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智投丨不景气的2022H1全球医药并购下半年会有大动作吗?

医药智投 2022-07-28

生物技术公司收购并购融资

2034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前言

2022年过去一半,在生物医药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双寒冬中,无论是并购交易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出现大幅下降,幅度在30%-50%之间。不过,手握现金流的Pharma们却认为,市场探底之际也正是出手收购的好时机,无论是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辉瑞、GSK等公司,还是国内的石药集团、国药集团和中国生物制药,在上半年都有收购行为。在国内,产业资本更是渐成买方趋势,成为并购市场的重要玩家。但观察巨头们的收购标的可以发现,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他们收购的几乎都是处于研发后期的Biotech公司。而因为估值的缩水和现金流断裂,Biotech们对于被收购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如今,随着市场的逐渐回暖和反弹,2022年下半年的并购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态势?

全球收购:数量、金额双双下降

据普华永道《制药和生命科学交易:2022年中展望》报告显示,在并购方面,2022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交易数量为137起,同比下降了33%;涉及交易金额617亿美元,相比2021上半年下降了近58%。

在今年上半年即将过完时,有一条默沙东可能以约400亿美元收购Seagen(西雅图)生物技术公司的消息引起业内讨论。Seagen公司作为ADC领域的“先锋”,自然是备受国际大药企的关注。当“重磅炸弹”抗肿瘤药物K药(Keytruda)在专利悬崖边“摇摇欲坠”时,默克也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下一个希望。早在2020年,默沙东便与Seagen公司达成一项总金额为16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获得了Seagen靶向LIV-1的ADC药物Ladiratuzumab vedotin(SGN-LIVI1)。此外,默沙东的临床肿瘤研究高级副总裁Roger Dansey也加入了Seagen公司任首席医学官。2021年8月,荣昌生物宣布与Seagen公司就维迪西妥单抗的开发及商业化达成独家全球许可协议,合作金额最高达26亿美元,刷新了当时国内公司单药海外授权最高金额纪录。Seagen公司也因此事为国内更多人所知。针对默沙东收购Seagen公司一事,消息人士称,该交易并不着急,且双方已经谈判了一段时间。如果这项收购交易能顺利完成,将成为2022年当前最大金额收购案。而在此之前,今年最大金额收购案仍属于辉瑞116亿美元现金收购急性偏头痛药生产商Biohaven。5月10日,辉瑞宣布将按照148.5美元/股的价格收购Biohaven,交易估值达到116亿美元。辉瑞将获得Biohaven药物Rimegepant的使用权。该疗法于2020年获批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去年5月获批预防偏头痛发作,2021年销售额4.625亿美元。与默沙东一样,辉瑞也在此前与Biohaven有过合作,曾斥资3.5亿美元收购该公司股票。

对于全球并购情况,业内人士分析称,收购处于研发后期的生物技术公司是现在并购的趋势。一款产品即将上市,这对于收购方来说,无疑是降低风险的好办法。收购处于研发后期的生物技术公司这一趋势也在最近的收购交易中获得了验证。例如,辉瑞以67亿美元收购免疫炎症药物制造商Arena Pharmaceuticals,看上的是潜在重磅产品etrasimod;百时美施贵宝以4.6倍的溢价,也就是41亿美元收购抗癌疗法创新生物技术公司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只为获得明星管线ROS1/NTRK抑制剂repotrectinib;葛兰素史克19亿美元完成了对专注于罕见肿瘤靶向疗法开发公司Sierra Oncology的收购,Sierra Oncology主要候选产品momelotinib已在今年6月向美国FDA递交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新药上市申请,预计有望于2023年在美国上市。

热门领域

由于失败率太高或研发周期偏长,在过去 20 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都刻意回避了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但业内研究热点正在发生巨变。去年,葛兰素史克通过与Alector的一项交易重返脑部药物研究领域,Alector是一家试图通过利用免疫系统来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技术公司,价值至少7亿美元。辉瑞和诺华也签署了交易,前者获得了Biohaven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偏头痛药物的销售权,后者与比利时的UCB合作开发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药丸。

根据投资银行Jefferies的数据,总体而言,与前一年相比,2021年专注于神经病学的战略合作数量增加了约50%。鉴于一些大型制药公司兴趣重燃,以及进入公开市场的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公司数量稳定,更多的交易可能也在进行中。百时美施贵宝、强生、礼来、罗氏、武田、艾伯维、诺华和百健似乎是“最热衷”于寻求神经科学交易的公司。

展望

甚至可以说,并购是大药企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如今不少药企的重磅炸弹,如K药、O药、修美乐都是通过并购而来。毕竟,由于专利悬崖的存在,大药企创新药的生命周期难以永续,需要不断有新的重磅炸弹药物为大药企续血。但重磅炸弹药物可遇不可求。而Biotech常常会避开热点药物,带来意料之外的创新药物,因而收购有前途的Biotech,也就成了大药企的常规操作。

不过,2021年美国生物科技的并购活动却降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交易总额为1080亿美元,仅为2019年的40%左右。这也不意外。2021年生物制药行情烈火烹油,Biotech的估值水涨船高,靠着从市场融资也能过得不错,自然不会选择被大药企并购。但今年以来,生物科技行情下行,Biotech估值泥沙俱下,美国生物科技股指数XBI更是在周一触及2015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种情况下,Biotech再想要继续从市场融资续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并且,根据摩根士丹利预计,2022年美股大约三分之一的生物科技公司将需要融资。狼多肉少,注定会有不少Biotech倒在这个冬天。

对于大药企来说,情况则刚刚相反。目前大药企手里现金流丰富,根据Jefferies分析师Michael Yee发布的报告,截至目前,市值排名前20位的大药企账上现金余额超过3000亿美元,而目前市值低于50亿美元的Biotech,市值总和也就3500亿美元。如果大药企愿意的话,他们手上的现金几乎可以买下所有中小Biotech。之所以迟迟没有出手,是因为他们希望估值能更“合理”一些。一面是手握大量现金流的大药企,一面是在生物科技寒冬之下捉襟见肘的Biotech。不难猜测,在经历去年的平静期后,一场并购风潮正在酝酿之中。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医药智投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