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I人才缺口有多严重?薪资高却难招,互联网企业开启抢人大战

微观人 2022-08-18

人工智能大数据

2744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科技巨头和行业垂类厂商纷纷招兵买马,力求占得先机。

8月17日,脉脉发布的《2022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紧缺,其中视觉算法工程师供需比最低,仅为0.08。算法相关岗位在最难招前十名中占据七席,算法工程师应届生平均月薪超3.2万元。华为是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储备量最高的公司。

算法岗位人才最难招,应届生平均月薪3.2万

林凡透露,中国80%的AI人才都是脉脉的活跃用户。截至目前,脉脉人工智能行业圈聚集了47.8万专业人才,形成了庞大的行业顶级人才库。有近千家人工智能企业在脉脉招聘人才,提供了26000多个岗位需求,最高年薪超过500万元人民币。脉脉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行业招聘的第一优选。

相对于整个行业持续爆发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图鉴》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行业算法方向人才招聘难度最大,热度最高。最难招岗位TOP10中,有7个算法岗位,3个工程岗位。尤其是视觉算法工程师供需比为0.08,平均12.5家企业争夺一个人才。而在最热招岗位TOP10中,7个算法岗位,1个工程岗位,另外2个则是非技术岗位。

鉴于从业门槛较高、供需关系紧张,在薪资方面,人工智能人才起薪普遍较高。其中,算法工程师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平均起薪超过3.2万元。开发工程师平均起薪也达到3.2万。

相比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关注的“35岁分水岭”,人工智能行业对35岁以上的职场人更加友好。开发工程师群体中,工龄在5年以上的开发工程师占68.7%,工龄10年以上占22.1%。算法工程师则整体偏年轻化,67.9%的算法工程师工龄在5年以内,平均工龄为4.59年。

非技术岗位人才也是人工智能行业挖猎的重要群体,为产品研发和商业收入提供长期人才支持。根据《图鉴》数据,招聘岗位分布TOP3分别是产品经理、销售经理和项目经理。

人工智能人才迁徙 杭州人工智能人才数超上海深圳总和

人工智能行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教育和研究门槛要求较高,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图鉴》数据显示,近九成算法工程师为硕博学历。从整体人工智能行业来看,本科人才是主体,占比62.7%,其次是硕士,占比22.1%。

从高校分布来看,人才供给量最大是双一流高校。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位列人工智能人才供给TOP3,主要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大数据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区域化分布,也影响着不同城市的人才储备规模。《图鉴》数据显示,北京拥有全国24%的人工智能人才,居全国首位。得益于科技巨头和科研单位的布局,杭州在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上仅次于北京,拥有16.53%的人工智能人才,超过上海和深圳的总和。

人工智能行业求贤若渴,给互联网人带来了职场迁徙新思路。传统互联网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占比为13.6%。算法工程师人才流动性更大,超过一半会在工作3年内选择跳槽;开发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相对更稳定,平均司龄分别是3.74年和3.45年。

巨头囤人小巨头抢人 人工智能打响人才战

林凡认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技术是撬动新兴行业增长的杠杆力。随着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持续涌入,顶尖人才成为决定企业决战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抓手。但面对“粥多僧少”的现状,各厂商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一位来自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透露,一年收到了700多个职位邀约。

科技巨头提前招揽了大批人工智能人才。《图鉴》数据显示,头部企业是人工智能人才储备的主力军。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四个技术方向上,人才储备量最大的公司是华为。其次是百度、字节跳动和腾讯等互联网头部企业。

但“小巨头”企业也在人才吸引方面持续蓄力。2022年上半年,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人才需求量最高的企业是小红书。跨境电商Shopee则在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岗位招聘增长量最高。

从数据来看,人工智能人才最关注的公司仍是大厂。人工智能不同技术领域人才投递量最大的公司是字节跳动。但正如脉脉招聘市场总监、脉脉人才智库负责人Yogi所说,人才正在逐渐摒弃“唯大厂论”。《图鉴》数据显示,除了字节跳动,商汤科技成为计算机视觉人才最关注公司,华为最受语音识别人才关注。

如何提升AI就业竞争力

虽然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景比较广阔,而且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众技术最终都指向了人工智能,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对于场景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所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依然处在落地应用的初期。

至于人工智能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全面落地,以及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什么时候能够持续释放出大量的高附加值岗位,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相信未来人工智能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从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产业领域更关注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对于目前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来说,我还是建议继续读一下研究生,这会明显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场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甚至要高于大数据和物联网,因为从技术层面来看,大数据和物联网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或者说人工智能技术离不开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支撑。

如果选择了人工智能专业,除了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外,还要重视给自己开辟更多的实践渠道,要能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实践活动来逐渐提升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研究生五大培养方向

教育部日前印发《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明确将课程培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将科技伦理纳入教学,鼓励实施硕博连读、跨学科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改革,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基础理论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部印发了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方案指出,高校可结合领域发展定位、学校学科布局和师资结构,设置五大培养方向的课程,包含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究、人工智能支撑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和人工智能与智能社会治理研究。其中,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机器翻译和科学计算等。结合社会治理,高校还应推出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可信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课程。

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要聚焦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提出,硕士生应夯实本领域基础理论,掌握快速获取跨学科知识和共性技术,并能够综合运用的能力;博士生要掌握人工智能国际前沿学术方向和行业先进技术趋势,了解国际前沿理论、技术以及需求热点。对此,培养方案鼓励硕博连读、直攻博,和跨学科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给予学生较多的选课、选题等方面的主动权,采取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一步,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有关“双一流”建设高校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参照制订和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章来源:鞭牛士,中国网,学佳澳工程实训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