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术机器人打破达芬奇在华六十年“统治地位”,500亿的体量应如何布局?

4271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某则关于手术机器人的新闻引发热议。但到底关于手术机器人费用为何这么贵?在中国发展得怎么样?很少有人仔细探究。

事实上,国内临床普及度最广的手术机器人是达芬奇(外企),一台就接近2000万元。所以使得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医院,抑或高端医疗比如和睦家医院才能大量引进。另外在患者端,机器人手术还没有纳入医保,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大众对其还比较陌生。

达芬奇机器人为美股上市公司直觉外科的拳头产品,其创始人莫尔最早从战地远程手术实验、飞机控制等技术中获得启发,创新性地组合现有的工程技术,在实践中一步步找到达芬奇的商业模式。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2000年正式研发上市后,在专利壁垒和先发优势下,直觉外科一直凭借20年的专利保护期统领市场。

也因此,直觉外科的营收和利润表现都远超同行。根据2021年年报,直觉外科营收57.10亿美元,毛利润达到了44.43亿美元,净利润18.07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达到了60%。目前,中国已成为直觉外科的第二市场。

那么,在中国,达芬奇究竟挣了多少钱?入华十六年,达芬奇这条鲶鱼是否让国内手术机器人发生质变?以及后来者的发展情况如何?

手术机器人潜力巨大 国内十年500亿空间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相对于第一代开放手术和第二代微创手术而言,机器人辅助手术有很多优势。对医生而言,抗疲劳辐射防震颤、包括它整个视野操作起来相对比较清晰、比较大。对于患者来说,机器人辅助手术创口比较小,恢复比较快,同时出血少并发症相对比较少,这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几个优势。

在高难度的手术过程中机器人辅助手术还是非常必要,同时现在也在多个场景逐步拓展。2010年以前,以直觉外科达芬奇为主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遥遥领先,后续在泌尿科,妇科、普外科领域逐步渗透。这些年来以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等多个产品也在不同的手术领域进行了商业化。目前机器人辅助手术呈现一个“万马奔腾”的趋势。我们也看到,从2020年到2026年,全球的手术机器人行业从超过80亿美金的规模,我们预计未来行业增速能够超过25%,规模有望超过300亿美金的体量。

手术机器人行业尤其在美国整个商业模式还有技术壁垒构建了行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从整个商业模式去看,海外的手术机器人一方面通过“设备+耗材+服务”的模式,它比纯耗材或者纯设备的模式要好。不光卖整个设备加耗材收入,同时还有服务维保的一个固定收入。从壁垒来看,手术机器人壁垒其实也是体现在一些技术的难点上。以主从遥控操作机器人为例,它在系统包机械臂上还是有很多难点。系统方面体现在控制系统、视觉临场感主从控制等等。机械臂包括操作手臂的构型,远心机构、手术器械的这些关键技术。技术的壁垒或技术的难点其实也决定了整个临床的优势所在。临床的一个相对比较优势也是决定了整个产品的商业化的核心关键点。

这些技术也是一个多学科的运用。目前国内国产这块也是相对有一定的差距。未来我们认为手术机器人可能跟大家现在提的最多的包括像人工智能,AR等等技术会产生一些融合。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国内2026年整个手术机器人的规模有望超过250亿元,复合增速可能超过40%。

我们自己也通过模型做了一个测算,到2030年腔镜手术机器人以及关节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达到8%和12%,整个手术量根据量价做了一个测算,国内腔镜的机器人未来整个规模体量有望超过250亿人民币的体量,关节手术机器人有望达到65亿的体量。基本上按照腔镜手术机器人和关节手机器人比例关系去推算,国内整个手术机器人的体量未来有望接近500亿体量,也就是跟现在整个规模30亿不到,未来看2030年是差不多10年20倍的潜力。

入华十六年,无对手

2007年,中国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在解放军总医院装机,高长青院士组织了中国第一支机器人心脏手术团队,完成了首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

三甲医院、院士配置直接为后来进行的机器人手术定下基调(当然达芬奇在国外也只覆盖中高端医院,现在管理层正发愁要不要下沉)。进行机器人手术的外科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接受机器人公司的相关培训获取资质,才能开展手术。

对于达芬奇来说,首例手术的完成只是逐步拓展中国市场的微小一步。

2008年,外资公司美中互利正式引进达芬奇机器人,并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批准。值得一提的是,美中互利是和睦家医院的母公司,和睦家则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医院。

达芬奇的销量质变发生在2011年。

当时,国内上市公司复星医药与美中互利公司合并各自的医疗器械业务,成立合资公司,复星医药由此获得达芬奇机器人在国内的八年独家代理权(后来复星把代理权转让给了和直觉外科成立的合资公司直观复星)。2014年,复星医药还参与了美中互利的全面私有化。

直至去年11月,达芬奇仍然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腔镜手术机器人资质的公司,换句话说,复星医药代理手术机器人的业务没有对手。达芬奇在华的销售价格要比其在全球市场的均价贵一倍,医院基本没有议价空间。

