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动,难赚钱”的手术机器人,能像腹腔镜手术一样“遍地开花”吗?

机器人大侠 2022-07-14

机器人达芬奇腹腔镜手术

4134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正在港股IPO的手术机器人公司精锋医疗,在知乎上遇到刺客,受到多项质疑。

知乎文章已被删除,精锋医疗官网也暂时被管理员停止运行。

挑战外资对手术机器人的垄断,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日拱一卒,不可为迎合资本市场而不谨慎克制。

这是一门百亿迈向千亿的生意

手术机器人,即外科医生在远程控制下,通过微小切口精密操作进入患者体内的手术器械,从而辅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的精密操作型机器人。

所以手术机器人主要包括患者床边的手术机械臂、医生主控台或导航系统、成像系统。目前全球机器人辅助手术量占2.8%,预计2030年增长至14%。

从全球来看,手术机器人最早出现在1985年,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在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揭开行业高速发展序幕。后面达芬奇迭代了三代系统,分别在2006年、2009年、2014年再次获得美国FDA批准。不过,这些都是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直到2014年,达芬奇单孔手术机器人才获得美国FDA批准。

在分类上,手术机器人可按临床应用分为四类:腔镜、自然腔道、骨科、其他(包括泛血管机器人及经皮手术机器人等)。这里面细分市场最大的类别是腔镜,因为可以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及普通外科等多种手术专科。仅在2016-2020年,其复合增长率就超过122%,增速是第二名骨科的一倍多。

从腔镜机器人安装量来看,达芬奇目前在美国有4005台,占全球的61.5%;在中国有240台,占全球的3.7%。也就是中国不到10%的三甲医院拥有达芬奇手术系统。美国多孔和单孔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量的渗透率是中国的26倍,一个是13.3%,另一个只有0.5%。

市场规模中,在全球范围内,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从2016年的18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63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 1830亿元 ,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7.6%。

也正是看到这个巨大的增长空间,所以精锋医疗从2017年成立起 ,就沿着这个路径在创业。创业第二年开发了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并完成首次动物实验,这是其最主要的产品。

拆分产品结构来看,作为核心产品MP1000。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医生主控台、患者手术平台及三维高清影像系统。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生坐在主控台后方,透过三维高清影像系统实时观看手术视野,并操控机械臂进行手术。基于此,与传统手术不同的是,医生无须进入手术室的无菌区,便可进行手术。在MP1000产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患者手术平台。

患者手术平台设置了四个机械臂。医生在主控台便可操控这四个机械臂的孔口定位、孔口置入及操纵。其中两个分别充当医生的左手和右手,可分别安装手术剪刀、双极分离钳、双极抓取钳、超声刀及吻合器等器械;第三个机械臂放置与影响系统连接的内窥镜;最后一个机械臂可灵活按需求来添加其他器械。

去年5月,MP1000开启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并于同年9月完成入组,12月完成试验。当时一共有104名受试者入组(其中研究组受试者、对照组受试者各52名)完成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从各项指标来看,与达芬奇Si系统相比,MP1000的临床表现并不劣于前者。

由于直觉外科公司的第四代达芬奇Xi系统、第三代达芬奇Si系统是仅有的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产品,因此,若MP1000实现商业化,有望在国内与直觉公司的达芬奇Si及Xi系统形成竞争。

作为精锋的关键产品——SP1000。SP1000是一款单孔腔镜机器人,也可用于自然腔道微创手术。SP1000只有单个机械臂,内部安装了所有器械,并通过一个套管进行手术。填补了MP1000某些不具备的优势性能。

从竞对方面来看,目前,达芬奇SP手术系统是全球唯一一款获得FDA批准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并在2018年Q3实现商业化。然而,这款手术机器人尚未获得国内药监局的批准。因此,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局面上,微创机器人、上海术锐所开发的单孔手机机器人与精锋医疗的SP1000形成一定竞争关系。

目前,只有精锋医疗的SP1000与术锐的单孔腔镜机器人在国内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但术锐机器人的应用手术不仅包括精锋SP1000的妇科手术,还应用在泌尿外科。

除了主打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继续扩大产品研发的边界。今年1月,公司完成了双臂支气管镜机器人第一代原理样机的研发设计,并进行了动物测试。精锋医疗表示,今年计划开始型式检验,并于明年开始该款机器人的注册临床试验。

在研发腔镜机器人产品的同时,精锋医疗还进行高端微创器械的研发,包括立体内窥镜、智能吻合器,这两类产品均适用于微创手术中,可与单孔、多孔腔镜机器人搭配使用。

卖不动,难赚钱

尽管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在手术术式、患者治疗与医生操作均具备明显优势,但是,如此具有前景的手术机器人,却逃不开高价格门槛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已经完成了早期的市场教育,但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原因。毕竟,不论是对于采购设备的医院,还是接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机器人的价格都不能算便宜。

