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AI还能干什么?

4098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AI还能干什么?

1970年,第一代神经网络算法问世,证明了《数学原理》前52个中的38项。

此后,AI不断突破迭代,“折叠”生产力时空,将人类从重复劳作中解放出来。

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高度发展,信息量和应用场景也呈指数级增加,算法模型逐渐步入深水区。而AI落地的场景,大多数仍然有限,并未能发挥最大效能。

怎样的AI技术,能够持续赋能行业,解决更为细碎但常见的长尾问题?乃至跑向机器“拓荒”思考的“最后一公里”?

AI现在需要“解放自己”,展开一场范式转变。

欲知未来,先看历史。因此,有必要从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第一阶段,看AI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影响身边的世界。

AI走出实验室

在AI技术借由电子产品走入我们的视野后,我们不断探索着人工智能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探索将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结合,希望AI能够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但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落地似乎没有人们设想的那么容易。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吴恩达去年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疑问:在互联网行业中被应用得“得心应手”的人工智能,为什么会在传统行业中“水土不服”?为何AI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速度和范围远不如消费互联网等行业?

一方面,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还有不足。在传统行业中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能力需要创新和不断探索。只有当某个合适的应用场景出现后,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才会应运而生。

随着疫情的爆发出现的无人配送机器人、消毒无人机、无接触体温检测设备就是很好的例子。疫情出现时,创造了传统行业新的应用场景,对应的人工智能应用也就应运而生。

人工智能作为新鲜事物在传统行业中的潜力还亟待在实践中挖掘。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目前已经普遍应用的场景不同,传统行业具有规模化,产业化的特点。这就要求人工智能完成“工业化”,告别“小打小闹”,真正走向规模化。而目前这一过程还面临着人才储备、软硬件生态等多方面的挑战。

AI落地应用知易行难

AI既能创造东西,又能解放我们,但在各行业实际应用AI的过程中,进展是相对较缓慢的,这是为什么呢?

“AI落地阶段是个知易行难的阶段。首先是数据因素。因为AI和机器学习工具依赖于数据来训练基础算法,获得清洁、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投喂,对于AI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各行业落地需要扎实的数据基础,如果缺少比较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应用可能会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远望智库人工智能事业部部长、图灵机器人首席战略官谭茗洲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专家指出,数据有“罪”——“自由散慢”。“自由”就是当你靠一些服务器收集数据,会发现很多数据有问题,无法使用,比如英国HealthCare普查发现,80%的人都出生于1911年11月11日,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被调查者不想回答一些隐私问题,他们就想输入“00”,但系统不允许“00”,于是大家都输入“11”,所以80%的人生日都是随意填写的,这个数据是脏的。“散”是指散落在各处;“慢”是指速度慢。

很少有行业能比制造业更受益于人工智能。谭茗洲指出,“该行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问题非常重要。但是,制造业数据可能是有偏差的、过时的、甚至充满错误的。尤其是生产车间、繁重的制造环境中在极端、恶劣的操作条件下收集的数据。”

风险和合规因素也不容忽视。“AI让企业开始大量依赖机器帮忙做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业务连续性、隐私保护、AI可信度、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在AI落地过程中都不能忽视。规模化也是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的AI创新都是点状、实验性质、局部的创新,缺少规模化、商业化、运行态的布局。”谭茗洲强调。

教会机器“看脸”

当代生活对人工智能最直观的认知,来自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AI众多技术中最早、最为成熟的技术。现如今,在各个场合“刷脸”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比如交通运输场景中,刷脸登机、入闸、安全检测等。

但人脸识别被广为人知的应用,当数智能美颜。经过智能美颜“点石成金”,照片变得精致动人。

虽然“一切看脸”难免失之狭隘,但人类70%-80%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人脸识别让人工智能具备了识人知物的能力。

简单来说,视觉AI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会“看”,即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并由此训练模型对新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识别等任务,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模态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

作为人脑之外的另一种智能,在认识世界之前,先要认识人类。模仿人脑学习过程的深度学习的内核,也是构建特征模型。人的面部信息,是社交及传播行为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数据基础和重要的应用化需求。

因此,人脸识别成为人工智能诞生60年来的爆发“奇点”。深度学习从人脸识别开始,劈开一条道路。

此后,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商业楼宇,可用来录入门禁考勤系统;互联网APP为面部设计出好玩的滤镜,创造新奇社交体验;银行系统用上了便捷且具有高安全性的刷脸支付;而智能手机厂商的人脸解锁和智能美颜,大概是日常最频繁的应用。

人脸识别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蓝海市场,也滋养了一批AI技术企业和应用企业,诞生了商汤(0020.HK)、旷视科技、云从科技等AI企业,同时百度(BIDU.O)、阿里(9988.HK)等互联网厂商也积极切入人工智能领域。

发展到现在,AI人脸识别技术已非常成熟,甚至被打上基础技术的符号。以精度、准确度为导向的技术驱动力量正在减弱,而用户对产品使用场景适配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在长尾场景中,重识世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如今AI的应用已经突破了识别人自身的第一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对人周边已知领域的探索,体验人能感知到的现实世界。

在第二阶段,人工智能的使命,和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从人脸识别,过渡到识别万物、实现万物互联;从标注图像中的单一要素,到识别物体组合和场景,甚至是物体与场景的关系。

