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端与C端“通吃”的机器人,资本竞相入局,开始赚钱了吗?

465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8月11日晚间,在雷军在个人年度演讲上,人形机器人压轴出场,这个叫“铁大”的瘦高个可以说是风头无两,话说机器人最近有多火,除了小米人形机器人外,我们再来盘下8月在机器人行业发生的那些事:

8月4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一场股东大会上声称:“或将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机器人”(也被称为Tesla Bot),并将于2023年投产,Tesla Bot将比汽车更有价值。”,暂且不论人形机器人是否成熟,也不管机器人是否真的会比汽车的价值更大,马斯克不愧为流量大王,让机器人实实在在收获巨大的关注;

8月5日,美国当地时间周五,科技巨头亚马逊宣布收购扫地机器人龙头iRobot,在计算公司净负债的情况下,交易总价达到17亿美元;

8月8日,腾讯发布了多模态四足移动机器人Max二代,Max能够在梅花桩上完成旋转踏步、单桩跳跃、双轮站立等高难度动作;

8月9日,商汤科技召开新品发布会,推出其首个家庭消费级人工智能产品——“元萝卜SenseRobot” AI下棋机器人。

……

关于机器人的话题与事件不断,不止于此,在资本市场上机器人产业表现一样十分亮眼,据智能机器人商情不完全统计,在近一个月的一级市场上,机器人领域发生的融资事件达32起,融资总额超52亿元,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实属难得,一级市场火热,二级市场机器人板块同样不甘人后,投资热情高涨。

1、从B端延伸至C端,应用场景再拓展

协作机器人,一个主做B端生意的工业制品,同时打响了C端的争夺战。协作机器人为中国的机器人赛道带来了全新的打法。

协作机器人是面向B端研发的工业产品,进驻市场,亦是从B端入手。数据显示,协作机器人市场约65%的收入来自工业自动化领域。

以“协作+安全+柔性”的协作机器人渐由工业制造延伸至商业服务,走进了餐饮、商场、酒店等应用场景中。

在走进B端的过程中,协作机器人走的亦不是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路线,而是“打破界限,安全协作”路线。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将安全围栏摒弃,实现人工与机器人之间零距离接触,协同作业。在深耕B端市场时,基于制造业场景的复杂多样化,协作机器人的底层技术持续升级,当延伸至C端市场时,技术上亦可满足绝大多数应用场景需求。

近年来,在疫情的影响下,人工红利逐渐消失,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的商业服务站上风口。

是以,当协作机器人发力C端市场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

从B端到C端,从智能制造到商业服务,风头正劲的协作机器人都“势在必得”。

就目前看来, “协作机器人”的到来并未对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赛道产生大的冲击,相反,“协作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整个机器人产业市场的二次爆发。

2、机器人toC,刚需还是玩具?

前面我们提到了在年度演讲上送雷军玫瑰花,与雷军无障碍交互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小米CyberOne选择的方向是“服务人”,也就是定位于C端市场,目前具备了相对敏锐的视觉能力和聪明的大脑,可识别6类45种人类情绪语音,外加85种环境音识别,小米工程师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离家前忘关水龙头?它就能识别滋滋水流声并提醒你。另外CyberOne还具备拖动示教学习这项特别的功能,工程师们希望通过该功能实现机器人模拟人的学习能力。

总之小米人形机器人的发布还是给我们不少的惊喜,尽管目前所具备能力还有欠缺,也还不具备量产条件,但是能够抢先特斯拉一步发布人形机器人这事就值得我们更多的赞许。

去年9月底,亚马逊发布了第一款家用助理机器人Astro,售价999.99美元,着实不便宜,算是亚马逊在消费级机器人上的一个试水,Astro有点像一台装在轮子上的智能音箱,它融合了先进的AI算法、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快速而优雅地在家中导航并自主移动,实时监控家中情况,如果看到可疑的东西会发出警报;可以像智能音箱一样进行语音交互和视频通话;可以远程监视和照顾年迈的父母,陪老人聊天,查询信息等。

