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AI公司流血上市,巨头林立,业绩亏损,思必驰还有许多问题待解

物联社 2022-08-01

人工智能思必驰林立

2528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近日,上交所披露消息,语音人工智能公司思必驰递表科创板IPO。  根据思必驰递交的招股书来看,其预计寻求上市发行总股  本不超过4001万股,募资约10.3亿元。

然而,业界对其上市前景抱持不太乐观的态度,究其根本在于其连年巨亏的业绩。据思必驰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思必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净额分别为2.75亿元、2.03亿元和3.44亿元。

此外,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市场下行周期尚未消除,目前上市的云从科技(688327.SH)、科大讯飞(002230.SZ)等人工智能公司股价亦表现不佳,而且该赛道竞争日益激烈。

那么,为什么思必驰会选择在此时上市,又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的?

规模远远落后于“头部玩家”

胜马财经从招股书里获悉,思必驰经过十余年基础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语音语言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

公司自主研发了全链路智能语音及自然语言交互关键技术及软硬一体化产品,包括音频信号处理及分析、语音及说话人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及分析、知识图谱、问答及自然语言生成、对话管理及智能推理决策、多模态交互等 AI 技术和软件,以及 AI 语音芯片、麦克风阵列模组、智能语音语言交互设备整机等软硬一体化产品。

在一连串专业术语的背后,公司的“老兵”属性显露无疑。思必驰2007年在英国剑桥创立,两位创始人高始兴、俞凯均毕业于剑桥大学,并于2008年回国落户苏州。这一年,思必驰未来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科大讯飞正式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智能语音第一股。

赶了早集,却在15年后才冲刺资本市场,可能源自思必驰的业务规模一直未能达到行业领先。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的同行业的可对比公司中,包括一批明星企业,分别为:虹软科技、寒武纪、云从科技、科大讯飞等。2021年,上述四家公司营收分别达到5.73亿元、7.21亿元、10.76亿元和183.14亿元。作为对比,当年思必驰的营收为3.07亿元,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不仅如此,目前,行业“寒冬”对思必驰影响同样巨大。最近三年,思必驰净亏损分别达到2.83亿元、2.15亿元、3.35亿元,扣非后净亏损分别达到2.75亿元、2.03亿元、3.44亿元。

当然,由于公司体量较小,相比同行公司,思必驰算是“亏得少”,比如,刚刚在5月27日登陆科创板的云从科技,2019-2021三年累计亏损23.21亿元。

为什么“赚了吆喝不赚钱”?研发的高投入是主要原因。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里,公司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占据营收比例达到的173.35%、86.26%和93.25%,“含科量”可谓十足。

作为回报,截至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360项(发明专利为210项)、软件著作权253项,在对话式人工智能全链路方面具有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工程系统研发能力。

成本重压拖累毛利 陷入越卖越亏迷局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间,思必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与3.07亿元,虽然金额层面保持了持续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却显著降低。在2020年实现106.09%的增长之后,思必驰在2021年仅实现了29.54%的增长。

营收规模增长幅度萎靡的同时,亏损却在不断扩大。2019-2021年间,思必驰分别亏损了2.83亿元、2.15亿元与3.35亿元,三年间累计亏损超8亿元。

2020年与2021年的销售净利率从-90.72%扩大到-109.12%,换句话说,思必驰陷入了越卖越亏的境地。

而在这背后,可以直观地看到,思必驰的整体毛利率在逐年下降。2019-2021年间,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与58.15%。

而整体毛利率的下降或许与近年来不同业务类型的占比发生变化不无关系。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思必驰的三项主要业务中,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的占比较为稳定,在近两年保持在20%左右;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的占比逐渐提升,从2020年以前的不足20%提升至2021年的33%;与之相反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减少,从2019年的77%降低到2021年的45%左右。

其中,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主要包括AI语音芯片、搭载芯片的AI模组以及AI整机终端产品。思必驰通过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对硬件产品进行研发、调试或改造升级,最终再将硬件产品对外销售实现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思必驰没有自有生产工厂,对于涉及到硬件类的业务,主要采用ODM/OEM 模式进行生产,因此采购硬件的支出会使公司承担很大的成本。2021年,在收入占比只达到33%的同时,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的营业成本占比达到了63.78%,其中材料成本占最主要比重。不仅如此,AI终端产品主要面向政企类客户、方案集成商等,定制化程度要求很高,不同方案很难复用,给成本带来压力。

正因为此,2019-2021年,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的毛利率连年降低,分别为28.75%、24.74%与19.12%。

结合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业务占比连年增加的情形来看,如果从成本端不能有效控制毛利率的下降,这一芯片相关业务或将继续拖累思必驰的整体毛利,使其进一步深陷亏损泥淖。

竞争对手强劲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几年,已经吸引了众多科技玩家入局,根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1 年底,IT 桔子收录到的中国泛人工智能公司有 7362 家;  中国 AI领域发生投资并购事件共 7442 起。

这意味着,在国内人工智能市场上演的“贴身肉搏”,将会持续在市场上演。

比如,前段时间云从科技自主研发的支持多算法融合、可按需加载算法及应用的嵌入式AI边缘计算设备—谛格AI定义小站,迎来业界的广泛关注,该款产品极具市场竞争力,以先进的AI科技能力来满足金融、安防、商业、社区、园区、工业、建筑施工、教育、医疗、交通等多种业务场景需求。

再比如,作为一家低调已经深耕人工智能技术专业领域 23 年的科大讯飞,在近期两个月内总计发布了 10 款新品,产品类型涉及办公、教育和医疗领域,表明了科大讯飞在C端领域的持续发力。同时,在今年的 618 大促中,科大讯飞销售额同比增长 40%,多款AI智能产品也深得消费者青睐。

因此,此时上市,对于思必驰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背书行为,能快速树立形象,有望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获得更好的估值。同时,在竞争对手林立的人工智能市场进行上市回血,再输血造产品,也成为了必然之举。

然而,就目前同行业已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形势也不容乐观。

思必驰招股书中重点提到的竞争对手业绩数据显示,同行业的寒武纪2019-2021年营收分别为4.44亿元、4.59亿元和7.21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1.79亿元、4.35亿元和8.25亿元。云从科技营收则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为6.40亿元、8.13亿元和6.32亿元。

不难看出,在整个经济下行周期不见好转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公司增收不增利情况凸显,业绩也难以提振。所以,如何将在不确定的竞争激烈市场上取得有效的增量空间,尤其是一个复杂的难题,也是思必驰必须要思考的一道必答题。

来源:鳌头财经,新浪证券,胜马财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物联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