从数据化到结构化,乃至可交互化,是人工智能第二阶段的使命。

只有将时间、地点、人物关系有机串联,才能真正令AI“理解”和学习人类世界的真实状态,以解决在第二阶段大量出现的长尾问题。

所谓长尾问题,即AI应用中出现的差异化、碎片化和细节化的需求。现在的应用场景中,80%都是此类低频、长尾的需求。能否解决这些长尾需求,是AI大规模产业化落地的关键。

以城市管理为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让城市真正实现有序地运转、高效的治理,仅仅依靠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可以让治理更高效。

如今,虽然“智慧城市”方案已在很多地区落地应用,但真的利用AI技术去解决细节问题,需要面临成千上万的治理元素,比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消防通道被占、垃圾桶满溢、积水阻碍通行等。

商汤试图挑战这个问题,并取得了新进展。2020年,他们与上海市进行合作,基于商汤SenseFoundry方舟城市级开放视觉平台,构建了多场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长宁区的AI+一网统管试点,“智慧巡屏”等功能,就是AI研判处置全闭环管理的案例。

AI打通城市管理闭环后,有效地解决了城市暴露垃圾识别、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痛点,不仅能帮助城市管理者发现问题,还能在案件被处置后自动核查,甚至将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

商汤SenseFoundry方舟企业开放平台,还将AI应用于上海徐汇滨江水岸的生态管理中。

上海徐汇滨江岸线长达11.4公里,沿线入驻近500家企业,有近20多万人员通勤,以及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如此大面积、多人流、偶发事件频繁的环境,日常运维管理难度极高。

但现在的水岸区域,是具有“城市生命体征”的智慧水岸——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均可构建从自动发现、预案触发、任务分派和复查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从区域内座椅、灯杆、井盖、绿植、草坪、建筑等16000+资产建档,到自动告警派发工单,甚至花花草草的养护需求,都能有条不紊一一照顾到,这种“能感知、主报告、有温度”的“智慧公共空间管理平台”,由SenseFoundry Enterprise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的AI赋能而来。

见微知著。一个个AI长尾问题背后映射出的,是AI发展趋势。

根据Gartner发布的《2021年AI成熟度曲线》显示,AI发展主要面临4个趋势,具体包括:负责任的AI、小而广的数据方法、AI平台运营化、高效使用数据、模型和计算资源。也就是说,AI的发展最终要走向高效使用数据、模型和计算资源方向。

成熟曲线显示,目前很大比例的AI创新,依旧在上升型的技术萌芽期,AI工具还无法达到最终用户需求所具备的能力。这其实意味着,大部分AI的应用依旧处在研发环节。

当前AI还在以快速的步伐发展,“成熟度曲线”上大部分技术,有希望在2年至5年内得到业界采用。边缘AI、计算机视觉、决策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在内的创新,都会在未来几年对市场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与真实世界的拟合度越高,越需要构建高复杂度的识别算法模块。对下游行业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难题。即使需要AI技术,也很难再投入重资产开发。

具有行业精深的专业知识、甚至掌握客户资源在手,但苦于缺乏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经验,而无法施展所长,这是诸多垂直类行业解决方案的中小企业的核心痛点之一。显然,他们需要能快速上手、能辅助项目尽快落地、提升项目研发效率的产品。

Gartner 高级首席分析师Shubhangi Vashisth认为,平均而言,将基于 AI 的模型集成到业务工作流程中,并交付,需要大约8个月的时间。”

因此,对下游企业来说,如果有了强大的深度学习通用模型和众多模型组件,并能与行业属性相结合,无疑是最为便捷、成本最优的AI解决方案。

另外,某些低频次但高“赔率”的场景,如火灾、危化品泄漏防范等,也是非常核心的需求。如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便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应对上述需求的深度学习模型,参数规模也相当可观。相应地,对算力这一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几年翻了100万倍,几乎是以平均每年十几倍的速度增长。

共生时代,AI普惠生活

8月9号,商汤正式发售由中国象棋协会权威认证的“元萝卜SenseRobot”AI下棋机器人。

可爱的外形、酷酷的机械臂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人机对弈、象棋教学、残局闯关等有趣的功能,让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具备一定象棋水平的玩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对弈等级。与元萝卜一起学习,甚至能考取中国象棋协会认可的棋士等级证书。

这是商汤首款家庭消费级人工智能产品,也是AI的一步普及性探索。未来AI的发展,必将惠泽万家。

但探索真正未知宇宙的前提,仍然是算力和算法的“基建”设施,足够完满。

电力、汽车、医药、消费、城市管理……这些案例,几乎触摸到了各行业疑难杂症的边界,但仍然只是AI能做的冰山一角。

千行百业都能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前提条件,即万物数字化、智能化。而AI行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要条件,即是打通闭环、解决长尾问题。

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更早的布局、更快的技术迭代解决好这个问题,谁就能成为人工智能跑向“最后一公里”的决赛冠军,打开巨大的商业空间。

8月19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恒生指数系列季度检讨结果,所有变动将于2022年9月5日(星期一)起生效。其中,商汤-W被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反映的是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国企业的表现,涵盖50家市值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港股中国企业。

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的人工智能行业,不仅有小而美,还有大而强。

当虚拟世界真正映射到现实世界,人类对机器的“驱使”,也将转变为机器对人的照料。

AI在这一过程中,所赋能的功能意义,是使机器“接地气”,变得有温度,有人文情怀,也更有力量和智慧,参与到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

从高深莫测的黑科技,变身为辅助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持续提供创造力的灵感,是人类世界对人工智能最深切的愿景

来源:科技日报,雷峰网,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AI小助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