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市场14连跌,中外品牌短兵相接,下半年价格战将更加激烈

车评速递 2022-08-23

商用车重型汽车卡车之家

4804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今年卡车销量如何?想必卡车销售行业内内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听到这句话都会摇摇头。目前受国际油价、运价、市场行情、货源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今年自开年以来,整个上半年的小、轻、中、重卡的销量皆不尽人意,对比去年更是有了极大的差距。

据中汽协统计,今年的1月至6月,卡车的销量数据不容乐观,微卡总计销售23.6万台,同比去年下降15.2%,轻卡总计销售84.9万台,同比去年下降29.5%,中卡总计销量5.7万台,同比去年下降47.4%,而重卡行情则最为惨烈,总计销售38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66万辆,同比去年下降63.61%,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仿佛在告诉我们,当下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不难预见,国内高端重卡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外重卡品牌即将展开一场正面对决。

1、重卡市场14连跌

6月,我国商用车市场销售28.07万辆,同比下降37%。其中,降幅最大的依然是重卡市场,6月仅销售5.3万辆,同比下滑66%。重卡市场为什么这么“难”?什么时候能回暖?

从2005年到2010年,重卡市场规模逐年攀升。2010年,重卡市场年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这也导致随后数年重卡市场一直处于震荡下滑状态,直到2015年才触底。

从2016年到2020年,重卡市场新的周期来临。2020年,重卡市场年销量达到162.3万辆,。这得益于国三淘汰、燃气车国六、按轴收费以及治超等政策因素的多重影响。

毫无疑问,从2021年开始,重卡市场新一轮震荡下滑周期已经开始。如果没有政策的强力刺激,以此类推,最迟到2026年,重卡市场才会再次触底反弹。

抛开市场周期层面的影响,重卡市场这么“难”,还有其独特的小气候影响。

其一,去年上半年,在国六全面切换的影响下,重卡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不少厂家还提前备货。去年下半年以来,库存的消化挤压了很多新车销量,从数据上看就是“跌跌不休”。

其二,目前物流运输市场的现状是货源有限、价格不高,而且此前高速通行不畅,因此卡友们购车的动力明显有降低。

商用车公社认为,经过14连跌后,叠加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实施,国内重卡市场将小幅回暖,但依旧有以下明显趋势。

2、外资品牌本土化进入倒计时

国内主流重卡企业不约而同地推旗舰、争高端,既是对重卡市场前瞻性地判断,也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从需求结构来看,2020~2025年,国内经济型重卡的占比或将从70%下降至52%,市场份额缩小至18%左右;高端重卡(以进口车为主,售价在60万元以上)的市场份额有望从2%上升至7%;中高端重卡(40万~55万元左右)的市场份额有望从28%提升至42%,这将是未来重卡行业争夺最为激烈的市场,也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车型瞄准的重要赛道。”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太区商用车业务负责人方寅亮预测。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等国际商用车巨头丝毫不掩饰其在华扩张的“野心”。

近年来,外资卡车企业曾多次尝试拓展在华的市场版图,特别是在2020年,随着商用车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的放开,更是激发了跨国商用车企业投资国内市场的热情。2020年3月,韩国现代汽车收购四川现代100%股权;同年10月,比亚迪与日野正式签署合资协议;随后,斯堪尼亚和戴姆勒卡车相继在华投资建厂;2021年8月,沃尔沃卡车宣布完成对江铃重汽的收购,并计划在太原工厂生产沃尔沃重卡。

进入2022年,外资重卡品牌迎来本土化关键节点。根据各家企业披露的计划,首批亮相的车型均为高端牵引车,并且都将在2022年年底实现投产。目前来看,外资商用车巨头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生产工作,这也意味着外资重卡本土化进程正式进入倒计时。

不容忽视的是,此前就有消息称,进口卡车国产化后的价格会有所下调,或将接近国内主流高端重卡的售价。对此,奔驰方面也曾透露,量产后的国产奔驰卡车售价的确会有一定调整。

