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集体学习新材料,新材料的风口回归了?

材料技术观察 2022-09-05
2610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新材料是指新发现或通过人工新合成或通过传统材料改性处理而产生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性能的材料,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作为关键资源投入,一次次推动着技术革命的进步。与传统材料产业进行比较,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研发资金投入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

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处于第二梯队,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0%,但目前上游关键材料、设备发展仍存在诸多“卡脖子”环节,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市场巨大、进程加速。未来一段时间内,国产替代将成为行业成长主旋律。

当下,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在国家政策和下游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VC集体学习新材料

刘文义是近期转型看新材料的投资人之一。

他所在的基金此前一直专注新消费和新科技的早中期项目,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将注意力投向新材料。面对赛道的转换,刘文义表示有点心累——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新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除了传统的天然材料,都可泛称为新材料。这又是一个学习门槛很高的技术研发领域。

“为了搞懂行业,我们会在投资之前访谈很多行业专家,有科学家,也有垂直领域的投资人,包括教授发的paper我们也都去看了。”

刘文义表示,疯狂学习新材料的不止他们一家。“今年上半年,VC都在学习化学、材料科学,有的甚至直接跑去实验室挖博士。”

人才的流动向来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猎头Aaron深有感触。他向投中网透露,曾经 的“生化环材”专业因为就业差、薪资低、市场需求小等问题被誉为“四大天坑专业”,但是最近一切都变了,特别是在电池领域,由于锂电、动力电池、储能领域的人才供不应求,各高校又少有对口专业,所以与之相关的电化学、材料学专业毕业生成了人才市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现在化学、材料学专业的本科生根本不愁工作,人均7-8个offer。即使开出25万+的年薪,也很难招到人才。”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VC/PE也是主力军之一。

投中网曾在《猎头5万挖我去VC》一文中提到,有猎头表示,“今年整个投资方向正在向产业链上游投,新材料的相关投资机会变多,大家都在找化学或新材料专业的人。”

某招聘网站上,不少投资机构都发布了相关招聘,并对专业背景作出了明确要求。

例如,一家位于北京的知名双币PE正在招聘新材料方向高级投资经理,薪资范围在40k-65k,18薪;候选人明确要求为化工或者新材料方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此外,某百强房企CVC近期也在招聘新材料方向的投资总经理,待遇同样诱人:薪资70到100w,还有投成奖和carry奖金。

一级市场投资数量的变化则更为直观。

据企名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今年新材料赛道已披露国内融资事件389起,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500.83亿元;另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材料投资数量共204起,投资金额为434.18亿元。

也就是说,2022年新材料赛道前7个月的融资数量已经远超去年全年的融资总和。

再看已经参与新材料投资的机构,红杉、高瓴、鼎晖、深创投、达晨、毅达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北极光创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时下最活跃的VC/PE和产业资本几乎都来了。

摆脱“冷板凳”,新材料将迎来3-5年的高增长

坐了几年冷板凳的新材料,为何引得资本纷纷布局?

首先,自然与“国产替代”有关。

行业一直流传一句话:“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产业”。新材料作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底盘”。不过当前,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仍面临先进基础材料参差不齐、关键战略材料受制于人、前沿新材料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

工信部曾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进行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尤其是智能终端处理器、制造及检测设备、高端专用芯片领域,进口依赖度分别达70%,95%,95%,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

啟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曾在投中年会上直言:“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短板是在材料,材料是所有进步的基础,无论是做精密部件和高端装备,没有材料的突破,人家给你软件也做不好。”

另一方面,半导体行业进入投资2.0时代,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更上游。

投中网在《芯片投资太内卷,我今年没出一次手》一文曾描述了当下芯片投资的现状:一方面,芯片投资开始内卷,资本过热造成中后期项目估值偏高,难以下手;另一方面,第一波“国产替代”的项目基本已至IPO,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

“中国半导体产业前几年是在经历消化存量的过程,很多好公司可能都被投完已经在资本化了。”丰年资本合伙人赵丰表示。

在这一语境下,资本纷纷往产业链上游——新材料赛道迈进。

海松资本是较早布局新材料的机构之一,管理合伙人马东军表示:“从行业周期的特点来看,新材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制造的产能过剩传导到材料需要几年的时间。过去两三年由于产能的紧张,无论是国外的大厂,还是中国企业的业绩都超预期的向好。制造产能的过剩还有起码两三年才会到来,因此,新材料还要享受起码三到五年的高增长。”

投资逻辑差异明显

“新材料相对传统材料在工艺、技术及应用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投资上非常注重下游应用场景。”赵占祥向记者提到,云岫资本围绕着数据中心、汽车、手机等下游终端去寻找投资机会,至今已完成20多个新材料项目、累计交易规模超100亿元,重点关注新材料的国产化趋势和技术创新。

赵占祥认为,半导体生产制造的原材料,如光刻胶、硅片、电子气体等产品目前国产化率偏低,有较高的国产化提升空间。而碳化硅和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属于技术创新,中国和全球同步。

“我们只投泛半导体领域的材料,主要集中在前道晶圆制造、封装环节所使用的材料,以及第三代半导体。”陈晓华向记者表示,韦豪创芯投资材料的逻辑主要基于生态体系来展开。不仅与所投的制造及封测厂商内国产化小组紧密联系,而且与清华大学、地方政府等一起创办孵化器针对产业做特定孵化。

多数投资机构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投资和布局相关新材料公司,而川流投资则是少数以横跨材料行业作为目标的投资机构。

“我们长期关注新材料的产业进步,2016年起创立川流投资开始做新材料的研究和投资,从材料本身出发,每一垂直领域都做了大量梳理。部分新材料应用范围广泛,它的协同性可能会更好,且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应的市场会有不同的周期性波动。”时雪松向记者解释称,在做多个材料投资时,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根据不同子行业周期的位置对投资组合进行构建和调整,使得基金回报更平稳。

相对而言,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的产业投资者则主要围绕产业链做投资布局,而以大基金为代表的国资背景投资机构更青睐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金石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杭州金投等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分别参与了沪硅产业定增、战略入股江化微子公司以及六方碳素A轮融资。

对于资金逐步涌入新材料市场的现象,昇和投资创始合伙人郭雷表示:“虽然钱过多涌入新材料行业会抬高相关早期项目的估值,但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文章来源: 科创板日报,广东材料谷,投中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技术观察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