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财报下滑,消费电子行业衰退?转型汽车电子企业会是出路吗?

数码面对面 2022-07-29

汽车电子苹果公司苹果

3822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炎炎盛夏,中国多地正遭受着阳光的炙烤。但对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来说,凛冬却已然到来。

受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经济走势的预期逐步悲观,全球消费电子需求也因此明显收缩。进入2022年,从手机到电视,从笔记本电脑到平板电脑再到台式机,几乎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出货量都在下滑。

苹果Q3财报下滑

当地时间周四,苹果发布了截至6月25日的2022财年第三财季财报。

数据显示:本季苹果实现净营收 829.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净利润 194.4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

这一表现超过了分析师预期,并推动苹果股价上涨近4%。

对于苹果Q3财季财报,整体而言:一方面凸显了iPhone的市场韧性,但其他业务的疲软表现,也或预示着一场来自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疲软、衰退,已不可避免。

本季Mac、穿戴、服务业务均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疲软之中。

数据显示:

本季Mac业务营收73.8亿美元,预期为8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82.4亿美元相比下降10%;

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收入为80.8亿美元,预期为88.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87.8亿美元相比下降8%;

服务业务收入为196亿美元,预期19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74.9亿美元相比增长12%。

Mac业务营收的骤降,着实有些令人意外,毕竟上一季度Mac的表现还十分强势,当时Mac实现营收10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对此苹果给出的解释是:主要是受到了供应限制和美元走强影响。

从现实来看,Mac在二季度的供应的确处于趋紧状态,特别是MacBook Pro。

当然Mac在二季度的疲软表现,也或与用户持币等待新款MacBook Air等产品有着相当关系,毕竟此前业内已经盛传苹果将会在WWDC 22上推出全新设计且搭载M2芯片的MacBook Air。

传闻没有落空。

苹果在6月初举办的WWDC22上,推出了全新设计且搭载M2芯片的MacBook Air,但这款在苹果Mac用户中最受欢迎的新品,却并未给苹果在Q3财季中贡献营收,其正式发售时间已经到了7月15号。

这让其相关表现将在苹果Q4财季中展现,这也将在某种程度上验证苹果所言的供应短缺与美元走强导致本季Mac表现骤降,是否是其根本原因。

紧随Mac开启下降趋势的是包括Apple Watch、AirPods等在内的可穿戴设备业务。

事实上,上一季度苹果可穿戴设备业务就已经展现出了疲软态势,本季度这一态势则是进一步加剧。

对此,苹果表示主要原因还是受累于经济疲软。

库克承认:“有迹象显示,经济状况正在影响可穿戴设备和广告等产品、服务的销售。”

但可穿戴设备持续的疲软表现,或许更为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这些产品对用户而言,并没有展现出不可或缺性。这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这就使得他们在经济疲软时,没有充分购买的理由与动力。

而这对于苹果接下来的可穿戴设备新品的市场表现,也或将构成不利因素。

服务业务虽然在增速上依旧领跑苹果各项业务,在本季增速达到了12%,但营收却略微不及预期,并且更需要看到的是,这一增速是苹果服务业务这几年来增速表现最差的一次。这说明此前一直处于相对高增长的苹果服务业务,已经开始回落乃至会进一步步入常规增长区间了。

这对于一直将服务业务作为转型重点的苹果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特别是在全球市场对影响苹果服务营收关键要素的Apple Store、Apple Music等业务反垄断调查四起的情况下。

当然,服务业务带给苹果的也不全是坏消息,对苹果服务业务而言,好消息是这项业务的用户规模正在持续扩大, 这为其服务营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苹果公司首席财务官Luca Maestri在电话会议上披露:苹果现在在其所有服务中拥有超过8.6亿付费用户,包括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News、iCloud等,苹果仅在过去12个月内就增加了1.6亿。

下游砍单,上游自救

近期,全球头部科技巨头戴尔和三星接连宣布,我们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进行砍单。

据工商时报报道显示,近期市场传出戴尔已向面板厂发出紧急通知,其内容显示,自7月起显示器和笔电面板在第三季度将下调50%。同时头部大厂京东方、华星光电、夏普、LGD等厂商也将受到影响。此外,内容还显示,不管此前签定了多少供货以及数量协议,为了控制跌价对视和财务库存,我们将直接开启下调。

戴尔作为全球龙头科技企业,但却因为库存的问题却让戴尔大砍订单,这可能也将重创第三季面板需求。

供应链方面表示,戴尔在采购了2,300万片笔电面板,但整机出货量却仅有1,800万片。其整机出货量信息也显示了目前戴尔库存过高。监视器方面戴尔采购了2,000万片,而整机出货量也仅有1,500万片,很显然,库存也是偏高的水平。面对堆满仓库的库存,戴尔也只能选择砍单。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如今供应链的库存也是偏高,现阶段消费市场的需求也开始疲倦,戴尔和三星的接连砍单,恐怕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还会有其它厂商跟进。

信息显示,韩企面板巨头LG在第二季度也已开始陆续缩减订单,而美企的IT巨头惠普目前也在评估当中。多家面板巨头接连砍单,这也意味着消费电子行业可能将进入衰退。

数据显示,自从21年第三季度以来,液晶面板的价格一直在持续下降,而在进入22年6月后,部分面板的价格也达到了低谷。参照目前的情况和走向,在今年第三季度估计这些巨头也将面临亏损的压力。