达芬奇在医院端销售的产品主要为两个系列——Si和Xi,对应设备终端售价分别为250万美元和360万美元。

但能让达芬奇挣得盆满钵满的原因不止于设备的一次性收入。作为专用手术器械,达芬奇“规定”机械臂每用10次需强制性更换,更换1个需花费约2000美元;每台机器维护费用每年就高达8~17万美元。

早在2014年,达芬奇贡献的耗材收入就成为了直觉外科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不过,达芬奇在国内最大的发展障碍仍在患者和监管两端。

在患者端,如果算入耗材成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所产生的手术费用和开机费用,相比传统的腔镜手术费用增加了5~25%。在中国,目前除了上海和浙江有小规模试点,普遍还没有把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价格因素降低了患者的接受度。

在监管政策一端,2018年以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属于甲A类器械。这意味着,只有软件、硬件同时过关,具备相当资质的医院才能引进达芬奇。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除了和睦家这种资金和人才齐备的高端民营医院,达芬奇要进入资源更集中、利润更丰厚的公立医院,必须拿到卫计委配额,配额背后的逻辑是医疗团队、人员配置达到一定水平。销售难度可想而知。

变量发生在2018年4月,达芬奇机器人从甲类调整为乙类,手术机器人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周期自此大大缩短。

细观达芬奇装机量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明显上升就是在2018年之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三年的装机量,都同比增长超过40余台,2021年一年的净增长更是超过了90台。

截至去年年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总装机量超过270台,过去三年的设备销售额就可达75亿元,毛利超过60%。

由此可见,虽然在2020年之后,达芬奇的专利陆续到期,但由于外科医生的使用习惯和多年的技术沉淀,达芬奇的统治级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国产手术机器人迎来春天

1月27日,微创集团旗下子集团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成为当前第一、且唯一一款由中国企业研发并获准上市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

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是腔镜手术机器人最高技术标准,微创图迈的上市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在腔镜手术机器人这一核心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对推动我国迈向手术机器人产业战略高地、快速提升我国机器人手术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内系统极为复杂、技术难度极大、临床与商业价值极高的产品方向,被誉为“医疗器械领域的航空母舰”,也位列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高端医疗器械之首,目前全球仅国外一款产品大规模临床与商业应用。

自2000年以来,全球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品牌长期垄断,高昂的设备采购和手术耗材费,限制了机器人手术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更造成我国机器人手术临床应用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局面。微创图迈的上市可降低我国机器人手术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与医疗支出,有望实现我国机器人手术更快速的发展与普及。

据悉,微创机器人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手术机器人技术攻关的医疗器械产业化团队,早在2014年就开始向腔镜手术机器人这一手术机器人最高科技领地迈进,历经8年艰辛修成正果。面对我国手术机器人配套产业一片空白的困境,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攻克诸如“高灵巧手术机械臂构型综合、多自由度丝传动微型器械,高清电子内窥镜立体成像,主从遥操作双边控制算法”等众多高科技技术瓶颈。

伴随微创图迈的开发历程,该研发团队还不断向芯片、光学镜片、超精信号、底层算法等最底层技术精进,构建起手术机器人全链条底层技术体系,为国产手术机器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手术机器人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1、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大

近年来,我国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加,2017年血管疾病患者70.8百万人,2021年增至81.4百万人,预计2025年血管疾病患者将达92百万人。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主要在血管介入手术中进行导管的推进及导航、根据手术前及手术中的影像数据构建患者血管的三维形貌图,并分析血管交叉口、弯道、弹性和斑块的特征,从而在手术中实现手术器械的追踪及定位。预计中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于2022年将达0.34亿元,且进一步增加至2030年的58.24亿元,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0.3%。

2、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市场需求大

从目前整个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和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应用较多,其次就是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随着相应技术的突破,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但经自然腔道手术需求大,相应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却较为稀缺,这条赛道未来也可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指通过人体的自然路径进入目标部位,并可控制其进行诊断或手术的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自然腔道腔镜手术,如支气管镜检查(肺检查)、结肠镜检查(肠道检查)及胃镜检查(胃检查)。

3、“集采”带来的新机遇

手术机器人备受明星资本青睐,但是仍然面临着盈利难题。截至2020年及2021年,精锋医疗亏损净额分别为7940万元及3.49亿元,累计亏损约4.284亿元。即使是在国内上市了首款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和百亿市值的微创机器人,至今也都未实现盈利。2021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实现营收215万元,主要来自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蜻蜓眼的销售收入,但净亏损高达5.84亿元。2021年天智航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14.80%;净亏损7993.32万元。此外,润迈德医疗2020年、2021年经营亏损分别为3236万元、1.43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1.45亿元、6.34亿元。

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不可避免地面临前期研发投入高、获批上市销售流程时间长等问题,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中提供精准、安全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手术机器人产品价格高,只要把成本降到一个市场普遍能接受的价格,手术机器人渗透率才可提升,进而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当前,手术机器人进入医保的速度在加快。在国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支持具有临床价值创新产品的大趋势下,手术机器人将得到集中带量采购,获得医保支付的速度加快。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则作为一个政策扶持的信号将进一步打开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新局面。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文汇网,Wind万得,周有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3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器人大侠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