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摄像头接力智能音箱,需求猛增下如何撬动市场?

数码超人 2022-08-08

智能家居家庭功能智能音箱

423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统家居产品间的结合愈发紧密,智能家居也逐渐深入千家万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便捷。与此同时,智能家居所蕴含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各个领域的玩家来此布局,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也愈发如火如荼。

尽管参与者数量不少,但就整体而言,智能家居行业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传统家电企业,比如格力、美的;一类是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企业;一类是以百度、360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还有一类则是智能家居新势力,比如欧瑞博、云米。面对智能家居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玩家们并没有后退,而是积极备战、频频加码。

不过,纵观整个行业,智能家居细分赛道的发展状况却是迥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智能时代的来临

智能机器人模仿人类行为、PK人类智慧等新闻频频报道,相继一些智能硬件设备脱颖而出,包括阿尔法狗、小艾/天猫精灵/小度智能音响、海底捞智慧餐厅、自动驾驶汽车等等。

一些平价的智能产品已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像小米手环、智能音响、扫地机器人和智能摄像机等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生活色彩。

智能家居的出现,给所有用户提供了便利性,同样用户对智能家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个产品出现时用户更注重性价比、体验、外观、以及其他丰富的功能。

经济水平提高,大家的购买能力也在相对的提升。

硬件设备的成本也在降低,使得智能产品的价格,越来越趋近于普通家庭的购买能力之内。

网络正在提速,5G的出现让互联网更便捷,华为已计划研究6G网络,网络速度的发展也可以让智能家居变得更加灵敏和快捷。

智能音箱“退场”

在一众智能家居产品中,智能音箱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了。此前,智能音箱不仅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在厂商端也是备受青睐,甚至一度引发“千箱大战”的竞争局面。然而彩云易散,被视为智能家居入口而引得各路玩家竞相追逐的智能音箱,却是一改之前的火热态势,反而略显萧条。

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China Smart Speakers Retail Market Monthly Tracker)》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416万台,同比下降了26.8%;市场销额为40.9亿元,同比下降了22.3%。

一来,智能音箱行业格局已定,部分跨界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入场积极性并不高。与其他领域不同,智能音箱市场较早迎来了巨头加码,这些巨头或具备深厚技术实力,或拥有丰富内容资源,实力皆不容小觑。凭借自身的优势,阿里、百度、小米等巨头迅速在智能音箱领域开疆扩土、争抢地盘,如今的智能音箱领域已经形成了极高寡占型的市场格局。

对不具备先发优势的其他跨界选手和初创类企业来说,从巨头口中争抢蛋糕绝非易事,要想撬动当前的市场格局更是有难度。不仅如此,当前的智能音箱领域非但没有新玩家入场,反而有不少老玩家陆续离场。随着参与玩家数量的减少,加之没有新鲜血液补充,智能音箱市场的活力也逐渐下降。

二来,智能音箱产品和其他智能电子设备功能重合度高,定位并不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智能音箱产品不仅具备查询天气/新闻、点播歌曲等多种日常功能,还能够控制智能家居设备。随着有屏智能音箱的发展迭代,智能音箱产品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更是增添了影视观看、视频通话等新功能。

但是智能音箱所具备的这些功能并不是无可替代,比如查询天气、播放歌曲、观看视频等功能,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所有。即便是智能音箱最核心的控制智能家居设备这一功能,也能够使用智能手机来进行操作。

三来,智能音箱智能化程度有限,用户复购率较低。新鲜感可以说是消费者选购智能音箱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智能化程度有限、内置资源有限等问题却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感。久而久之,智能音箱产品也逐渐边缘化,成为了消费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更不要说复购了。凡此种种,无一不加速了智能音箱市场的“退潮”。

智能摄像头“接棒”

尽管同为智能家居产品,智能摄像机和智能音箱的发展状况却是截然不同。据IDC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2.2亿台,同比增长9.2%。具体到细分市场来看,2021年智能音箱市场出货量同比收缩;2021年家庭安全监控设备市场则表现为增长与升级并行。

若依据人机交互方式来划分的话,智能家居设备可分为三类,即智能视觉产品、智能语音产品以及智能触控产品。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国内家用智能视觉产品市场规模为331亿元;预计在2020年到2025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1%,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858亿元。其中,家用摄像头作为家用智能视觉市场的核心产品,已经来到了相对成熟阶段。

从技术层面来看,关键底层技术的成熟,助推了智能摄像头的发展。随着计算机视觉、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摄像头产品也不例外。在这些新技术的加持之下,智能摄像头的智能化程度有所提升,功能也日益完善。在常用的监控功能之外,智能摄像头又增添了许多新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从场景层面来看,颇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加速了智能摄像头的落地。由于具有布设简单便捷等多重优势,智能摄像头的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在家庭场景,智能摄像头不仅可以发挥安防预警作用,还可以起到家庭看护的作用,比如通过智能摄像头,用户可以时时关注到幼儿和老年人的动态,避免意外状况发生;在小微实体门店,智能摄像头能够进行实时监控,保障门店的商品安全,同时还能为门店纠纷等意外事件提供记录。

从用户层面来看,用户安防意识逐年上升,智能摄像头逐渐成为刚需产品。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意识到了安防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独居人群的不断扩大,智能摄像头的需求也随之上升。用户在通过智能摄像头进行长幼看护的同时,还能观察家中状况,降低用户心中的焦虑感。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家用摄像头出货量达4040万台,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1%,这意味着智能摄像头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