不仅是外企,目前部分中企巨头也开始了缩减。

为了将损失降至最低,阻止液晶面板继续走向下滑,目前京东方、惠科、TCL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已经在今年6月份左右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大量减少母玻璃的投片量。其中TCL和惠科约减少了20%,而京东方约减少了25%。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群创、友达、LGD也在逐步控制投片量,减产幅度大约控制在了5%-10%之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6月,全球面板平均产能利用率已经下探了近80%左右。

戴尔大肆裁撤产品线的背后,是消费电子红利时代衰退的必然。以PC为例,当下的PC无异于耐消品,几乎只服务于体量有限的核心玩家、生产力刚需群体,抑或是每年毕业季的那批学生。

而随着自知无法改变结构性问题的玩家们纷纷以砍单、清库存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冷空气”也由此被传递至上游供应链。

今年7月,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传出拟削减资本支出的消息,缩减幅度为原有计划的四分之一。上游供应链资本支出大头在于产能扩张,SK海力士此举很有可能流露出减产的趋势。

诡谲之处就在于,供应链企业往往签有长约“护体”,储存芯片亦是消费电子产业的通用芯片之一,当下全球缺芯浪潮尚未完全解决,纵使NVIDIA、AMD等硬件巨头也需就产能问题与各代工厂周旋,SK海力士的减产未免显得反常。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其对消费电子产业有着悲观预期,通过放缓扩张步调提前缓解未来需求与供给错配的风险。

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衰退,或已不可避免

一直以来,苹果等公司的财报表现,对消费电子市场而言,都极具风向标意义。

在此现实下,苹果公司本季财报中各项业务表现,则或预示着一场来自电子消费市场的需求疲软、衰退,已不可避免。

如上所述,本季苹果各项硬件业务中,除开iPhone,其他各项硬件业务都进入了衰退状态,这在苹果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但即使是iPhone,在整体智能手机大盘不振的现实下,其也或难以长久实现独善其身,特别是在市场传闻苹果将对即将到来的iPhone新品提价100美元的现实下。

当然,于整体消费电子市场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是苹果在本季财报中显现出了消费电子市场进入疲软期的现实;事实上来自三星、英特尔、高通等上游供应链厂商的财报信息,更是将这一趋势进一步凸显。

来自三星电子的二季度财报显示:虽然二季度三星电子盈利表现创下近四年最佳表现,但仍旧不及市场预期;更重要的是,三星电子在本季财报中发出警告称: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移动和个人电脑芯片需求预计继续降温,进而影响存储芯片的需求。

同样作为全球智能手机芯片供应龙头企业的高通,也发布了一份低迷的第四财季业绩预测;

而最惨的或许是英特尔,其发布了一份与市场预期偏离极大的二季度财报,并且下调了全年指引,引得盘后股价大跌超8%。

而三星、高通、英特尔这些身处于上游供应链企业。已是如此境遇,那么作为下游厂商的境遇,也或更可见一斑。

这也让消费电市场业接下来的前景,充满挑战乃至黯然。

可以说,在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消费电子市场,的确已经进入了困难期。

新增长点与新投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此前重点追踪消费电子领域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将目光转向了汽车电子这一新兴赛道。

近期,多家涵盖汽车电子业务的公司举办投资者关系活动时“高朋满座”,真可谓“热得烫手”,有公司获超百家机构积极调研,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公司汽车电子业务订单和与知名车企的合作方式等方面。

在提到看好汽车电子的投资机会时,北京一家大型公募的基金经理表示,第一个原因是,不仅电动车在大规模地提高汽车智能的自动化水平,传统的燃油车也在推出各种各样的智能化功能。比如自动驾驶的功能,包括车内智能座舱各方面的功能。所以,整个汽车电子,或者是汽车智能化板块的行业增速是很快的,甚至比电动车行业的增速还要快一些。

第二个原因是,相关公司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目前板块内很多公司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比如汽车的核心芯片。但近两年很多国内的公司在汽车电子方面的能力提升得很快,市场化份额也在同步提升。

目前不少消费电子行业的公司都表示在逐步切入汽车电子业务,这样的转换是否存在技术壁垒?杨柳青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一方面,产品工艺制程上存在一定的复用性,尤其是在不涉及安全的应用场景,这种复用性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汽车供应链在可靠性、安全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这对技术产品性能、品质管控、生产体系等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认证导入周期更长。因此,从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基于工艺制程水平是存在可行性的,但需要企业为满足车规级标准而做更多的投入以及更长时间的积累。由于疫情对全球化供应链的阶段性影响,以及国内本土电动车品牌的崛起,本土相关供应链企业获得了从消费市场向汽车市场加速导入的机会。

对消费电子供应链来说,拓展汽车市场尤其是增量的电动车市场,一定程度上会对冲传统消费电子业务需求下滑的风险,但对冲幅度甚至是未来会否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则取决于汽车业务在公司总盘子里面的占比、所处的业务发展阶段,以及公司在汽车业务方面的发展竞争策略和战略定力。对于这一类转型的公司,在特定市场风格下,市场会在短期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以预期增量的汽车业务给公司带来的成长机会,至于公司是否能够实现中长期盈利及自身价值的提升,有待后续跟踪检验,能够持续成功实现业务拓展和业绩兑现的公司或会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

来源:邻章,芒谈科技,证券时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码面对面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