显然,手术机器人是一项技术门槛高、开发注册营销周期长、极烧钱的领域,从研发到上市过程漫长。相关报告显示,手术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周期基本都在十年以上。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研发周期导致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盈利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手术机器人企业。

比如,成立于2005年的天智航专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是我国首家上市的医疗机器人企业,但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9、2020两年的亏损额分别为3416万元、5416万元,而这两年其研发投入均超过7000万元。

与之处境相似的还有即将上市的微创医疗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诞生、至今已有7年历史,到现在为止其产品仍处于研发之中,没有在售产品。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在2019年、2020年的亏损额分别为6980.1万元、2.09亿元,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6188万元、1.35亿元。

因此,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早期的市场教育,但受限于技术创新能力,创新链和产业链不完整等因素,中国手术机器人高端诊疗装备的技术竞争力依然薄弱,更多地也是依靠进口的手术机器人。

高额的研发投入和对技术的依赖,意味着手术机器人的价格不菲。不菲的价格使多数医院无力采购,手术价格也使大量患者无法承担。

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国内的采购价格一般在2000万~3000万元之间,每年维护费约在150万元以上。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能力采购手术机器人的普遍是较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

手术机器人耗材也开支不菲。据西南证券统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平均每例手术使用的各类耗材总费用约为2.59万元人民币。在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这些费用基本都需要患者承担。

高昂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再加上不菲的耗材费用,使得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价格水涨船高,这也成了患者接受机器人手术最大的门槛。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曾透露,若患者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单次手术费用达3万元。另据西南证券的测算,平均每例机器人手术的成本约4.4万元。

自然而然地,因使用率得不到保障,手术机器人陷入了“成本高、卖不动、没人用、不赚钱”的恶性循环。尽管手术机器人行业依旧被市场看好,但倘若这一产业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政策扶持造就未来机遇

幸运的是,时代的发展也造就了独特的机遇,医疗机器人的发展也成为了国家实现工业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及《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提出,要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积极鼓励国内医疗器械创新。此外,中国医疗市场的体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快速扩大,分级诊疗的推进和基层医生的巨大缺口也成为了机器人研发的强劲动力。

2016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明确认定腹腔、胸腔、泌尿、骨科、介入等手术辅助机器人及其配套微创伤手术器械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明确提出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实现进口替代,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

2019年底,《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一方面手术机器人配置许可审批流程趋于简化,从申请到批准仅需2-3个月,医疗机构申请购买手术机器人更为方便。另一方面,政策也在逐渐放宽采购限制。

2020年7月,国家上调了大型医疗器械配置规划数量,至2020年末的全国手术机器人装机数量由调整前的197台升至调整后的268台,上升36.04%。

去年4月,上海医保局将28个新项目纳入本市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其中“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即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其中,患者自负比例为20%,手术类型被限定为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直肠癌根治术四种,手术机器人类型也被限定为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种。

8月末,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也宣布将手术机器人及其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相关支付内容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机器人的使用费用固定为8000元,可全部使用医保支付;另一部分为配套耗材费用,可部分报销。与上海方案不同的是,北京将产品范围限定为骨科手术机器人,但并未限定机器人厂商及手术类型。这让适用范围扩大了许多,更多的患者和手术机器人厂商可从中获益。

回到当前的手术机器人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83.21亿美元,5年复合增速达22.6%;中国4.25亿美元,5年复合增速35.7%。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发展最为成熟,2020年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分别占比63.1%和74.9%。

无疑,随着手术机器人技术成熟,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突破,市场空间仍有进一步突破的可能,而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则作为一个政策扶持的信号将进一步打开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新局面。这不论是对于辛苦耕耘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公司,还是日益扩大的老年化群体,都是个顶好的趋势。

有望像腹腔镜手术一样“遍地开花”

“该类手术机器人一直以来都被进口品牌垄断,高昂的手术费用也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器人手术在国内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建辰表示。

孟元光表示,机器人在多学科的应用已经被认可,但目前因为价格等问题没有得到普及,国产手术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让高端资源真正能够下沉到基层医疗。

“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经济成本,提高了性价比,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强势登陆和行业的良性竞争,使得机器人手术价格亲民化成为必然,相信机器人手术也会像传统腹腔镜手术一样‘遍地开花’。”纪妹指出。

据相关数据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由2020年的4亿美元增加至2026年的38亿美元。同时,随着心血管、神经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手术机器人将会迎来更大的市场。

“我们期待国产手术机器人能够不断创新、改良和完善,更加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都有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培训平台,培养更多拥有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微创专科医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刘卓炜说。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36氪,钛媒体APP,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大侠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