家庭智能摄像头需求猛增,如何撬动市场让行业犯难

智能家居的爆发已然不短,但因为智能家居并非一个单品,其要素具备“硬件+软件+内容+生态”,所以就注定智能家居即便爆发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从点到点,从点到面的过程。在这几年里,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智能插座等产品如走秀般进入用户家庭,而当下据市场数据显示,智能摄像头作为智能家居的下一个爆款正渐渐浮出水面。

近日,IDC发布《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亿台,同比下降1.9%。具体到智能单品,像一直维持不错增速的智能音箱,其销量3676万台,同比下降8.6%,而家庭安防监控设备却实现出货量猛增28.6%,成为为数不多增幅达到20%以上的品类。关于家庭安防监控设备当然也不是什么新品类,但市场规模一直未能有效提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虽然2020年我国整体安防市场规模接近万亿,然而家庭安防的市场规模却远远不及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

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欧美国家,据此前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智能家居调查–监控摄像机”数据显示,在美国、英国、德国及法国家庭智能监控摄像头渗透率接近33%,也就是每3户家庭就有一家配备智能监控,智能监控设备成为众多智能家居产品中第二受欢迎的存在。而国内方面,截止到2018年家庭监控设备总体渗透率大概在10%左右,相比之下市场空间巨大,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大量玩家开始向智能监控设备靠拢,随着新玩家不断涌入,行业相关问题也开始暴露,比如同质化、价格战。

一方面,这是家庭监控产品趋于“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表示行业正出现“瓶颈”。或许也是迫于无奈,在市场没能完全打开之前,大量玩家的到来,使本就不宽的马路上人满为患,如何突围或者说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成为众多玩家的一致方向。

语音交互、人脸识别、高清预警,家庭智能摄像头还要什么?

回到智能摄像头产品本身,在功能上做出突破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空间,从清晰度到交互方式到人脸识别到智能预警再到无线充电和超长续航,功能已经趋近“饱和”,于是我们看到部分品牌开始另辟蹊径,既然向内不行,那就向外。

时刻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简单来说,就是智能摄像头不能再只是承担其本职工作,就好比当初的智能音箱,不能只是一个“喇叭”。一开始家庭摄像头的“本职工作”是“防盗”,但毕竟家庭报警只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行业必须突破传统安防报警的思路。现在防盗之外,用户对它又提出了更多细分需求,比如看小孩、看老人、看宠物。

这是消费者已经将智能摄像头当做日常生活“常态化”的一部分。在用户深入了解产品之后,产品监测的流畅度、清晰度早已是基本中的基本,“能看到、能看清”也早已是过去式,尽可能做到极致才是他们的诉求。

怎么做?满足这些要求,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视野”。在解决视野问题上不同品牌有着不同的思考,比如华为,去年华为在家庭智能摄像头上开始融入手机照相技术,海思智慧视觉芯片的加入、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都是在围绕画面画质做文章,让内容更清晰,这也是华为的优势领域;而360则采取“物理方式”解决视野问题,此前360发布新款产品最大亮点在于“无线供电”;相比华为、360,施耐德电气则选择直接扩大云台活动范围,这一方式暴力但直接,对比目前市面上的双云台摄像头,绝大部分垂直视野都在90度以内,像360、萤石多款产品,分别支持的最大垂直视野都是75度,个别产品能达到95度,施耐德电气直接将垂直角度干到了150度,这也是一个极致。而7米红外夜视功能的加持无疑大幅提升黑暗中的视野范围。

显然,品牌方也都知道无论用户要做什么,视野保障是前提。

要“连接”更要“联接”

从市场消费需求来看,用户对家用智能摄像头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品需求已经由单品智能升级到了全场景的互联互通。为此,“入口之争”也早已打响,从智能门锁到智能音箱甚至电视、冰箱,都在说自己是入口,但事实却是一旦离开了使用环境,这些产品都会出现局限性,最基础的可视性需求就无法满足,并且不是简单地给产品加装一个摄像头就能解决。

从商业模式上看,智能家居产品也已经从一次性硬件销售,拓展为“硬件+云服务”。

作为代表智能摄像头就是如此,相比华为的HiLink、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链,他们虽然都具备远程操控的能力,但最大的缺陷就是“看不见”,你只能在手机上了解设备有没有被开启,实际情况反馈并不清楚。有了智能摄像头的融入,可视化操控得以实现,如施耐德电气的智能云台摄像头就支持与其Wiser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实现全屋互联互通。当有不法分子非法通过安装了施耐德电气智能人体传感器的窗户或阳台,手机APP不仅可以立刻向你发送报警信息,同时也将自动触发家中的智能云台摄像头自动打开巡航模式,从而最大程度保障家居安全。用户通过APP就能在远程看见并操控家里的智能家居,不止“连接”更要“联动”。

总之,关于智能家居的延伸还在继续,未来必将与更多业务结合,有行业人士提出,像“智能摄像头+保险”或许就能带来不一样的市场。

小结

尽管智能家居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但要想做出优质的、符合消费者期许的智能家居产品,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智能音箱产品还是智能视觉产品,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的诞生与发展的意义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倘若这些智能产品无法契合消费者的需要,或将难以维系长久发展。

目前,随着各路巨头参与其中,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产品、生态、服务都将成为竞争的关键点。因此,对于萤石网络、小米等玩家而言,其围绕相关领域的布局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来源:刘旷,carefree,人工智能AI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码超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