这次亚马逊收购了扫地机器人龙头iRobot,我们可以想象下一代机器人或者会增加不少辅助家务功能。

美的也在6月初发布了首代家庭服务机器人——小惟,可以提供智慧看家、安全巡逻、紧急求救、跌倒检测等安全防护,也可以控制全屋家电并联动 IoT 设备,还可以提供家庭助理功能,例如,传话、送物、学习陪伴、娱乐等。

而AI企业商汤科技在本月9号推出其首个家庭消费级人工智能产品——“元萝卜SenseRobot” AI下棋机器人,元萝卜 SenseRobot” AI 下棋机器人融合了传统象棋文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陪伴孩子学习、对弈象棋,还能锻炼思维、保护视力,并进行行业象棋技术等级评测。

我们很难说目前企业推出的消费级机器人是绝对刚需,也很难说是否能取得多大的销量,但是产品的确可以满足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少需求,至少这是在TO C市场上的大胆尝试,尽管如小米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服务人还有不少距离,但是对机器人产业来说是好的,无论是技术的突破、还是对产业链激励又或者是消费市场的教育,都能带来正向的作用。

3、为何资本竞相入局?

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3%。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445.7亿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302.6亿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90.7亿元。此外,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5%。

资本的热情、市场的需求本应一片美好,可这背后却是疮痍满目。

融资超10亿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陷入裁员风波。据财经琦观报道,本裁员主要是国内各个城市的销售岗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重庆、西安等重点城市团队规模下降20%~30%,烟台、金华、台州、盐城等多个城市更是直接进行了“撤站”处理。

“目前离开的已经有800人左右,后续大概还会有二三百的样子,和网传情况大致相符。”一位普渡离职员工如此说道。

傅盛的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在烧10亿元资金之后,多条业务线裁员过半,甚至出现缓发工资的现象。据雷峰网获取的内部消息显示,3月的第一周,猎户星空决定高管停发三个月薪水;中层缓发3个月、每个月缓发50%,并承诺3个月内工资补发到位。

所以,服务机器人真的不挣钱吗?

“服务机器人几乎是半买、半送,品牌方为了铺货、把数据做上去,能不能收上来钱都是其次的。有的是免费送出去给商家,跑数据、做体验反馈;技术成熟一点的机器人就是用月费的方式支付,所以根本挣不了什么钱。”一位机器人销售商向钛媒体App透露。

为何会如此呢?“其实就是一个合账不合账的问题。在一线城市招聘一名传菜员,社保、住宿、薪资加在一起大约6k-7k的成本。三个人配备一台传菜机器人,算下来节省的也只是几千块钱而已。如果是一个员工,他除了传菜以外还可以打扫卫生、迎宾、打荷等等,商家最终还是考虑一个划不划算的问题。”信天创投合伙人莫涛说道。

同样,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也表示:“直白说B端买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省钱,是以替代人力为目的,但C端确是在额外花钱,所以需求有明显的差别。To B都是单任务的,机器人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而To C消费端,恨不得什么都能干,又能唱歌、又能跳舞、又能聊天、又能清洁。但现在根本不现实,技术成熟度还不够。"

现实并未如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是资本依旧决定“ride with the bubble”与泡沫共存,正如曾经的单车大战、社区团购大战、移动零售柜大战一般。当市场上一个浪潮来袭的时候,这个浪潮一定会滑行一段时间,资本往往会选在其中与浪潮一同起伏。

所以,如若现在断言服务机器人市场已然“爆发”,或许为时尚早。

4、多因素掣肘,变革演进

技术的发展,自有它的时间表,通常不以“业内人士”的主观臆测为转移。

譬如自动驾驶,早些年前就已有业内从业者预言,2020年将会成为自动驾驶“爆发”的拐点----但事实胜于雄辩,迥异于各大厂商对外公布的美好寓言,距离2020已过去2年,距离彻底实现自动驾驶依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所以不要被预言、量产所蛊惑,任何试图深度嵌入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技术,必然涉及到技术发展阶段的成熟度、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生态环境、政策、场景、习俗乃至伦理等一系列因素,条件不具备时,急不得,服务机器人市场亦是如此。