实际上,面对国产高端车型的冲击,外资重卡品牌早就在车辆售价上做起了文章。2014年,依维柯在中国推出与欧洲市场同步的Stralis HI-way车型,在价格上就非常“亲民”;2017年,斯堪尼亚为了能让更多中国卡车用户体验到进口卡车的良好性能,推出入门版车型。除此之外,像曼恩、沃尔沃等国外重卡品牌为了应对中国特有的市场和运输环境,纷纷在华推出了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不论是在配置还是价格上都做了诸多的调整,进一步打开了我国高端重卡市场的大门。

3、下半年价格战将更加激烈

目前国内下半年的货运行情并不明朗,卡友们对换车这件事并没有太高的兴致,再加上刚刚经历完国五国六的切换期,很大一部分卡友已经在去年年中和年底顺利开上了国六新车,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目前市面上来看车的卡友并不多。

而一家经销商每天的支出并不少,除了员工工资、门店经营费用,还有来自银行的压力和库存车的销售问题,更别提造车的厂家了。而上半年整体销量的颓势,让如何维系门店经营、保障工厂运转成为了卡车厂家、经销商之间的“共同默契”。而在这种压力下,即便是好产品,想不降价也很难。

买家少、卖方多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也成为了卡车销售行业目前的关键问题所在。而购买卡车的用户对车辆的价格是最为敏感的,厂家、经销商能做的除了提升服务保障之外,只能比拼产品之间的价格,如果市场行情依旧没有起色,我们预估下半年时间各家厂商之间的价格战还将更进一步扩大。

然而价格战看似是一剂“救世良方”,但是一味地进行价格战也难以笑到最后,对于厂家和经销商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零部件成本、造车成本、人工成本、设计成本、生产成本等等成本,均要从最终的卡车产品的利润中摊平,否则接下来将面对的是收支难以平衡、各家大量裁员以及削减预算开支,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年,沃尔沃、奔驰、斯堪尼亚等进口车型全面宣布国产,而国产会带来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以更低的价格占领市场,届时50、60万左右的斯堪尼亚、奔驰、沃尔沃说不定都能入手,而这样的价格已经和国产的高端车型非常接近,试问到时候用户又会如何选择呢?

所以从长远来看,进口车国产化对于国产重卡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国产车“自降身价”这一招只能算下下策,但目前厂家和经销商的确顶不住来自市场销量的压力,被迫卷入价格战的漩涡,除此之外,我们国产卡车还有其他突破口吗?

价格战难获胜 加入新能源能否救市?

单从市场反响来看,价格战所引起的卡友反响并不算热烈,而且大降价的“后劲儿”并不小,容易让厂家、经销商自身喘不过气,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尽快逆袭呢?据我们观察,有一类车型在销量方面,称得上是一匹大黑马,那就是新能源商用车。

据数据显示,自今年1-6月,商用车整体销售152.2万辆,同比去年下降41.2%,其中新能源卡车的整体销量为3.18万辆,其中新能源微卡和重卡同比去年增长同比分别上升159.4%、489.5%,堪称恐怖。虽然整体销量不大,但新能源车型的整体销量在今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逆流而上,而这样的表现我们预估在未来还将出现更大的提升。

同时,北京、天津、深圳、山东、成都等多个省市区,陆续出台了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以及优惠。而新能源车型在城市中短驳运输中的便捷性、低成本等优势不言而喻,国家政策、消费群体已经陆续开始倒向新能源领域,在我们之前采访城配散户时可以得知,用户对于新能源的低用车成本和不限号等特点大加赞赏。

新能源车型对于卡车市场来说,既是一块时代发展带来的“肥肉”,同时目前内部竞争力也相对较低,是值得各品牌努力深耕的一块新地。而目前看来,主流品牌在新能源产品上面的发力仍不算“显著”,如果这时候能腾出一只手快速挺进新能源市场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卡车厂商的转型之路就在面前,从用户、国家多个层面来看,布局新能源产品线已经是迫在眉睫,一方面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传统市场,树立新局面、新战场。近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市场现象,那就是目前同时拥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产品线的品牌,其新能源车型的售价相对较高,并且谈价空间不大,而传统能源的卡车则在不断降价促销。

在我们最近几次到访中集车辆园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不断有新能源车企和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在市场中陆续开新店,而且门店规模以及车型销量都呈现出极其不错的表现。而这仿佛也在给市场发出信号,新能源的时代或许已经悄然到来,而价格战并不能成为翻身的“大招”。

