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消金上半年利润缩水六亿,黑马缘何掉队?

2743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作者 | 周古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价降量缩。

从目前披露上半年业绩的消费金融公司数据情况看,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基调回归求稳,有别于去年高速增长的局面。尤其是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出现明显的业绩调整信号,营收、利润、资产规模增速全面下滑。

其中,去年的业绩黑马中邮消费金融,波动幅度较大。上半年,中邮消费金融营收29.43亿元,同比增长18.34%;净利润1.91亿元,同比下降75.85%。总资产435.14亿元,较去年末下滑2.04%。

消费金融公司上半年业绩承压,与宏观经济现状、消费金融市场趋势保持一致。一方面,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这为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业绩爆发增长提供支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而去年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消费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制约消费金融增长。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增速从2017年至2020年持续走低,从101.62%降至5.18%。2020年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5000亿,但依托传统的场内玩家难再拉起增量,蚂蚁、头部城商行入局,有望打开新的规模增长空间。

除了宏观和中观层面因素,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速下滑还受经营状况影响。在定价上限压缩、运营成本增加、逾期压力上升、获客趋于内卷等因素冲击下,消费金融公司普遍面临价降量缩。

不过,随着经济大盘稳定支撑加强,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稳定性,以及金融主体内部的降本增效控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复苏依然可期。

黑马也乏力

上半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长有多难,且看中邮消费金融。

中邮消费金融2021年上半年营收24.87亿,但净利高达7.91亿元,利润增幅1526.53%,营业净利率为31.81%。彼时,中邮消费金融的盈利能力力压同业。

自王晓敏任职中邮消费金融总经理后,中邮消费金融业绩上升明显。2021年年报中,中邮消费金融实现营收56.86亿元,同比增长16.92%;实现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增长205.7%;资产总额444.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63%。

相比去年同期,中邮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利润出现了大幅回撤,净利缩水6亿,营业净利率降至6.49%。股东能力、业务布局、存量用户优势明显的中邮消费金融,缘何出现剧烈的业绩回撤?

接近中邮消费金融的人士表示,中邮消费金融利润不及同期,可能由职场费用、面签设置以及逾期问题所致。“职场人员数量增加,场地扩大,设备费用增加,导致公司成本上升,此外,客户逾期也会对利润造成冲击。”

从主要监管指标看,中邮消费金融2019年至2021年不良贷款率为3.33%、2.83%、2.31%,拨备覆盖率189.73%、221.05%、300.23%。不良贷款率高于招联,计提不断增加。

有中邮消费金融业务人员透露,“中邮消费金融的线下业务未发生明显波动,但是现在没有以前好做了,现在授信卡得很严格,不知道是资金紧张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从中邮消费金融的展业现状看,定价、获客也成为影响其经营成本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中邮消费金融多次调整贷款利率,定价下限降低,上限控制在24%以内。非循环额度产品(一次性额度)的利率调整为7.2%-23.6%,此前该产品利率下限为14.04%;循环额度类产品年利率区间为10.8%-23.76%,此前为14.04%-23.76%。

利率下降,意味着中邮消费金融的息差空间被压缩,而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正是来源于利息收入。以往,中邮消费金融可以发放24%-36%的贷款,博得更大的息差空间。

获客方面,中邮消费金融助贷获客、代理获客、母行获客、广告投放均需支付较高的获客费用。母行获客渠道,中邮消费金融按照年日均贷款正常类余额的2%向邮储银行支付引荐服务费,仅去年就因引荐客户业务向邮储银行支付引荐服务费约1.8亿元。

中邮消费金融已渗透至邮储银行的线上和线下流量场景,尽管母行获客成本较低,但随着流量价值消耗,中邮消费金融不得不依托外部渠道获客。

据了解,中邮消费金融代理获客按照CPS支付成本,比例为3%左右。如果采用信息流广告获客,现在一个符合条件的用户成本也在千元左右。

去年,中邮消费金融披露外部营销获客项目招标公告,外部营销获客项目预算达1.5亿元,采购内容为广告投放,主要包括信息流和手机应用商店。年初以来,中邮消费金融在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等平台上投放广告。

客户规模决定生息资产上限,也对运营的边际成本起到稀释作用,在行业资产规模增长乏力时,突破客户增长瓶颈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上半年业绩波动情况,中邮消费金融称,职场费用并未发生变化,但提到了上半年新发放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持续压降利率。此外,重点服务受疫情影响的客户,为1.9万名客户提供了专项息费减免,减免息费4900余万元。

价降量缩持续

消费金融市场变动带来的阵痛,不仅体现在中邮消费金融身上,其他消费金融公司也置身其中。

同为头部机构的招联金融,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增速14%、利润增速26%,但对比2021年上半年的这两项数据指标,招联增速下滑严重。2021年招联消费金融营收同比增长22.7%,净利润增长166.7%。

更大的压力体现在资产端。招联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资产为1429.71亿元,较2021年末的1496.98亿元,减少4.5%;负债1272.96亿元,较2021年末的1356.61亿元,减少6%。

业绩分母更小的腰部消费金融公司,也有难处。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杭银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126.7%;营业收入19.02亿元,同比增长87.0%。

虽然杭银消费金融的利润表保持增长,但资产规模同样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为363.69亿元,较上年末366.44亿元减少0.8%。

由此可见,持牌消费金融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信号释放,而降价、获客、风控间的博弈,成为市场调整的催化剂。

去年年中,部分地区的监管部门要求辖区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将个贷利率控制在24%以内。监管还设定了整改过渡期,要求金融机构在2022年6月底前清理超标的存量贷款。

消费金融公司一边对新增和存量发起利率调整,一边尝试布局利率更低的白领客群和信用卡客群。利率调整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客群结构和利润模型也将随之改变,价降量缩压力上升。

因为,消费金融公司在定价受限后,高利覆盖风险、催收覆盖不良的做法难以走通。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通过客群上移的办法,实现价降质升。

但仅靠降低风险成本,难以弥补获客、资金、运营等成本造成的盈利缺口。为了应对价降量缩产生的增长难题,保持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的高增长,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构建以量抵价的驱动力。

在获客内卷的环境中,以量抵价战略对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更长的建设周期和更高的财务成本。业内人士表示,当下消费金融行业的增长引擎基于两条路线。

一条是存量运营,提升复贷率。消费金融公司如此,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如此。另一条是增加获客投入,强化触达能力,线上以嵌入式金融覆盖场景,线下发动人力贴着地面挖掘优质用户。

增长被重新定义,持牌消费金融座次可能遭遇新一轮洗牌。透过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数据可以发现,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博弈更加剧烈,而这也仅仅是开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镭射财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