人的孩子上同一所幼儿园;工作上,各自分管一摊,配合默契,赵勇分管技术与产品,何搏飞掌舵公司运营与市场销售。

硅谷归来的赵勇,将谷歌的文化带到了格灵深瞳,信任每一个员工,将格灵深瞳的运营权全部交给了何搏飞。可惜,伴随着格灵深瞳的业务触角延伸至交通、金融、安防,何搏飞的管理,并未跟得上公司的发展。最终,何搏飞黯然离场。

2019年11月15日,北京格灵深瞳科技有限公司因决议解散,拟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请债权人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债权。将所有的股权质押给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何搏飞在格灵深瞳的身影至此消失。

回想起2014年何搏飞在给员工导师的回信中还曾慷慨激昂地表示“作为格灵深瞳的前100名员工,如果XX没有能够在几年以后格灵深瞳上市那一天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将是我作为CEO最大的失败!”,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在赵勇独掌大权的时期,格灵深瞳员工频频更换。赵勇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公司改革,部分员工或被劝退、或无奈离职。曾经的技术总监邓亚峰因个人原因于2020年3月离职,曾经的首席科学家张德兵也因个人原因于2020年8月离职。

招股书中显示,格灵深瞳的实控人为赵勇,其控制公司36.19%的表决权,公司并无总裁一职,总经理则是赵勇兼任。或许与最初的格灵深瞳不同,如今的格灵深瞳已经成为了赵勇的一言堂。

对于一个科技型创业公司来说,决定公司出路的两个要素,早期的技术积累,以及后期的商业化。2019年到2022年3月31日,格灵深瞳累计研发费用达到3.58亿人民币。

尽管人员频繁变动,对于人才吸引力下降,但在技术上格灵深瞳完成了技术的积累。在技术路线上,格灵深瞳从“三维视觉感知”,朝主流的“深度学习+人脸识别”转变。但其招股书披露,研发人员总数153人,但放置在“AI四小龙”的背景板下比较,依然略显单薄。

在商业化上,格灵深瞳实现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改革后,主要业务集中在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等领域。

2019年到2022年3月31日,格灵深瞳销售投入分别7459万、8528万、7367万和1647万,实现分别为0.71亿、2.43亿和2.93亿和0.54亿。营收规模太低,也导致格灵深瞳长期处于亏损当中,对应亏损分别为4.13亿、0.78亿、0.68亿和0.14亿,合计亏损超5.7亿。

4、格灵深瞳与华为合作

据悉,格灵深瞳与华为已经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紧密合作,结合格灵深瞳的算法软件优势和昇腾全栈基础软硬件平台优势,共同进行市场拓展,共建人工智能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

本次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繁荣可持续的AI生态。格灵深瞳将成为昇腾AI生态的重要参与者与共建者,未来将结合格灵深瞳的算法软件优势和昇腾全栈基础软硬件平台优势,一起打造面向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联合解决方案,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的无限可能。

最后

“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名头十分响亮,但伴随着后来者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登陆股市,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商业化,又或者是想象力,格灵深瞳都不占优势。解决不了商业化问题,只能“喝汤”的格灵深瞳,能走多远呢?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文章来源:远瞻智库,中访网财经,海涯观天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老板管理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