4、短兵相接 鹿死谁手

“外资卡车品牌不会只关注高端市场,一旦在国内站稳脚跟,他们或将向中高端甚至中端市场迈进。”业内专家表示,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等头部重卡企业近期发布的重卡车型,大多是瞄准进口替代车市场(高端市场),为的是做好充分准备,迎战外部的冲击。未来,如若外资重卡品牌本土化车型售价有所下调,就会直指自主品牌向上的腹地。届时,一场正面交锋将难以避免。那么,在这场短兵相接的争夺赛中,最终将鹿死谁手?双方又有哪些“杀手锏”?

在中国商用车市场,运输从业者对于欧洲卡车品牌有着很强的认知和接受度。尤其是在国产高端化车型尚未完全普及的时期,进口卡车成为诸多运输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利器”。总体来看,外资重卡车型在安全、舒适、节油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同时在设计理念、细节把控、用户体验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因此,对于进口卡车本土化生产,中国卡车用户有着非常大的期待。

“尤其是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运输效率成为了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重要法宝。此时,拥有一款高品质的卡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年来公路上运行的车辆来看,像斯堪尼亚、曼恩、沃尔沃、奔驰等进口卡车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中铁物流集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维志表示,一直以来,进口卡车在国内保有量较小的原因,主要在于售价超出了多数物流从业者的承受能力。未来,随着外资品牌本土化战略的持续推进,进口卡车与国产卡车的价格差距会逐渐缩小,外资品牌的竞争力将有所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国产重卡品牌集体“冲高”以来,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且依靠丰富的配置和绝对的价格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物流企业和个体车主的青睐。另外,在网络建设和服务半径方面,国内重卡企业也比外资卡车品牌有优势。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后市场委员会商用车分会会长颜立兴看来,近年来,国内重卡企业不论在研发制造能力上,还是售后服务能力上,都已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具备与外资品牌抗衡的能力。另外,自主品牌对中国市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更懂得中国卡车司机的使用习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推出差异化车型,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这个优势是外资卡车企业不具备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则认为,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生产优势颇多,但仍要注意的是,除了要关注购车成本的问题,还需要对供应链、产品性价比、服务网络以及用户需求有着全面的把控。例如,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品控标准,如何结合中国的地域特征、运输情况及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应用场景的车型,都是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此外,服务网络和营销体系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外资品牌想要快速打开市场,服务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5、博弈胜负从消费端找答案

在谈到进口重卡本土化后对自主品牌的影响时,业界的争论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当前的货运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用户基本没有购车需求,他们更关心的是行情何时能够转暖。另外,国内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实力不容小觑。外资重卡在此时推行本土化战略,或许是生不逢时;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次是真的狼来了,国内重卡企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对此,也有理性的声音表示,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中国重卡市场正面交锋,有着各自的优势,也有着各自的短板,未来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就要看谁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而最终鹿死谁手,还是由市场说了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进口高端重卡本土化将会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国内重卡企业转型升级,包括品牌逻辑转型、产品技术品质提升。长期来看,无论自主品牌与进口品牌如何博弈,进口高端重卡本土化对中国商用车行业而言必然是利大于弊。

“当下,国内重卡市场车企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接下来,缺乏产品竞争力的车企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乃至快速出清;而技术领先、整体实力强的企业,其市场份额有望不断扩大。如今,外资品牌加快本土化进程,且价格下探,无疑会给国内重卡品牌带来较大的危机感。内忧外患之下,考验的是企业如何在定价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为市场和用户带来比肩进口卡车的品质、效率、可靠性和更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更好的服务和更高的收益。”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重卡市场中,高端市场依然是值得挖掘的领域,自主品牌不仅要加快现有高端车型的更新迭代,满足高端重卡用户的需求,还要从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竞争,将产业价值向后延伸。

“在品牌向上迈进的过程中,国内重卡企业的业务不能仅停留在产品销售上,还要提升客户管理经营等服务能力。”方寅亮表示,未来重卡营销将围绕行业高端化、全价值链化、技术前瞻化及触点立体化等趋势开展,渠道、产品、服务都将迎来巨大的变革。

来源:商用车公社,卡车之家,中国汽车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车评速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