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干酪乳杆菌MJM60396可多途径改善高尿酸血症

微生态与分子药理 2022-07-11

高尿酸血症嘌呤副干酪乳杆菌

1412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01

 文章背景简介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肉类和加工食品的消费增加,进而增加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健康问题。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已达13.3%,约有1.7亿人,超过了糖尿病1.14亿人,紧追高血压2亿人、高血脂3亿人。

高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的代谢终产物,是人体的“垃圾”,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都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在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失去了尿酸氧化酶。因此,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一般来说,正常嘌呤饮食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女性>360μM,临床上即可称为“高尿酸血症”。

据报道,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情况与许多代谢紊乱有关。然而,高尿酸血症通常是无症状的。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不建议开出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因此,寻找一种安全、可供选择的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益生菌疗法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这种治疗方法长期使用是可以被很好地被公众所接受的。益生菌被称为“活的微生物,当给予足够的量时,对宿主的健康有益”。许多研究已证明: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调节、免疫活性调节、降胆固醇、降血压、抗癌、预防腹泻等有关。先前的研究表明,加瑟氏乳杆菌PA3等益生菌能够吸收、代谢嘌呤,从而减少嘌呤被人体肠道吸收、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在人体内,内源和外源核苷酸转化为核苷,然后转化为嘌呤碱基。相应的降解产物是来自鸟苷的鸟嘌呤和来自肌苷的次黄嘌呤,它们被腺苷脱氨酶转化为腺苷。鸟嘌呤在鸟嘌呤脱氨酶的作用下被代谢成黄嘌呤,然后在黄嘌呤氧化酶(XO)作用下被代谢成尿酸。次黄嘌呤被XO转化为黄嘌呤,然后被XO转化为尿酸。因此,黄嘌呤氧化酶(XO)是尿酸产生的关键酶。XO活性的增加会导致血清尿酸的增加。

韩国明知大学Youjin Lee等研究人员,于2022年发表在«microorganisms»杂志上(微生物学2区,IF=4.152),发表了题为“Potential Probiotic 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JM60396 Prevents Hyperuricemia in a Multiple Way by Absorbing Purine, Suppressing Xanthine Oxidase and Regulating Urate Excretion in Mice”的论文。该研究应用细胞模型筛选和分离了一株具有高嘌呤降解活性的候选益生菌株,并在补充高嘌呤饮食的氧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中评价了其抗高尿酸血症的活性。从嘌呤吸收、尿酸合成和代谢等方面探讨了降低血尿酸水平的可能机制。

02

所用到的主要方法

METHODS  

1、嘌呤降解型乳杆菌的筛选

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MJM60396菌株的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4、血清生化分析

5、肾、肠切片及组织病理学评价

6、粪便样本分析

7、RNA提取、cDNA合成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03

文章主要内容摘要

ABSTRACT

这项研究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出副干酪乳杆菌MJM60396,作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益生菌候选,因为它具有益生菌特性和体内外抗高尿酸血症的活性。在动物实验中,口服MJM603963周后,血尿酸显著下降至正常水平。催化尿酸生成的黄嘌呤氧化酶量减少了81%,尿酸排泄转运体上调。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对肾小球、肾包膜和肾小管的损害明显减轻。此外,益生菌处理使受损的肠屏障得到恢复,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增加。微生物组分析显示,MJM60396组与肠道屏障完整性有关的Muribaculaceae科和乳杆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MJM60396可通过吸收嘌呤、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合成、调节尿酸转运体增加尿酸排泄等多种途径预防高尿酸血症。

综合而言,本文证明:副干酪乳杆菌MJM60396通过多种途径来降低血尿酸:

(1)降解和利用嘌呤化合物,防止宿主对食物中的嘌呤化合物过度吸收;

(2)减少黄嘌呤氧化酶浓度,减少尿酸的合成;

(3)通过调节尿酸转运蛋白,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酸排泄;

(4)通过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恢复受损的肠屏障,降低通透性;

(5)增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保持健康的肠道,减少炎症,从而加重高尿酸血症。

这些数据表明:副干酪乳杆菌MJM60396可以多途径改善高尿酸血症,因此可以成为一种潜在的介导性高尿酸血症的益生菌候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生态与分子药理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