大约从2015年开始,各类服务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屏幕的、带轮子的、带手臂的、带托盘的,各种款式应有尽用。

为何此时服务机器人会出现?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人口加剧、新生儿人口降低,未来劳动力人口缺失、劳动力成本攀升必然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服务机器人则可以替代人类进行重复的、基础的服务工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从性能、成本两个维度来看,机器人对人的替代,至少在未来20-30年,它的确定性是非常高的。这也是我们在机器人赛道押注的底层框架。”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向钛媒体App表示。

“在相对封闭和确定的场景下,服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时,服务机器人的实用性会强一些。但像商场、餐厅环境略微嘈杂,语音交互很容易受到干扰,再加上消费者流动性强,导致客流与机器人的接触机会较少。” 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谈文舒指出了目前服务机器人所存在的问题。

“在复杂场景之中让单体服务机器人更智能,就相当于把智能决策引入机器人“脑中”让其具备思考能力和规划能力,这非常考验团队对于场景的理解能力、他们需要是一个“行业专家”的角色,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出一个工具机器人。这就是优秀企业与卖产品企业之间的核心差距,即对场景的理解能力。”在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看来。

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未来随着机器人规模化的量产,成本将会快速下降,场景多元化的完善,机器人也将会从目前的单一作业向全领域拓展。

此外,由于5G网络的普及和云端规划能力的提升,大量的机器人可以基于云端统一的规划系统,形成大规模的协作集群,实现机器人和机器人之间通过协作,效率最优和产出最大,即从单体智能进化到群体智能。

5、刚需是商业化的基础

“相比于市面上花里胡哨的服务机器人产品,物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则更刚需、更具有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信天创投合伙人莫涛说道。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其中,服务机器人又可以分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和专业服务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等)。

近十年来,电商、快递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对仓储自动化的需求,智慧仓库、智慧物流、智能工厂等的崛起,为物流机器人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Research & Markets发布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仓储物流机器人市场,到2026年其年销量有望达到万亿级别。

通过公开不完全统计,仅在 2021 年上半年,就有十余起关于仓储物流机器人的投融资事件,其中资方包括IDG资本、钟鼎资本、联想创投、蓝驰创投、红杉资本中国、信天创投等知名机构。

彼时,随着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医疗服务机器人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9.4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79.6亿元,2022年将进一步达到97.1亿元。

医疗机器人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企查查数据,2016年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仅2761家,2019年注册量突破5000家,2020年受疫情影响,医疗机器人热度暴涨,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大增158.3%,增至13076家,同比2016年增长3.74倍。

医疗机器人根据应用环境不同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其中,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为康复机器人达47%,其次为辅助机器人,占比达23%,手术机器人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分别达17%、13%。

单从手术机器人一个细分市场来看,据公开不完整数据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计发生30余起融资,其中术锐技术、精锋医疗、长木谷等企业分别在一年内完成2轮融资,柳叶刀机器人则是一年之内连续完成3轮融资。由此可以资本对于医疗机器人的“狂爱”。

“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未来医护人员严重缺乏的大背景下,智能化的医疗机器人将成为解决供需不平衡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但是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也是处于发展的相对早期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产业的发展,医疗机器人一定会具有越来越完善的功能。”信天创投合伙人莫涛总结道。

结语

8月的机器人产业还是让人值得期待的,去年某位行业内专家说过:“五年内服务机器人肯定能出爆款”,也许有人说:“工业机器人是有机会,但是C端服务机器人还早着呢?”,个人并不这么认为,如人形机器人是具备市场需求条件的,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技术突破和供应链的成本优化,特斯拉说2023年人形机器人量产,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在某个成熟契机下,行业出现爆款是可能的,智能汽车是如此,元宇宙亦是如此,C端爆款也许正在路上,再过几天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们可以期待下。

来源:智能机器人商情,钛媒体APP,物联传媒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绕波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